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园区“出园”记_看安徽
当前位置:主页 > 本网聚焦 >

合肥园区“出园”记

时间:2015-07-03 16:30来源: 作者:看安徽
从“为招商而招商”到“重建园区发展生态”
合肥园区“出园”记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晓梅 / 张骅 吴明
 
“截至目前,已建立战略性科技平台2家、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家、应用研发平台5家、支撑服务平台5家、联合研发单元34家,成立创新孵化企业86家,注册资本4.41亿元。”6月1日,坐落于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先研院”)陈林院长助理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类似这样的平台建设已成为合肥市产业园区招商、升级的重要措施。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园区发展既不能为招商而招商,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三通一平”等基础性的服务上,必须要通过平台创新重建园区发展生态。
 
出去把科学家请进来
合肥市的优势在哪?首推当然是科教和人才优势,在这方面合肥市做了很多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科研成果产业化进展慢,科研技术人才落地难度大,而究其根源还是在平台创新上。
为了打破学院、政府、企业之间的协作阻力,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政府、合肥市政府共同发起组建了一个集14家科研平台、34家研发单元的政府、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综合体“先研院”。陈林介绍,这里既是一家科研单位,又不是一家科研单位,这里的学生实行“双导师制”,在钻研学科知识的同时,紧紧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与“先研院”有合作的企业就有91家,直接通过这一模式孵化的企业也在不断增加。
一位“先研院”专家指着量子通信示意图说:“量子通信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通讯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在保持与其它通信方式一样高速的前提下,具有高度信息安全的特点,是电信窃听技术的‘克星’,合肥市2012年开通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2016年将建成总长度有2000公里的京沪量子通信干线,合肥是这一干线的节点城市之一,这一工程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
在合肥,像“先研院”这样具有世界前沿技术已转化和正在转化成产业的例子很多,吴存荣书记在与中国企业报社社长吴昀国座谈时就多次强调,合肥市园区产业定位的方向重点瞄准国际先进技术、新兴产业和拥有核心技术的“高、精、尖”产品。而成立“先研院”这样的企业化管理模式的科研实践性机构,就是要用最快的速度让科研成果和科研人才转化成生产力。
 
京东方搬家记
合肥市很多含有先进技术或有超强市场前景的企业能够进入园区并快速发展都离不开平台创新。吴存荣书记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总部位于北京的京东方是当地著名的市属国有企业。当年,北京投入近80亿元巨资上马5代线(TFT-LCD生产线),但是没有想到,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一朝阳产业连续亏损。到2008年,甚至达到每月亏损2亿元。当时的企业管理层认为,只有上6代线(TFT-LCD生产线)才有生存的希望。但是,北京方面迟迟未予答复。
这一信息被合肥市获悉,但他们接触后发现,上6代线(TFT-LCD生产线)需要175亿元巨资,当时合肥市年财政收入才100亿元,资金难度不小。“只要有办法,钱是可以找到的。”这是合肥人的创新理念。
在融资过程中,合肥人敢于大胆创新,他们通过京东方上市公司增发募集一部分资金;财政以投资公司名义拿出一部分资金;国家政策银行贷款解决一部分资金,就这样,多渠道融资平台解决了资金问题。后来8代线(TFT-LCD生产线)和将要投产的8.5代线(TFT-LCD生产线)也如法炮制,而围绕这一产业的配套企业也陆续跟进,现在的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正在形成以京东方为核心的新兴产业集群。
对于这件事吴存荣深有感触,园区和产业升级不在于引进多少资金和项目,关键是通过平台创新,吸引更多有市场前景的新技术、新产品和高端人才。对很多地方而言,新兴产业都是“无中生有”的产业,新兴产业像一粒种子,只要哪里有好的土壤,它们就会在哪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好项目的裂变
“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拥有高新技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项目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是一项较为科学的创新之举。现在看来,合肥市几大园区比如合肥经开区的宝联电子、巢湖经开区的未名生物,都是在一个大的项目带动下形成园区内的产业集群。”吴存荣认为,这是今后园区招商引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高级经理钱莉介绍,自2012年10月27日投产至今3年多时间经济总量增长了6倍,现在全球每8台电脑就有一台出自这里,几乎每1.5秒就有一台电脑从这里诞生。而对于合肥市及合肥市经开区来说,真正的意义还不仅于此,更重要的是一个联宝的入驻带来上下游企业达128家,而随同联宝直接过来的企业就有18家之多。
2012年9月27日联想总部与合肥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一个近2000名高新技术人才组成的科研总部落户合肥市。而这些围绕联宝这一项目所形成的平台,为更多的企业入驻打通了道路,成就了今天以联宝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合肥巢湖经开区地处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岸边,这里依山而建,山水相依,园区对入驻企业和项目起点高,非常适合生物医药等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2014年8月开工建设的安徽未名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抗体中心是巢湖经开区生物经济三驾马车的核心项目之一,目前已建成投产。
也是因为有了北大未名生物医药的到来,才形成了巢湖经开区半汤生物经济实验区这一园中园。实验区主要有“合肥半汤生物经济孵化器”、未名公社和国际健康中心组成。实验区的投资主体就是北大未名生物医药,在建好平台后,吸引人才、技术和资金向这里集聚,形成生物医药和健康养老等项目组成的千亿元产业集群。
 
 
相关:合肥园区深度调研之记者观察
园区如何应对投资主体变化
作者:明梅骅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4月份,合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39.49亿元,增长10.8%,比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工业产销率95.9%,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新兴产业增势强劲,有力拉动工业增长。
为什么在很多省、市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合肥市经济却稳中有升,特别是经济发展质量和发展后劲都有明显增加?为期3天的园区调研采访,为我们揭开了其中奥秘。
一是与世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形成交汇。当前,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呈现出突破性和颠覆式两大特征。近年来,合肥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各园区中大力建设中科大先研院等六大协同创新平台和十大新兴产业研究院,加快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一些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取得了革命性突破,实施了一批居于产业链核心环节的重大项目。
二是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形成交汇。新常态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双中高”,即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近年来,合肥市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力点就是聚焦产业转型、聚力结构调整,而落脚点就在各产业园区。
展和开放开发格局作出了重大调整,确立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合肥主动融入全国发展新棋局,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在园区中构筑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合新欧班列等八大开放平台,为合肥在更宽领域参与全国乃至世界产业分工体系、集聚优质要素资源构筑了广阔平台。
总体来说,形成“三个交汇”,意味着合肥开始大步迈向世界竞技舞台和全国第一方阵,这既是合肥把握大势、遵循规律的重要体现,也是合肥市超前谋划、主动作为的重大成果。
在调研采访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投资增幅不够理想。主要表现为“三低”:低于全国增幅(12%),低于全省增幅(13.9%),低于多年来合肥市同期增幅。合肥市投资虽然保持增长,但增幅下滑较大。第二,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还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市场制约等较大困难。对于这些问题和矛盾,合肥市不回避,并正在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同时,记者在园区的调研采访中深深地感受到,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新的投资主体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批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正在向合肥园区集聚,比如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的半汤生物经济实验区,新站综合试验区的显示面板生产基地等。正如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所说:“合肥产业调整升级瞄准的是行业前列,技术处于一流水平的项目。”很显然,合肥市产业升级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