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重塑安徽县域经济新格局_看安徽
当前位置:主页 > 个人专栏 > 张晓梅 >

产业集群重塑安徽县域经济新格局

时间:2015-03-22 00:00来源: 作者:老网站
作者:吴明 张晓梅 张骅

安徽省桐城市范岗镇工业园一角

    1月22日,农历大年初四,安徽省桐城市范岗镇工业园。虽然正值新年放假时间,但这里的物流公司已开始忙碌起来,从正月初三开始范岗镇生产的防水材料、各种刷制品、塑料制品等产品已通过这些公司发往全国各地。正在忙于登记运送单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以冠禹防水为骨干的一批中小企业所形成的产业集群,产品销路很好,供不应求。类似范岗镇这样产业集分布于安徽省各县市。
    3月19日,安徽省经信委新闻发言人宣称,2014年,安徽省以中小企业高度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迅速,呈现出产业聚集程度不断提高、块状经济发展加快、龙头企业带动性增强、集群产业链逐步延伸、产业主体向园区集聚的态势,已成为全省推动县域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力量,正在重塑安徽县域经济新格局。

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各地发展参差不齐
    截至去年12月底,全省149个产业集群专业镇共有注册企业2477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数为3719户,从业人员137.15万人,全年实现增加值1465.87亿元、增长8%,上缴税金212.7亿元,增长16.65%,实现利润463.86亿元、增长5.11%。由于受资源、环境、区位等因素的影响,在产业集群的产业形成上具有明显的资源和地域特色。如皖北地区农副加工所占比例较大,皖中地区以农副加工、机械装备业占主导地位,皖南地区以机械装备业占据比例较大,形成一定的承接过渡态势,并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产业集群。如高沟镇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无为特种电缆产业基地”、博望镇被认定为“刃模具机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黄岗镇被命名为“中国柳编之都”、源潭镇的工业刷和环卫刷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七成以上份额等。全球玩具三分之二来自中国,中国玩具三分之一来自安徽,而安徽三分之二来自冶山镇。
    从地域分布看,皖北地区44个专业镇,皖南地区49个专业镇,皖中地区56个专业镇。省辖市中,六安市拥有16个专业镇,是全省拥有专业镇数量最多的市。
    从相关指标看,全省16个市产业集群专业镇从业人员最多的是合肥市(18.57万人),最少的是淮北市(1.7万人);规模以上企业数最多的是芜湖市(460个),最少的是铜陵市(44个);1-12月份,实现营业收入最多的是芜湖市(703.09亿元),最少的是铜陵市(11.93亿元);累计实现增加值最多的是滁州市(213.4亿元),最少的是铜陵市(10.78亿元);上缴税金最多的是滁州市(32.58亿元),最少的是铜陵市(0.5亿元);实现利润最多的是合肥市(89.13亿元),最少的是铜陵市(1.76亿元)。
    从专业镇营业收入来看,皖中专业镇营业收入居首,为2379.86亿,占全部专业镇总产值的42.25%。
    从专业镇发展水平来看,其中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专业镇13个,50~100亿专业镇21个,10~50亿75个,10亿元以下40个。
    从专业镇特色产业来看,超过100亿规模的专业镇为家电制造、电线电缆、再生铅生产、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仪器仪表、电子电器、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等特色产业。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显著,产业链条逐步延伸,配套服务功能日益完善
    一方面,安徽省采取多方面措施促进大企业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行业集中,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专业镇企业的“雁群效应”。如汽车产业,在江汽和奇瑞的带动下,逐步涌现出一批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集群,相关企业加速向集群聚集,呈现出集群化加速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安徽省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协作逐步细化,原来的一些生产环节逐渐分离成为独立的生产企业,形成了新的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分工的协作体系,产业链逐步延伸。如亳州药材产业,形成从种植-收购-加工-成品到市场的产业链;芜湖汽车配件业,形成从原料-加工-成品-组装到市场的产业链。同时,一些龙头企业通过实施贴牌生产、委托加工、特许加盟、品牌一体化的经营策略,聚集了一大批协作企业。
    产业集群发展加速专业化市场的形成,如天长秦栏镇电子市场、亳州药材市场、芜湖汽车市场、黄山茶叶市场、铜陵铜材市场、叶集木材市场的建立,较好地发挥了区域性专业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工贸相互促进作用日趋显现,推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中,带动产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形成。一些专业镇配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如天长市秦栏镇产业集群,初步建立了人才服务、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配套服务体系。合肥、芜湖、铜陵、马鞍山、安庆等建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重点为专业镇提供公共服务。一些行业技术发展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与专业镇进行产学研合作,为专业镇提供技术研发、产品检测等服务,促进了专业镇产业和企业升级。专业镇内主导行业纷纷建立行业协会或同业公会和商会,初步形成了政府-社会-市场“三层联动”的行业服务体系。

