刘汉如:用“工匠精神”制造精品重卡
时间:2018-07-14 17:25来源:未知 作者:张晓梅 / 吴明 张骅
摘要:工匠精神并不神秘,其本质就是精益求精、常年如一日的专注。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华菱星马董事长刘汉如在参加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工匠精神是近年来被热炒的一个
摘要:工匠精神并不神秘,其本质就是精益求精、常年如一日的专注。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华菱星马董事长刘汉如在参加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工匠精神’是近年来被热炒的一个词,我们津津乐道于英国的百年老店、瑞士的手表、德国的机械……好像只要是国外的就是好的,就是精品。其实,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中国自古就有之,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庖丁解牛’的故事,比如我们的瓷器、丝绸等等;也存在于现代的中国,比如我们的航天、高铁等等。没有工匠精神,就不会有这些成就。”
追求精益求精
刘汉如认为,工匠精神并不神秘,其本质就是精益求精、常年如一日的专注。华菱星马就是这样一家企业,一直专注做重卡,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屹立于市场大潮14年而愈发坚挺,他们以工匠精神把华菱重卡打造成了一个有足够含金量的品牌。
“在现代化的今天,做好产品光凭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有现代化顶尖的制造设备,正所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刘汉如说,华菱从最早的单班年产一万台重卡生产线,发展到现在的单班年产5万台重卡生产线,再到发动机柔性化生产线,其设计理念国际领先,主要设备更是聚集了国际顶尖的品牌。总之,为了质量,要舍得花钱。
刘汉如表示,华菱重卡刚开始投产的那几年,产品出现了很多问题,曾经一度很让人困惑。经过分析,发现大部分原因出在零部件方面。但在用户眼里,车子是华菱星马制造的,这样的理由跟用户说不通。求人不如求己,为了完善质量,华菱开始了自己制造零部件的过程。从结构件到总成件,从内饰到电子器件,从普通零部件到核心零部件。用刘汉如的话说,凡是经常出问题的华菱都要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华菱重卡的产品质量已经非常过硬。
几年前,刘汉如就说过,要以航空航天的标准造发动机,以发动机的标准造重卡。他还举了个例子:“飞机在天上飞,你怎么服务?所以,飞机制造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可靠。最好的服务就是不要服务。”在华菱星马的发动机车间,有这样一个公式和一句话标注在所有的生产车间,即“100-0.001≠99.999”和“产品质量不是100分就是0分”。
提升产品性能
刘汉如说,产品性能的不断提升要靠技术,而且要持续长期的投入,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2004年,华菱重卡在北京召开上市发布会的同时也发布了造车理念——“定义重卡新标准”,13年来坚守不变。动力、节油、安全、可靠、高效、操控等等性能都在体现核心技术。不可否认,国内自主品牌和国际品牌的差距主要就是在这些方面,需要面对和解决。华菱星马的重卡技术最早是引自日本三菱上世纪90年代末的技术,这在当时的国际上也属先进。正是得益于此,华菱迅速打开了市场,尤其是搅拌车地盘,成为与星马专用车的黄金组合。
2007年,华菱星马启动了发动机项目,2012年面世,2016年年产过万台。这款发动机给国内行业吹来了新风,首先是它的缸内制动技术,在此之前,绝大多数国内卡车司机对此闻所未闻。这款产品,使得车辆的安全、节油、可靠等性能得到了多方面的提升。而华菱星马发动机的技术先进性不只如此。
正是这种精神的贯穿,华菱重卡至少有两项指标让所有的用户竖起大拇指,其一是它的安全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卡车司机给华菱星马送来了锦旗,华菱重卡的驾驶室也被形容为生命的保护仓。
其二是节油。2016年,华菱星马开发运煤专线,当初提出的目标是3000台。当时很多人对这个目标并不看好,但是华菱做到了,而且超额完成。打开运煤车市场,靠的就是以节油、安全为代表的卓越性能。因为节油效果出类拔萃,华菱重卡和华菱星马公司每年都能获得行业和媒体的各种表彰。在2017年度华菱星马的商务大会上,所有展示的车辆都贴上了“节油才是硬道理”的车贴,算是代表着华菱星马13年来造重卡经验的总结和追求。
坚守专注精神
刘汉如说,华菱星马目前只有重卡及与重卡相关的零部件和上装业务,这在行业内是比较少见的。华菱重卡面市的这十多年是中国卡车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中国客车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小轿车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十几年来,有的企业进入了乘用车,有的企业涉足客车、微型车甚至农业机械,但是华菱星马都没有,只是一心一意做重卡。
刘汉如说,专注的另一层含义还包括长时间的坚持和长期精力的投入。“板凳要坐十年冷”,要能耐得住寂寞。“功夫”这个词是中国对世界的一大独有贡献,功夫既是指所达到的水平,同时又是一个时间概念,指达到一定水平要倾注的精力和投入的时间。这个词可谓工匠精神的最好注解。
从成立至今的13年,华菱星马完全专注在重卡上,追求品质的精益求精和产品性能的不断提升,诠释了中国式的工匠精神。
- 上一篇:王明胜:煤炭去产能需要配套政策跟进
- 下一篇:郑晓燕:贴近消费者是零售业最好的转型
相关文章
- 07-01安徽省推广家电领域智能语音技术应用
- 12-10走转改皖北行记之十--寿县新桥落新城
- 10-01迎“双节”2017安徽国际车展十一开启
- 07-14安徽省属企业利润增长位居全国首位
- 08-20海螺创业探寻世界最新垃圾焚烧发电技术(二)
- 09-19瑞风S2上市,与瑞风S3组合“精分”年轻人
- 07-14安徽省属企业实现“十三五”开门红
- 11-30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启动
- 07-14“辐射”之祸殃及创新启路达安检设备拷问国人
- 10-03【记者调查】合肥“光伏下乡”考验政府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