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个人专栏 > 张骅 >

合肥高新区:创新势能化为产业强劲动能

时间:2021-04-27 12:41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张晓梅 吴明 张骅
4月22日,记者在合肥高新区集中采访座谈会上发现,该区在自有空间范围内动员和整合资源就能够覆盖创新链条的全过程,大大缩短创新活动协作的空间和时间,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使得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势能高效的转化为强劲的产业发展动能。
       编者按:历经30年的创新发展,合肥高新区已经成为安徽省科技创新主体最多、活动最密集、研发投入最大、相对绩效最高的园区,并且走出了一条“科学-技术-创新-产业”的边际效益递增的可行通路。在具体实践中,合肥高新区总结出“平台+生态+重点人群=引领性产业”的发展公式,成功构建和塑造了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其很多经验和做法值得全国众多高新区借鉴和学习。
 
合肥高新区:创新势能化为产业强劲动能
本报记者 张晓梅 / 吴明 张骅
 
       4月22日,记者在合肥高新区集中采访座谈会上发现,该区在自有空间范围内动员和整合资源就能够覆盖创新链条的全过程,大大缩短创新活动协作的空间和时间,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使得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势能高效的转化为强劲的产业发展动能。
 
构建四层创新平台,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发展
       按照创新金字塔结构,合肥高新区大力构建服务于基础研究、应用科学与技术科学的四类创新平台。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一位负责人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是发力原始创新平台。围绕安徽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布局,发力省级以上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采取“边建设边科研”的模式推进量子国家实验室、安徽省人工智能研究院、合肥先进计算中心、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实验室等一批大科学工程和设施集群落地。
       二是集聚新型研发机构。紧密围绕园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精准医疗等主导产业,招引汇聚国内领先的大院大所,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并进。
       三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平台。实施规上企业研发机构“消零”计划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平台建设。全区规上工业、服务业企业累计设置研发机构513个,占比77%;科大讯飞、科大国创、中科美络、阳光电源等一批平台型龙头企业建立独立核算、自主运营的技术研发机构、实验室、开源社区。
       四是加快专业化科技孵化平台发展。依托高新区已建成300万方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加快构建涵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数字技术赋能平台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生态集群,形成面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专业孵化平台集群。国产航母电磁弹射器核心部件、天宫对接舱红外传感器等大量前沿技术产业在平台内研发、生产。
       面向国家发展未来产业的战略需求,合肥高新区认为有必要在新型研发机构层级再增加“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相关内涵,主要依托于当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量子国家实验室、人工智能研究院、能源研究院、大健康研究院等源头创新平台,瞄准跨学科交叉技术、“盲区”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等领域开展基础性研究和产业协同创新。
 
实施五链协同赋能,提供技术到产业生态保障
       在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上,合肥高新区注重加快构建载体、资金、人才、服务、市场主体五链,实施协同赋能。
       首先是建设完善的载体链。合肥高新区构建了包含“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载体链,总孵化面积近500万方,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其中国有载体总面积350万方。充足、专业化的载体空间就如同广阔肥沃的田野,使得广大创新创业主体有地可落。
       其次是搭建多维的科技金融链。按照企业成长阶段,设计提供青创基金、天使投、VC、担保、PE、并购等多维科技金融服务,形成全链条科技金融服务支撑体系。园区基金总规模突破2200亿元,其中国有平台主导基金规模突破600亿元,已投项目超过260个,85%以上为园区成果转化项目。
       再者是集聚广泛的人才链。园区紧抓“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科技服务工作者、研发人员和工匠”等支撑性人才引进培养,实施“领航企业家培育计划”,开办“企业家大学”,强化高水平创业人才培养;开展“十万大学生进高新区计划”,夯实研发创新人才基础;加大对科技管理和科技服务人才的认定和激励,织密协同创新网络。全区共有国家高层次人才19人;产业领军人才148人;研发人员14.7万人,约占全区从业人员的42%;本科以上学历17万人。
       同时,组织有效的创新服务链。按照火炬中心“政务、法务、商务、中介服务”的要求,园区组织提供了完备的创新服务。实施“营商环境领跑计划”,深化放管服和互联网+政务等重大改革,在全国高新区首创“74证合一”,启动首个长三角地区G60“一网通办”窗口。出台《合肥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若干政策措施》(简称“1+N”政策体系),年均支持科技创新相关政策资金不低于园区可用财力的60%。
       建设合肥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汇集全省技术专家团队326支、科技成果689项、技术需求117项,以“挂榜、接榜”方式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建设新经济市场汇平台,遴选数字经济创新产品,向有需求的市场主体定向推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广阔的市场机会;开展“链通高新”计划,促进大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融通发展。
       还有就是依据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园区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企-雏鹰-瞪羚-独角兽-平台型龙头企业”的市场主体链,推动核心技术企业占领产业链关键环节,向头部迈进,形成平台型生态。同时,围绕高技术开展“深科技”企业培育计划,导入战略性创新资源推进“卡脖子”技术在区突破;围绕高爆发开展“爆品”企业培育计划,提供高水平企业发展战略咨询、创新改良企业商业模式、缩短企业成长周期;围绕高估值开展“独角兽”企业培育认定,加快运用资本手段催化企业越级发展。
       合肥高新区认为核心技术转化为产品、最终拔高到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型工程,关键看创新生态体系建设,而创新生态体系中五链互溶共生、缺一不可。在高新区的培育重点产业中,从光伏新能源、集成电路到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无一不是依靠生态的力量放大点上的核心技术、集聚面上的产业资源,最终形成优势集群。
 
聚焦六类重点人群,推动技术高端走向产业高端
       合肥高新区瞄准高层次、高水平、高活跃度的创新创业人员,聚焦、挖掘、服务六类重点人群,形成技术与产业的制高点。参加集中采访座谈会的合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从六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一是支撑尖端科学家团队创业。大力支持两院院士在区创办源头技术成果产业化公司,累计落户科大国盾、本源量子、国仪量子、全色光显、恒辉仿真等院士团队企业17户。
       二是批量孵化科研院所人员创新创业。依托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等创新载体,批量转化大院大所科技创新成果,组建以教授、研究员为核心的高端创业公司逾600家。
       三是吸引海外归国人员创业。依托大科学装置、专业化服务平台等核心优势资源,发挥新兴产业集聚效应,通过中科大硅谷校友会、欧美同学会等社会组织加速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留学人员来区创业,落户中盛溯源、超科电子、硕金医疗、中科普瑞昇等海创企业80余家。
       四是鼓励大企业裂变创业。加快平台型龙头企业共性技术研发和专项成果转化,鼓励上市企业运用技术与资本优势开展内部孵化、投资孵化,科大讯飞、科大国创、阳光电源、安科生物、中电博微等14家上市企业累计裂变孵化创业公司57户,其中19家成立当年营业收入破亿。
       五是支持连续创业者。在园区倡导“褒奖创新、宽容失败、敢想敢创、跨界拓维”的创业精神,树立华米黄汪、乐金金道明、金星吴华峰等一批连续创业者典型,大力支持具备市场经验、资本积累、产业资源的企业家连续创业。
       六是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借助“合创汇”双创品牌活动,近三年来园区将创业大赛、创业分享会、校园直聘等179场活动带进省内外各大高校,引导200余个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园区,其中东超科技、速显微、三天智造等超过40个优质项目受到社会资本关注,已完成A轮或Pre-B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