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报人生:追忆恩师王世清_看安徽
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剪报人生:追忆恩师王世清

时间:1970-01-01 08:00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毛学农
作者:毛学农 窗外的秋阳,温吞而淡远,像一块旧日的琥珀,凝固了时光。手机屏幕上那则简短的讣告,却让这个下午陡然变得沉重王世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10月24日15时15分在合肥逝世,享年75岁。 时间,在这一刻,被划下了一道深刻的休止符。我的思绪猛地被拉回,拉回到那些被他的人格光芒所照亮的,充满温度的年月里。 第一次认识他,是在1993年。那时,我刚到
作者:毛学农
  窗外的秋阳,温吞而淡远,像一块旧日的琥珀,凝固了时光。手机屏幕上那则简短的讣告,却让这个下午陡然变得沉重——“王世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10月24日15时15分在合肥逝世,享年75岁。” 时间,在这一刻,被划下了一道深刻的休止符。我的思绪猛地被拉回,拉回到那些被他的人格光芒所照亮的,充满温度的年月里。
 
  第一次“认识”他,是在1993年。那时,我刚到《江淮时报》工作,报纸初创,百业待兴。王世清这个名字,伴随着一桩美谈在报社里传开:他为每一位在京的全国政协委员,赠订了一份我们的《江淮时报》。在那个信息尚不发达的年代,这是一份何等厚重又极具远见的支持!于我而言,这个名字不再仅仅是名单上一个头衔——省政协委员、淝河集团厂长——它代表了一种对政协统战事业的赤诚,一种恢弘大气而又务实缜密的作风。我心想,这是个怎样的人呢?
 
  答案,在民建合肥市委企业家联谊会成立的那天揭晓。在半岛酒店多功能厅的熙攘人群中,我见到了他。那时的他,已是民建合肥市委会的主委,言谈举止间,自有一股沉稳的力量,却不显丝毫官威。他与人握手、交谈,眼神专注,笑容温和,让你觉得,他是在真正地“看见”你,而不仅仅是寒暄。因为《江淮时报》这座桥梁,我们之后的联系愈发紧密。他那份对统战宣传工作的支持,是发自内心的,是浸润在行动里的。受他感召,我也在2004年,郑重地递交了入会申请,成为了民建的一员。从此,他于我,不再只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领导,更是我政治生命和议政道路上的引路人,是我的恩师。
 
  真正让我窥见他精神世界一角的,是那次去他在合肥大厦的办公室。那间办公室,与我想象中的“名人”相去甚远,它简陋、不大,甚至有些逼仄。而最触目惊心的,这位从农村走出来的汉子,办公室里却堆满的报刊与书籍,从桌上延伸到墙角,像一座座知识的堡垒。他正与人交谈,手里却也没闲着,拿着一把剪刀,熟练地在当天的报纸上寻觅、裁剪。
 
  “您这是……”我有些好奇。
 
  他抬起头笑道:“看到好文章,有用的信息,就剪下来,贴起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我凑近看去,旁边已经摞着好几本厚厚的牛皮纸笔记本,翻开一看,里面分门别类地贴满了剪报,旁边还有他用钢笔写下的蝇头小楷,是心得,是批注,是索引。那不仅仅是资料的堆积,那是一个思考者大脑的外部延伸,是一个参政议政者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忠实记录。
 
  后来我才知道,他的勤奋远不止于此。去年,有年轻人帮他整理资料,发现了他数十年来如一日不辍的工作日记,每天参加了什么活动,做了什么工作,见了哪些人,甚至谈话的细节,他都一一记录在案。那一笔一划,写的不仅是行程,更是一位民主党派人士、一位政协领导对职责的敬畏,对岁月的负责。
 
  他的参政议政,之所以能逻辑严谨、见解务实,其源头活水,或许就来自于这日复一日的积累与思考。他不是关在办公室里的空谈家,他是从基层摸爬滚打出来的实干派。他发言,从不讲空泛的大道理,总是用数据说话,用案例佐证,提出的建议仿佛带着泥土的芬芳,能落地,能生根。跟随他参加课题调研,每年的外出考察,于我而言,都是一次次鲜活的学习。他教会我,如何去看现象背后的本质,如何去听民意之中的呼声,如何将个人的微薄之力,汇入到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我的那一点点议政道路上的成长与成就感,追根溯源,都是他手把手引领的结果。
 
  而他的人格魅力,更在于他那颗悲悯而温暖的心。他乐善好施,并非一时兴起。他带领着民建市委会,将温暖送到了三十岗养老院,不是一次隆重的“表演”,而是经常性的慰问与陪伴。他是省政协常委,心里始终向着最基层的群众敞开。不止是合肥,连六安等外地市的群众,遇到难处了,也会“莫名而来”,辗转找到他。他的办公室,那间堆满剪报的陋室,也成了群众的接待室。无论来者是谁,他都热情接待,耐心倾听,尽己所能,施以援手。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官”与“民”最本真、最动人的关系——那就是服务与被服务,信任与被信任。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他的一生,是剪报的一生,是记录的一生,更是奉献的一生。那一本本剪报,是他勤奋的注脚;那一项项职务,是他担当的勋章;而那一位位受他帮助的陌生人的笑脸,则是他善良的丰碑。
 
  如今,恩师已去,音容宛在。我想,他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哀思。他留下了那把精神的“剪刀”——教我们如何在信息的海洋里,裁剪出真知与灼见;他留下了那本厚重的“笔记”——教我们如何用一生的勤勉,记录下无愧于心的足迹;他更留下了一盏“心灯”——教我们如何用参政议政的热情与务实,用乐善好施的仁心与担当,去温暖这个他深深爱着的世界。
 
  秋光渐老,斯人已逝。但我知道,在另一个没有病痛的世界里,他一定又坐在了堆满书报的桌前,拿着他心爱的剪刀,继续裁剪着属于他的,永恒的光明。王主委,恩师,请您一路走好。(作者单位及职务:合肥市政协常委,民建合肥市委常委、参政议政委员会主任,江淮时报编辑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