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个人专栏 > 张晓梅 >

精雕细琢 合肥市城乡建设迈出提质增速新步伐

时间:2020-12-31 15:11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张骅 吴明 张晓梅
“始于‘十一五’、精耕‘十二五’、奋进‘十三五’……合肥大建设开启了合肥的大城之路,并不断逐‘品质之城’而行。”
【美好合肥“十三五”成就巡礼】
 
精雕细琢 合肥市城乡建设迈出提质增速新步伐
作者:张骅 吴明 张晓梅
 
        “始于‘十一五’、精耕‘十二五’、奋进‘十三五’……合肥大建设开启了合肥的大城之路,并不断逐‘品质之城’而行。”12月31日,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陈传东,在“美好合肥‘十三五’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向媒体宣称,五年来,合肥市紧紧围绕“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定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从修路架桥到地铁呼啸、“米”字型高铁路网的构筑,城市内外路网的急速扩展,让城市的版图不断延伸,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
“城长”中的合肥,从量的扩张,到不断完善功能、涵养气质,综合承载力显著提升,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城乡建设“大、快、美”
        城市的发展,从长大开始。如今,合肥的城市建设已迈入大城时代,跻身新一线城市。
        “133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实施,城市空间拓展有序,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由403平方公里拓展到487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由335万增长到420万,城镇化率由70.4%提升至76.33%,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现代都市区空间格局基本形成,长丰、庐江、巢湖城市副中心功能加快完善,肥东、肥西进一步融入主城实现同城化发展。
        五年来,合肥大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612亿元,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相继建成,“高快一体”城市路网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通达度显著提高,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夯实。


 
        轨道交通迈入网络运营时代。1、2、3号线及5号线南段相继建成,4号线实现“洞通”,2020年运营里程已达到115公里。年底将实现“四线开通运营、多线开工建设”的蓬勃局面。
        城市路网密度不断提高。建成上海路、铜陵路高架北延、阜阳北路高架北延、裕溪路高架东延、郎溪路、方兴大道等160公里城市快速路,和平路、大众路、习友路、兴业大道等一批主次干道路相继通车,城市道路长度达3029.07公里,累计增长37.3%,城市建成区路网密度提升至5.95公里/平方公里,累计增长18.1%,“高快一体”城市路网进一步完善。
        断头路、拥堵点治理成效显著。打通怀宁路下穿天鹅湖隧道,涡阳路、广德路等20个打通断头路项目已开工建设,组织开展“我为治堵献一计”活动,32处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堵点”有效改造,通行效率显著提升。公共停车场、充电桩建设持续推进,建成公共停车泊位3.2万余个,充电桩5万余个。
        对外交通更加便捷。全市铁路营运里程800公里,铁路网密度699公里/万平方公里,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米”字型铁路网络基本成形。全市公路总里程2.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82公里,形成“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快速加密,分别达到1823公里、1.86万公里,公路枢纽初步成型。同时,以新桥机场为枢纽、省内支线机场为支撑、通航机场为补充的航空运输网络初展英姿。从内河航运到通江达海,内陆重要集装箱中转枢纽港和江淮航运中心逐步构建。
        宜居,是一城之本。合肥的城市建设在不断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逐“绿”而行。


 
        作为合肥的母亲河,南淝河国考断面实现稳定达标,国控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均值同比2015年下降14%、73.26%、58%,南淝河干支流141.3公里河道清淤完成,“水清岸绿景美”逐步实现。此外,住建部认定的9处黑臭水体实现“长制久清”,其中蜀峰湾南湖黑臭水体治理项目荣获住建部“人居环境范例奖”。
        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城区建设、提标污水处理厂13座,规模达245.5万吨/日,较“十二五”末增加136万吨/日。全面完成4919个雨污混接点、620个老旧小区阳台排水问题、705个洗车业排水问题整改。
          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提升。完成巢湖市柘皋镇、庐江县金牛镇、肥西县紫蓬镇等6个乡镇和松王社区人居环境提升试点,全面提升道路、管线、照明、绿化、水环境等基础设施水平,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房屋拆迁让城市不断更新。完成房屋拆迁总量达8602.06万平方米,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刷新城市颜值。
         此外,实施天鹅湖等夜景亮化、长江中路等精品道路提升、义仓巷等背街小街巷改造工程;完成病害窨井整治36356个,切实从人民群众关心的身边事、脚下路着手,不断提升城市建设的温度,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城市公用保障“稳、安、强”
        如果说城市变大、变美是城市建设的“面子”工程,作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目标的合肥,它的城市化道路从未忘记“内外兼修”,让城市不但有面子,更有里子,让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更有力。
         公用事业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完成三水厂迁建、北城LNG应急调峰气源、环城高压管线、滨湖区域能源项目等一批重点工程,“水、气、热”稳定供给,“十三五”期间,我市年供水量由4.62亿立方米增长至6.15亿立方米,年均增长7.4%;年供气量由5.23亿立方米增长至9.89亿立方米,年均增长17.3%;年供热(汽)量由396.63万吨增长至465.79万吨,年均增长4.1%。
         城市排水防涝有力推进。新建、改建排水管网3741.95公里,建立下穿桥等易积水点高清视频监控摄像头214个,最低点积水监测预警设备83个,雨量站点、河道水位监测30处。成功应对2020年百年不遇特大洪水,提前清疏雨水管网3000余公里,检修泵站机电设备3300余台次,完成10处积涝点整治,筹备各类应急设备、巡查车辆1200余台,对建成区135座下穿桥以及330余处低洼地段开展定人定岗值守,对南淝河大堤开展24小时巡堤查险和应急处置,妥善处置多起局部积水、管涌等险情。
         市政养护常态开展。建成城市生命线等信息化监测预警平台,成功预警并处置多起险情。开展道路探测、桥梁检测,及时处置232处空洞、疏松隐患。做好冬季铲雪除冰工作,保障群众出行安全。维修沥青路面53.4万平方米,人行道35.9万平方米,路灯约2.1万余盏,治理病害窨井3.6万余个。合作化路、金寨路荣获全国城镇养护示范设施最高奖——“扁鹊杯”奖。
        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有力保障。五年来,完成20162户农村危房改造,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151户。
        摸清地下管网“家底”、综合管廊国家试点居首。完成市政道路下各类地下管线、市政地下空间属性信息普查,普查面积493平方公里,涵盖4.1万公里市政管线,89.2公里地铁隧道,47座地铁站,4.3公里人防坑道,36.4公里地下管廊等,城市的“里子”更加明朗。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国家试点项目58.32公里,管线入廊146.53公里,逐步解决“空中蜘蛛网”和“马路拉链”问题,在2019年全国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国考”中位居首位。
 
