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工业“新跨越、进十强”系列报道之一_看安徽
当前位置:主页 > 个人专栏 > 郝玲 >

合肥市工业“新跨越、进十强”系列报道之一

时间:2013-08-12 00:00来源: 作者:老网站
合肥市工业“新跨越、进十强”系列报道之一

工业转型促合肥实现“进十强”目标
 
合肥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经信委主任王文松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郝玲合肥报道】 日前,记者从合肥市经信委获悉,上半年,在宏观经济形势偏紧,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合肥市工业增加值总量和工业投资总量双双提前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十强。其中,工业增加值总量超过石家庄,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0位,增速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工业投资总量超过了2009年全年水平,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
    据了解,上半年合肥市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一是完成工业总产值3688.7亿元,接近2010年全年总量;序时进度为47.9%,高于“十一五”以来同期平均进度2.2个百分点,为历史同期最好水平。二是实现工业增加值922.5亿元,同比增长14.9%,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扭转了前4个月持续低于全省的被动局面。三是完成工业投资875.7亿元,超2009年全年总量,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其中,技术改造投资503.4亿元,超序时进度0.3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57.5%,工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四是结构优化,企业效益持续向好。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占全市工业55.3%,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25.5%。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11.9亿元,同比增长20.2%;实现利税224.4亿元,同比增长18.6%;实现利润141.4亿元,同比增长22.1%,比去年同期提升10.4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1、10.3个百分点。五是重点工作落实良好。上半年,由合肥市经信委牵头的15项市政府重点工作均按进度完成,针对重点工作分解的61项具体措施已按工作节点完成39项,完成率为64%。
    合肥市政府副秘书长、合肥市经信委主任王文松介绍说,合肥市经信委为促进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促全市“新跨越、进十强”目标早日实现,采取了四项主要措施: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抓投入。

 

保增长,全力以赴实现稳中求进
    合肥市经信委作为全市工业运行、投资、融资三大联席会议的总召集人,充分利用市政府建立的调度平台,切实发挥在工业发展中统筹、牵头、抓总的作用,通过对工业经济形势的分析和研判,确保实现工业经济“稳中求进”。此外,通过各类对接平台的搭建,打造无缝隙企业服务体系,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积极协调水、电、气、热、运等部门,保障重点企业和新开工项目各项要素正常供给;加强银、企、保对接,推介优质中小企业,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十一五”以来,帮助小微企业新增贷款近200亿元;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搭建供需对接平台,解决企业间本地协作配套;搭建政策宣贯平台,确保企业用好用足政策;搭建企业用工平台,解决企业用工结构性短缺问题;搭建电力调度平台,制定电力迎峰度夏、迎峰度冬有序用电方案,通过“停、限、调、保”等措施有效应对电力供需矛盾。
 
调结构,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王文松介绍说,在“稳中求进”的同时,合肥市更加注重“进中求优”,通过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实现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双千工程”,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升企业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走内涵发展道路,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合肥市工业转型升级步伐。2010年至今年上半年先后有6批、共2038个项目列入“双千工程”项目库,总投资3780亿元。今年上半年,组织进行了第一批“双千工程”项目入库工作,共有297个项目入库,项目总投资427.6亿元,当年计划投资207.5亿元,项目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367.9亿元。
    近年来,合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小变大、无中生有、风生水起。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在全国确立了领先优势。今年以来,智能制造、语音技术、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住宅产业化、电子信息(含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重大车辆装备、光伏及新能源、生物(含生物医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组建了由市长为总召集人,其他市领导为组长的八大重点产业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着力联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半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941.5亿元,占全市工业25.5%,实现增加值253.5亿元,同比增长18.6%。
    同时,近年来合肥市大力促进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合肥市经信委近年来作为全市发展非公经济和全民创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指导、协调、服务功能,全力推动全市非公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合肥市连续四年被安徽省政府评为全省推动非公经济发展先进单位。
    今年4月,合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发展民营经济大会,出台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掀起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新高潮。合肥市人大修订发布了《合肥市民营经济发展条例》,明确市经信委作为全市发展民营经济的统筹、协调部门,组织实施有关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今年上半年,全市规上民营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394.8亿元,占全市比重  64.9%,较去年同期提升3.9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589.8亿元,同比增长21.1%,高于全市工业6.2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为85%。
 
