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四个转变”求“全面转型”_看安徽
当前位置:主页 > 个人专栏 > 张晓梅 >

淮南:“四个转变”求“全面转型”

时间:2014-06-03 00:00来源: 作者:老网站
本报记者 吴明 张晓梅 张骅

安徽工业职工技术学院副院长姚蕻向记者介绍206创意产业园情况

正在建设的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170万吨年煤制甲醇及转化烯烃项目货运码头

    在生产煤电、服务社会的同时,淮南也背负着沉重的生态、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成本。转型,不仅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紧迫任务,同样是资源富裕型城市的头道命题。5月21日,淮南市委书记方西屏向“主流媒体看淮南采访团”记者表示:“按照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要求,淮南这个资源型城市转型应该做到燃料变原料、高碳变低碳、 有烟变无烟、地下变地上“四个转变。”。

“燃料”变“原料”,推动产业、结构“再升级”
    “百里煤城”、“能源之都”、“华东工业粮仓”、……在共和国“能源版图”上,安徽淮南始终处于突出地位。2013年,全市煤炭产量达到8486万吨,发电总量537.8亿千瓦时以上,是全国13个亿吨煤基地6个煤电基地之一。
    如果一年8000多万吨的原煤产量、500多亿千瓦时以上的发电量还不能形象表明其重要程度的话,有一组数据可以说得更明白:在上海,每天所用电力中有6个小时来自淮南;长三角所用煤炭中,每4吨便有1吨来自淮南。然而,随着煤炭行业的整体下行,转型成了淮南无法回避的课题。
    资源型城市转型,首先是工业转型。在淮南,煤炭行业对地方财政直接贡献率高达60%,如果加上相关产业,比例接近70%。转型之前,淮南必须考虑清楚:煤炭产业的位置怎么摆?降耗又能带来多大发展空间?
  为此,淮南算了一笔账。一笔煤炭账。单纯挖煤、卖煤来钱最快,但不可持续。而从价值链上看,煤炭产业的链条越长,附加值就越高。把煤变成电,价值提升1.7倍;从燃料变成化工原料,提升价值则是12倍!因此,深加工的文章值得做。
  一笔账算出了淮南工业转型的必要性。淮南认为,不必抛开煤炭资源“另起炉灶”,但必须依托煤炭资源精耕细作——拉长产业链,努力把煤炭“吃干榨净”。变“卖燃料”为“卖原料”,淮南按照“规模化、高端化、精细化、循环化”的要求,引进战略投资主体合力建设安徽最大的煤化工及化工新材料基地,总投资规模2500亿元、包括66个重点产业投资项目。目前,该市与中石化合作的两个百万吨项目进展顺利,一期工程去年投入40个亿,今年达到100个亿,明年底能够出第一批产品烯烃。同时,重点围绕聚乙烯、聚酯类下游编制招商线路图,精准招商,延伸产业链条,争取打造成安徽和中石化合作的转型发展示范工程。

“高碳”往“低碳” 推进平台、要素“快集聚”
    上游清洁化,下游资源化。2013年初,北新建材淮南五千万平方米石膏板生产线建成试产。这条生产线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膏板生产线,石膏板生产成型速度达100米/分钟以上。同时,随着这条生产线的顺利投产,北新建材目前石膏板产业规模达16.5亿平米,跃居为全球最大的石膏板产业集团。
    作为资源大市,以煤电产业为主,大量积存的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治理与利用,也成为淮南市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对此,淮南采取“两脉相承”的办法,一手抓“动脉”,即煤电清洁化,一手抓“静脉”,即废弃物的资源化及其产业化。 这条生产线100%采用电厂废弃物脱硫石膏为原料,今后每年可消纳淮南辖区内火电企业的脱硫石膏50万吨,实现了经济生态化。  
    淮南努力探索高碳能源城市低碳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并积极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这条道路上,淮南还注重推进产业轻型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将具有竞争优势的高端煤机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培育成千亿元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国家首批试点智慧城市这个平台,推进以“江淮云”为孵化基地的数据信息类企业集聚发展,;市矿联合共同建设新型低碳产业园区。

“有烟”向“无烟”, 瞄准经济、生态“双靶心”
    淮南始终走着一条以“生态建设倒逼转型”的可持续发展新路。煤炭的开采,电力、化工产业的兴起,造就了富裕的淮南,同时也造就了一个千疮百孔的淮南,环境污染、沉陷区治理成为不可承受之重。一头是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头环境容量的不可承受,如何抉择?这让淮南人民痛定思痛、深深思考:发展经济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战略制定上,淮南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建设中部著名、全国知名、煤城样板的生态核心示范区。围绕这一目标,淮南念好“三字经”,突出一个“增”字,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争创国家森林城市。主攻一个“减”字,开展“321”整治行动,依法关闭小煤矿、小矿山、小水泥;对30万千瓦以上燃煤火电机组进行脱硝改造,今年全部完成,对全市500多座燃煤锅炉进行改造,煤改气、煤改电、改到位;整治秸秆禁烧和建筑扬尘。实现一个“美”字,注重美好乡村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注重美好环境建设,搞好“三线四边”整治和淮南特色的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针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特点,淮南提出了“‘以煤补林’,增强碳汇能力。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淮南在矿区严格实行“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实行“以煤补林”、“以黑补绿”,要求所有煤矿必须做到挖1吨煤种1棵树,切实保证矿区生态的绿化和修复,森林碳汇能力的显着增强。

“地下”向“地上”,实现科技、人才 “共提升”
    2013年,淮南市制造业投资增长70.8%,全省第一,2014,年预期投资300亿元,增长30%以上。
    去年以来,淮南市着力推动采煤业向新型替代产业发展。与国内光电行业的“龙头”福建三安公司、国际聚光太阳能领域的先锋美国安科公司合作,引进总投资80亿元的高倍聚光太阳能发电系统及组件项目,一期已经投产,让淮南成为同时拥有煤、电、常规太阳能和高倍聚光太阳能的“完全型能源城市”。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45.9%
    与此同时,该市注重推动国有经济为主向民营经济发展。推进民营经济“双万”、规模工业“双增”计划,下大力气培育市场主体,去年新增规模企业占全省的9.2%,新增民营企业占全省的7%,超过淮南人口、经济总量占全省的份额。
    促进产业转型,人才是支撑。为此该市还大力推动单一煤电人才结构向多元人才结构发展。2011年以前,全市70%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集中在煤电产业,影响和制约了产业升级。2013年开始,该市创新实施了 “万名大学生”来淮创新创业5 年计划,引进非煤电类专业人才,实施到位煤电产业和非煤产业人才结构将由目前的7:3调整为5.5:4.5。
    把全面转型作为迫切目标,把改革创新作为不竭动力,把生态示范作为最严要求,把社会和谐作为最高境界。安徽淮南市坚定不移地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城市全面转型,面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这场“大考”,淮南正沉着应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