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复产 合肥经开区多措并举扶持个体工商户
时间:2020-07-15 15:29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汪正存 钱海燕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个体工商户作为我区数量最多、最具活力的经营主体,因其规模小,风险抵御能力不足。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个体工商户作为我区数量最多、最具活力的经营主体,因其规模小,风险抵御能力不足,在疫情中受到的冲击较大。为切实推动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达产,合肥经开区拿出“真金白银”,在降低经营成本、办理登记许可、优化服务保障、包容审慎监管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为个体工商户“解渴”“供氧”“输血”,帮助其克服疫情影响,提振发展信心。
一是推动减税降费,降低经营成本。针对疫情期间个体工商户盈利不足,房租、水电、用工等经营成本高的问题,制定并落实《关于新冠肺炎期间海恒集团管理国有资产房屋租金减免方案》,受理申报减免租户189户,减免房屋租金502.47万元;组织召开疫情期间降低电价成本政策提醒告诫会,落实工商业电价阶段性降低政策,个体工商户电费按照原到户电价水平95%结算;落实社保减免政策,为全区个体工商户阶段性减免社保费51.09万元。
二是线上线下联动,强化登记许可支持。疫情期间,全面推行行政审批“网上办”“掌上办”“邮递办”,推进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并对涉及疫情防护的审批服务事项开辟绿色通道。截止2020年6月底,线上线下共新设个体工商户2694户,变更登记715户。对个体工商户申请部分低风险食品经营许可,试行“告知承诺制”,核发之前无需开展现场核查。截止2020年6月底,已核发符合条件的食品经营许可证68份。
三是强化资金扶持,优化服务保障。针对个体工商户融资难问题,落实信贷资金支持政策,疫情期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7笔,发放金额共计695万元,为个体工商户提供低息融资路径。同时,多部门联动,采用“共享员工”等多种形式,帮助个体工商户招聘员工,解决个体工商户用工难问题;落实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政策,补贴灵活就业人员社保56人,补贴金额13.65万元。
四是宽容延期办理,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2019年12月31日前领取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2019年度的年报截止时间延长至2020年12月31日。对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到期的,有条件的允许延期。对2020年1月19日后有效期届满的健康证明,因疫情影响无法取得新证的,疫情期间原健康证明视为有效。
截止2020年6月底,对30余户个体经营户涉及36人健康证明予以有条件延期。对申请移出异常名录的个体工商户,简化流程,因未及时年报而纳入异常的51户个体工商户,在履行了补报业务后,取消现场核查,对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的恢复正常记载状态。
二是线上线下联动,强化登记许可支持。疫情期间,全面推行行政审批“网上办”“掌上办”“邮递办”,推进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并对涉及疫情防护的审批服务事项开辟绿色通道。截止2020年6月底,线上线下共新设个体工商户2694户,变更登记715户。对个体工商户申请部分低风险食品经营许可,试行“告知承诺制”,核发之前无需开展现场核查。截止2020年6月底,已核发符合条件的食品经营许可证68份。
三是强化资金扶持,优化服务保障。针对个体工商户融资难问题,落实信贷资金支持政策,疫情期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7笔,发放金额共计695万元,为个体工商户提供低息融资路径。同时,多部门联动,采用“共享员工”等多种形式,帮助个体工商户招聘员工,解决个体工商户用工难问题;落实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政策,补贴灵活就业人员社保56人,补贴金额13.65万元。
四是宽容延期办理,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2019年12月31日前领取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2019年度的年报截止时间延长至2020年12月31日。对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到期的,有条件的允许延期。对2020年1月19日后有效期届满的健康证明,因疫情影响无法取得新证的,疫情期间原健康证明视为有效。
截止2020年6月底,对30余户个体经营户涉及36人健康证明予以有条件延期。对申请移出异常名录的个体工商户,简化流程,因未及时年报而纳入异常的51户个体工商户,在履行了补报业务后,取消现场核查,对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的恢复正常记载状态。
相关文章
- 03-12马钢南山矿业公司党风廉政建设侧记
- 05-09“奋斗的奇瑞人”——“战狼”团队是怎样炼成
- 07-01【迎建党百年】莫负好时光 扬鞭自奋蹄
- 01-11皖北煤智能公司引各路媒体“趋之若鹜”
- 06-10洛河发电厂强化科技攻关提高质量效益
- 02-19涡北选煤厂打造职工幸福春节“N次方”
- 06-10忘初心 皖煤帮扶村祖楼过“政治生日”不
- 03-21雷鸣科化公司千方百计拓展市场谋发展
- 09-29怀宁县电子商务扶贫走上“云端”
- 10-06刘桥一矿综采一区多措并举解决人力短缺“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