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100个智能工厂 安徽推动实体经济升级_看安徽
当前位置:主页 > 个人专栏 > 张晓梅 >

新建100个智能工厂 安徽推动实体经济升级

时间:2017-02-04 00:00来源: 作者:老网站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晓梅 / 吴明 张骅

代表们正在认真听取政府工作报告

    在刚刚闭幕的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时任安徽省代省长李国英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安徽省2017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特别让各界关注的是,报告中将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和振兴发展实体经济放在今年工作的重要位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报告”指出,2016年被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安徽通过全面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完成煤炭967万吨、生铁和粗钢505万吨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妥善安置职工3.8万人。商品住房去化周期由12个月降至8个月,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率56.5%。有效管控企业杠杆率,全年直接融资4386.2亿元、增长47.2%,新增上市公司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40家。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全年减免税费702.4亿元。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补短板力度,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205个、建成1529个。
    “报告”显示,预计2016年全省生产总值2.4万亿元、增长8.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增长8.7%。粮食产量683.5亿斤,实现“十三连丰”。103万贫困人口脱贫,1077个贫困村出列,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预计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9100元和11700元,增长8.2%和8.3%。建成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30.2万套,解决312.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强化创新提出8.5%经济发展目标
    “报告”确定了2017年安徽省发展目标。全省生产总值预期目标是增长8.5%,财政收入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李国英认为,安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建设五大发展的美好安徽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李国英指出,建设美好安徽,必须坚持发展为上,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大力推进新兴产业重大基地、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和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梯次展开“三重一创”建设,发展一批产业创新引领基地和龙头型创新型企业,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新建100个智能工厂牢牢抓住实体经济
    在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上,“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积极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加快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开展“互联网+”制造行动,积极创建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100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李国英表示,今年,安徽省将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工程:推进科技创新“一号工程”——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创建,启动建设量子信息与科技创新研究院;规划建设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安徽创新馆,打造面向全球的创新成果路演中心。
    另外,安徽还将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加快实施北航合肥科学城、中科大先研院二期等项目,支持创建轨道交通轮轴、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研发机构,培育小微企业创业基地30个。
    李国英在“报告”中指出,为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动力,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安徽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基础上,面向未来产业布局,统筹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三重一创”建设工程,安徽省将加强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抓好研发平台建设和产业链配套,实现产业基金支持全覆盖。加强对首批7个重大工程、重大专项的政策支持,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加快产业化进程。

主编视点

振兴实体经济 要从源头抓起

    自美国债务危机引起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目前各国的共识是实体经济才是社会经济发展之源。
    我国也进行了一系列部署,一方面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传统产业的调整升级;另一方面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把实体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目前,我国的成本优势正在消失,只有尽快抢占实体经济的高端市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而体现在实体经济上,就是要牢牢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源头上高人一等,这样我国实体经济才能快速走出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