“示范、培训、融资、平台、项目”五管齐下,让产业集群增量扩容
    示范,引导产业集群专业镇对标建设。去年,安徽省在149个产业集群专业镇基础上,按照产业集聚度高、产业成长性好、产业创新力强、带动力强、公共服务好、发展环境优等六项标准,择优选择30个产业集群专业镇为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示范点,在项目资金、融资担保、企业培训、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上给予重点支持,通过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鲜明、结构优化、产业链完整、服务体系健全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为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和新的增长点。
    培训,促进产业集群专业镇快速发展。近年来安徽省先后在国内知名的天长市秦栏镇、桐城市新渡镇、马鞍山市博望镇召开现场会暨培训会,并组织到外省考察学习发展产业集群的先进做法与经验,让专业镇及龙头企业的同志开阔眼界、提升能力、激发活力、增加压力。同时,积极利用中博会、工博会、家博会等平台,遴选产业集群重点板块,组团集体参展亮相,提升了相关产业集群的整体形象和市场影响力。
    融资,力解产业集群专业镇融资难题。创新发挥8000万元产业集群担保资金作用,第一批向合作银行推荐159户企业,支持了4亿元流动资金担保贷款。2014年11月份,印发了《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中小企业专项贷款风险准备金暂行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产业集群专业镇中小企业专项贷款风险准备金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放大作用。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和产业集群专业镇龙头企业,举办了诸如融资、产业结构调整、产品转型升级、两化融合等专题培训。
    平台,搭建产业集群专业镇服务平台。开展政策“进县域、进园区、进企业”宣讲活动。利用安徽中小企业服务网和企业易信平台,免费提供政策、技术等信息服务。28个产业集群专业镇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已融入省“1+44”网络平台体系,初步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服务协同,2014年入驻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的服务机构已达218家。
    项目,助力产业集群专业镇转型升级。鼓励扶持产业集群专业镇龙头企业围绕其主导产品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2014年共扶持产业集群专业镇龙头企业35家,扶持资金1400万元。

提质创牌,推进集群区域品牌向特色化、优质化发展
    至于下一步安徽省产业集群如何发展,安徽经信委一位负责人从六个方面给予了解答。一是实施产业集群提质创牌行动,强化载体建设。以30户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示范点为标杆,提升现有149个产业集群的发展质量,突出抓好创新驱动、品牌培育、产业链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引领新常态、实现“新四化”的创业创新高地、名品名牌基地。围绕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突出主导产业和产品,加强和改善园区等载体建设,把园区建设与发展产业集群、特色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努力实现市场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二是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力。在现有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发展壮大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增强龙头企业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发挥其产业龙头企业的辐射、示范、信息和销售作用,引导企业集聚,促进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建立产品标准中心、质量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研发中心,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以增强竞争优势。增强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使龙头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合作,积极引进或共同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积极引进和采用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管理水平的现代管理模式和方法。
    三是促进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增强产业集群凝聚力。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企业自愿原则的前提下,引导同类产品生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进行资源整合,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发展专业化分工,加强上下游产业的纵向合作和产品研发、品种配套、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横向联合,形成专业化分工明显、企业间协作紧密、产业链完整、服务体系健全的产业集群。引导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分工协作,鼓励中小企业主动为大企业配套,向“专、精、特、新”发展;鼓励大企业向中小企业转移零部件生产,建立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协作关系,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小企业专业化、配套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促进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四是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企业科技进步。引导产业集群内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完善科技项目风险投资机制,改善技术创新环境,推动技术创新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增强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引导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科技人员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的技术创新机制,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产品换代、技术和设备更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为大型企业、跨国公司配套的高科技产品和科技型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企业创新,形成一批掌握更多核心技术、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涌现更多知名品牌的中小企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五是抓平台建设,完善服务体系。以省内1+44家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为基础,整合利用全省各类服务机构,扩展功能,延伸服务,为企业提供全流程的跟踪服务。同时,着力增强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用好用活财政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和企业加大对产业集群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围绕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检测检验、商务物流、信用担保、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方面的需求,进一步集中资源,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完善产业集群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集群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升集群竞争力。全力打造集群品牌,以集群品牌的影响力支撑集群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大力推动企业抓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企业家品牌的打造。鼓励企业开展树形象、树品牌标识的策划活动,培育名品、名人(企业家)、名家(能工巧匠)、名企,推进集群区域品牌向特色化、优质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