促转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王文松说,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创新驱动,首次将创新驱动上升到战略高度。合肥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具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合肥市一直坚持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合肥市将来最重要的招商优势就是科技优势和创新能力。
    据了解,上半年,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2041.3亿元,占全市工业55.3%,占合芜蚌试验区的58.8%,占全省的35.3%;实现增加值506.2亿元,同比增长18.6%,高于全市工业增幅3.7个百分点,占合芜蚌试验区的58.7%,占全省的35.1%。
    合肥市一直致力于推动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坚持把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举措。一是认真抓好全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目前,合肥市已拥有269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19个、省级13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二。二是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1+N”计划。鼓励1家市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要和2家以上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共建研发机构85家,技术合作项目每年按20%的速度递增。三是积极推动重点产业行业标准建设工作。
    2011年以来,合肥市经信委先后上报了23个行业标准制定项目,占全省的38%;标准评审通过16项,通过率达到70%,占全省的56%。今年上半年参加工信部答辩的13个标准中11个通过评审,通过率达到85%。
    突出“两化”深度融合,是目前合肥市重点工作之一。自2011年4月获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以来,合肥市积极探索“点上抓企业示范、线上抓产业联动、块上抓区域集聚、面上抓环境优化”的两化深度融合之路。遴选100家示范企业、200个示范项目,市财政支持资金4000万元,带动投资8亿元。引导电信运营企业和第三方信息化服务机构,开发面向中小企业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等10个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中小企业应用成本。去年合肥市获得工信部第二批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综合评价第一名。今年合肥市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又顺利通过了工信部验收,并得到了工信部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在抓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合肥市统抓全社会节能降耗工作,不折不扣地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合肥市经信委承担指导推进全社会包括工业、商业、农村、建筑、公共机构、交通运输、教育等重点领域的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职责。“十一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1.96%,超额完成了“十一五”总体目标。合肥市连续四年获得安徽省节能超额完成奖,并荣获全省“十一五”节能目标超额完成奖。“十二五”以来,全市单位GDP能耗又累计下降了9.66%。今年上半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32%,超过省下达的全年目标0.32个百分点;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6%,发挥出关键作用。

抓投入,千方百计增加有效投入
    王文松说,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今天的投资力度就是明天的产出力度。合肥市始终把增加有效投入作为实现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项重要举措,未雨绸缪做好项目谋划,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建设。
    合肥市把抓好工业项目谋划重点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谋划项目,在企业技术改造中谋划项目,在大“院”大“所”成果转化中谋划项目,在产业链配套环节中谋划项目,在企业兼并重组、盘活存量中谋划项目,在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中谋划项目。近年来,合肥市共谋划重点项目123个,总投资2916.6亿元,其中投资100亿元以上项目7个,投资50~100亿元项目8个,投资10~50亿元项目62个,投资5~10亿元项目26个。
    同时,合肥市把“121”重大项目为抓手做好项目建设。每年通过抓好10个新开工、20个续建、10个竣工投产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以点带面,纲举目张,带动全市工业项目建设。近年来借助家博会、皖粤对接、民企对接等招商平台,在我委的直接推动下,马钢冷轧薄板、长安汽车、中烟醋酸纤维、华润纺织、中烟黄山精品烟、浪潮、TCL等一大批新项目落户我市发展。
    王文松最后说,未来一个时期,是合肥奋力实现“新跨越、进十强”的重要时期。工业肩负着立市之责,合肥市经信委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勇担新使命,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强化落实之功,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