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个人专栏 > 吴明 >

擦亮“金字招牌” 合肥市标志性产业能级更高

时间:2020-12-23 16:04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吴明 张晓梅 张骅
“芯屏器合”“集终生智”已成为合肥产业的新地标。“十三五”时期,合肥市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美好合肥“十三五”成就巡礼】③
 
擦亮“金字招牌” 合肥市标志性产业能级更高
作者:吴明 张晓梅 张骅
 
        “芯屏器合”“集终生智”已成为合肥产业的新地标。“十三五”时期,合肥市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实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工业经济呈现有速度、有质量、有竞争力、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12月23日,在“美好合肥‘十三五’成就巡礼”新闻发布会上,合肥市经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朝霞向媒体梳理了合肥市工业经济发展成就。
 

新闻发布会现场
 
这五年,“金字招牌”更亮,产业成为城市新名片
        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的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合肥“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的位置。
        五年来,合肥先后跻身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特色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城市、机电产品再制造产业集聚区试点、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等,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获国务院通报激励。
        世界制造业大会永久落户合肥并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习近平主席向2019年世界制造业大会致贺信。
 
这五年,工业发展更稳,制造实力实现新跨越
        2016-2019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保持9.8%的中高速增长,稳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顺利完成了防疫物资增产保供、快速复工复产任务,规上工业增速成功实现半年“负转正”。
        1-11月同比增长7.2%,高于全国、全省4.9和1.9个百分点,制造业综合实力和产业链韧性经受住了考验。前三季度全部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2.9%,为全市 “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提供了坚强支撑。在赛迪顾问发布的《2020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中,合肥位列全国重点城市第14位。
 
这五年,产业能级更高,标志性产业链取得新突破
        “芯屏器合”“集终生智”成为合肥产业新地标。集成电路产业复合增长率国内领先,同时拥有存储、驱动芯片2个方向12吋生产线,获批“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已成为国内少数几个拥有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全产业链的城市,DRAM存储芯片填补国内空白。
        新型显示产业实现“从砂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形成以TFT-LCD为主导,OLED加快发展壮大,微显示、Micro/Mini LED、激光显示等跟踪布局的产业格局,新型显示器件产业规模国内领先,液晶显示屏出货面积全球领先。
        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形成“基础应用技术+底层硬件+数据计算+智能终端+行业应用”产业链,中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国声谷”今年底有望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入园企业1000户的“双千目标”。
        家用电器 “四大件”产量连续十余年全国领先,本地核心配套率约为75%,冰箱、洗衣机占据国内1/4规模。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160余款产品(系统)通过国家智能家电联合评价认证;113款家电产品入选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名单;62个型号产品列入中国家电产品“能效之星”,总数均全国领先。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跻身“千亿产业”,加速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转型。装备制造业在工程机械、机器视觉、机器人等领域形成竞争优势,优势产业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
        光伏产业形成从玻璃基板-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储能电池-发电工程等完整的产业链,主要光伏产品综合出货量突破30GW,装机规模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点亮“光伏第一城”。
 
这五年,发展质量更好,产业结构得到新优化
        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速壮大。加快构建“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的绿色制造体系,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十二五”末下降24.7%,降幅明显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2016-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全市规上工业贡献率由41.4%提高到88.9%,其中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015年的14%提升至2019年的24.5%。战新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分别由2015年末的31.0%、16.9%,提升到今年前11个月的51.7%、27.8%。
 
这五年,有效投入更大,提质增效带动新项目
        2016-2019年,全市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平均增速分别达13.5%、13%。长鑫12吋存储芯片、京东方10.5代线、维信诺AMOLED 6代线、晶合12吋晶圆制造、康宁玻璃基板、彩虹光伏玻璃、通威太阳能电池、长安汽车二期、大陆马牌四期、江淮大众、蔚来中国总部、视涯科技OLED微显示器件等重大标志性项目相继落地投产,为合肥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这五年,策源能力更强,研发创新汇聚新动力
        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载体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一大批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
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总数超1400家,全市制造业研发机构数、研发投入额、研发人员数等占全市总量70%,建成54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大企业实现企业技术中心全覆盖;拥有8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数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已建设1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涵盖了人工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及光伏、节能环保等制造业重点领域。
 
这五年,产业集聚更强,区域发展呈现新格局
        现已拥有家电、智能语音、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4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3个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四大开发区主引擎作用不断提升,2019年对全市增长贡献达75%,较2015年末提升17.1个百分点。经开区跻身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高新区获批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新站高新区成为全国首批产城融合示范区,安巢经开区成功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县域工业量质全面提升,城区工业转型步伐加快。产业协同合作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长江中游城市群、合肥都市圈等区域发展战略落地。
 
这五年,“两化”融合更深,新基建夯实新支撑
        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对工业转型升级和“四新”经济发展支撑作用明显。现已建成5G基站8088个,实现主城区和县域城区连续覆盖,部分重点区域深度覆盖。
        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规范化运营;形成智能制造、监测运维、供应链协同等一批工业互联网典型解决方案,1.3万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建成我省首个全球制造业领域“灯塔工厂”。
        国家级人工智能开放平台累计终端用户数突破30亿,总应用数93万个;创新实施智能制造“万千百”工程,发布国内首个智能制造地方标准,累计培育117家智能工厂、1107个数字化车间,351户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加快“制造+服务”转型,累计9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
 
这五年,服务体系更优,企业竞争力实现新提升
        出台“高质量发展”等综合支持政策和“中国声谷”、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专项支持政策,逐年加大市级先进制造业政策资金投入,产业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事后奖补等政策工具不断丰富,普惠性政策、产业政策、创新政策、人才政策等共同发力,以支持不同发展阶段、发展方向、发展特点的制造业企业,奖补规模超百亿元。
        经过连续6年动态调整后,市级涉企收费清单由99项下降至55项,降幅达44.4%。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超20%,总量破5000亿。到2019年末,全市拥有产值超亿、10亿、50亿、100亿工业企业户数,分别达到736户、106户、24户、9户;聚焦竞争力企业梯队建设,新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09户。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实力积累
        合肥制造,正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笃定前行。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考察时强调,“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当前,我市仍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的重要历史时期,扎实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是新形势下推动合肥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内生需要,也是建设制造强市的必然选择。面向“十四五”,合肥市将深刻认识制造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为着力点,实施“强核、强基、强链、强企”等重点工程,持续优化制造业发展生态,推进制造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