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差距合肥借力长三角谋求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_看安徽
当前位置:主页 > 个人专栏 > 吴明 >

找差距合肥借力长三角谋求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

时间:2015-02-16 00:00来源: 作者:老网站
本报记者 吴明 郝玲
 
气势恢宏的惠而浦中国(合肥)车间场景

    2月8日,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长荣在中央暨省直媒体座谈会上直言,合肥市虽然被国家纳入长三角经济带发展战略,按照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方向来发展,但与长三角南京、杭州两个副中心城市相比,差距还很大,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城市战略定位是引领城市发展的核心,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取向、发展模式和发展高度。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合肥战略定位最重要的是五个关键词。第一,交通枢纽,明确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第二,副中心,将合肥与南京、杭州并列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第三,都市区,在国家文件中首次提出建设合肥都市区;第四,国际化,把提升国际化水平作为合肥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第五,开放高地,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内陆经济开放高地。《指导意见》赋予合肥的战略新定位,丰富和拓展了“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的建设内涵,为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合肥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注入了强劲动力、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认识把握历史机遇的同时,合肥市更应清醒地认识差距。该市发改委的一份材料显示:近年来,合肥的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经济总量也以每年1~4个百分点的速度,不断缩小与南京、杭州的差距。但是,仍要看到全方位的差距。从历史起点上看,合肥真正作府治、州治的时间只有587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建成区面积只有5平方公里,5万人口。南京是一座有2400年历史的十朝古都,六朝时期南京人口就有100多万。杭州在南宋时期,发展程度甚至位于世界前列。从经济实力上看,合肥的GDP,只有杭州、南京的一半左右。另外,合肥还处于以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而南京、杭州已经进入以知识密集型为主体、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阶段。
    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赋予了合肥市新的史命,也为合肥提供了一个大有作为的发展空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合肥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指导意见明确,充分发挥上海国家大都市的龙头作用,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优化提升沪宁合、沪杭主轴带功能。这是国家首个正式文件,明确合肥在长三角中的功能定位,为合肥在未来“十三五”甚至更长时间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合肥新型城镇化发展迎来黄金机遇期。指导意见明确,加快建设上海、南京、合肥、杭州等14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多三角、放射状”的城际交通网络。这对强化合肥在长三角地区副中心地位,优化新型城镇化布局,推动产城融合,提高重大交通基础建设和互联互通水平,促进要素流通集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是合肥转型发展迎来黄金机遇期。指导意见明确,推动沿江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布局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发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引领示范作用,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和沿江绿色能源产业带。合肥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新型显示及电子信息、光伏及新能源、家电、装备制造、汽车等六大主导产业与指导意见高度契合。与此同时,合肥致力打造的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五大创新平台,完全符合国家支持方向,这为下一步争取国家创新工程布局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合肥绿色发展迎来黄金机遇期。指导意见明确,建设绿色廊道,加强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推进水权、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合肥市是国家级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核心区。近年来,围绕打造“大湖名城”,强力推进示范区建设,先后实施了一二期工程,三期工程也即将启动建设,并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探索创新。随着指导意见的实施以及配套政策的陆续出台,必将为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带来更多的政策机遇和相关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