建筑业发展“高、精、尖”
        建筑业,是城市建设的基石。推动建筑业提档升级,是实现精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
        建筑业产业规模走向高位。2020年,合肥市预计完成产值4324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44.13%,全省首位度达51%,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15.5%(2019年),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达到21家(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三名),建筑业已成为合肥市名符其实的“主导产业”。
        精品工程不断涌现。安徽名人馆、安徽省城乡规划建设大厦、小仓房污水处理厂二期、合肥市阜阳北路(东方大道-北外环高速)工程等13个项目获得“鲁班奖”,合肥市阜阳北路高架快速路综合建设工程、皖银大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研发实验楼等22个项目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138个项目获得黄山杯(省级优质工程)。
        建筑科技走向尖端,绿色建筑让人民生活更有品质。颁布实施《合肥市绿色建筑发展条例》,绿色建筑竣工面积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从25%增长到80%,165.46万平方米既有公共建筑完成节能改造,年节电约2400万千瓦时,32个项目获得省级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称号,示范面积303.6万平方米。新开工建设项目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超过10%,获批9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31个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28个省级示范项目。
 
建设行政管理“优、捷、亲”
        理念的转变、体制机制的创新,管理方式的与时俱进,让合肥的城市建设永葆活力,不断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不断提速提效。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合肥市城乡建设局行政审批项目由原来的18项精简至10项。创新监管模式,出台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办法,制定行业企业信用评价标准,新建信用评价云平台,完善行业信用评价标准体系,开展3600余家建设企业信用综合评价,强化信用评价结果在招投标、行业监管、资金奖补等环节运用,营造公平开放有序健康的市场环境。全面落实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差异化管理制度、保证金保函制度,累计为企业减免保证金1321起、62857万元。强化建筑市场监管,立案调查156个案件,罚没款2400余万元,清退各类违规“挂证”人员近3万人,摸排涉黑线索115条。
        深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企业群众办事更为便捷。压缩精简审批事项,减放并转调五措并举,将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由改革前的141项精简至90项,精简率超过三分之一。压缩审批时限,目前合肥市建设项目审批总用时缩短至80个工作日以内,其中工业项目审批用时40个工作日,较改革前平均200个工作日压缩了60%以上。实施受理窗口、审批系统、办事流程“三整合”,全省率先实行施工许可零表单,真正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打造亲清政企关系,多措并举服务建筑业企业发展。定向包保服务重点企业,组建11个专班分组分片帮扶196家本地重点企业,解决企业各类生产经营、项目推进、资质升级等问题140余个。搭建平台帮扶承接工程,3次召开项企对接会,帮扶我市施工企业已签约开发项目5个,合同金额8.6亿元,已洽谈后期意向达成的项目金额约10亿元。组建资质升级企业“潜力库”、“重点班”,帮扶500余家建筑业企业晋升总承包一、二级资质,提升本地企业开拓外地市场能力。银企对接解决融资难题,三次召开银企对接会,帮扶我市11家企业实现供应链融资贷款、债券融资、银行承兑、履约担保、投标保函等约5亿元。出台《关于促进合肥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从优化企业资质结构、营造规范有序市场环境等10个方面制定政策,着力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十四五”期间,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大建设,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实现南淝河水清岸绿景美,推深建筑业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在“两个坚持”“两个更大”中展现更多城建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