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区举办2019年“1+N”政策宣贯会
时间:2019-08-26 14:27来源:未知 作者:张骅 张晓梅
8月24日上午,合肥高新区举办2019年“1+N”政策宣贯会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合肥市委副书记郭强,副市长王文松,合肥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宋道军。
8月24日上午,合肥高新区举办2019年“1+N”政策宣贯会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合肥市委副书记郭强,副市长王文松,合肥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宋道军,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合肥高新区工委、管委会分管负责人,合肥高新区管委会相关部门负责人,签约企业家代表,园区企业代表,新闻媒体代表约200人参加活动。
活动中,高新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方向民介绍了签约项目情况。总体来看,本次集中签约项目25个,以高新区重点企业增资扩产项目为主,协议投资额达202亿元,具有体量大、质量好、前景优等显著特点,比如阳光电源新能源发电成套装备制造基地二期项目,坐稳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一位,打造世界级光伏领军企业。
上海国儒集团欧勒奋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研发生产高端电子新材料,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电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项目,建设卫星通信与信息服务领域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基地,承担国家使命;美的集团汽车部品项目,研发生产汽车关键零部件,打破国外垄断,振兴民族汽车工业;山西百信安全计算机产业生态创新基地项目,打造国产计算机产业平台,保卫信息安全;安科生物抗体及蛋白质药物生产基地项目,研发生产国产抗肿瘤药物,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家家猫跨境电商基地项目,力促我区跨境贸易提质增效,扎实推进省属国企混改进程。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上海国儒集团董事长王越作为企业家代表先后发言,介绍了公司和项目基本情况,表达了扎根高新区,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决心。
高新区工委副书记陆平在致辞提到,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扎实推进新动能培育和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高质量发展取得突出成效。
一是主导产业加速转型。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开展制造业升级项目57个,总投资122亿元;实施装备产品提质升级工程,长安汽车自主研发的CS75plus新车下线;实施智能制造融合发展工程,阳光电源竞得光伏电站项目装机容量2430兆瓦。
二是新经济主体接连涌现。“引育并举”发展5G、泛在物联网、国产自主可控等新产业,截至7月底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232个、协议总投资超482亿元;建设经济大脑、智慧城市、未来教育等8个新经济应用场景,支持瞪羚和独角兽企业132家;积极申报“中国安全谷”、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等国字号新产业平台品牌。
三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落实“人才固本、科技强基、开放融通、产业引领”战略,修订出台“1+N”政策体系,结合重点发展产业方向,进一步丰富了支持发展的产业类型,更加精准高效地扶持园区企业。
签约仪式结束后,由高新区财政局牵头介绍了“1+N”政策体系修订情况,经济贸易局、人事劳动局、科技局分别向在场企业宣贯了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推动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政策、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政策、鼓励自主创新培育新动能政策和支持新经济聚集发展政策。
据悉,截至7月底,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大幅提升,电子信息、光伏产业实现两位数快速增长,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平稳;工业增加值、战新产业当月增速,以及公共财政收入、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完成情况位居开发区第一;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国12.7个百分点。高新区将以本次活动为新起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启新的征程,全面实现“引领型”高质量发展。
相关链接:合肥高新区2019年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1+N”政策修订情况说明
一、修订背景
合肥高新区从2014年实施扶持产业发展“2+2”政策体系以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2亿元,财政资金的杠杆和撬动效应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撬动社会资本近500亿元,惠及企业超12000家次。
2019年,我区根据上级政策调整情况,结合往年政策实际执行情况,借鉴上海、杭州、武汉、西安等地区政策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对政策体系进行了修订,目前《合肥高新区2019年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简称“1+N”政策体系)已正式印发。
二、修订情况
(一)框架结构更优化
围绕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任务,根据精准支持主导产业发展及引进重点项目需要,打破原有“2+2”框架,重新构建“1+N” 政策框架,“1”为“关于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若干意见”指导性意见;“N”为:高层次人才、自主创新、科技金融、新经济、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项目等10个具体政策,实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大战略”,即:人才固本、科技强基、开放融通、产业引领、深化改革战略。
(二)政策支持更精准
本次修订进一步丰富了支持发展的产业类型,使政策条款更加符合主导产业发展定位。一是坚持以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主线,出台支持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发展等专项政策。二是筑牢产业发展资源全链条,围绕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资金、创新、平台等资源,出台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科技金融、科技创新、基金聚集、股改上市等政策。三是聚力区域发展新动能,坚持创新和平台双轮驱动,场景和生态双重赋能,出台支持新经济聚集发展专项政策。
三、政策特点
高新区设立支持经济发展政策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业发展、人才引进,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
(一)人才固本战略。
1.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政策。
建立合肥高新区领军人才库,挖掘符合高新区战略发展导向和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推动人才跨国界流通,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和外籍专家来高新区创办企业。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鼓励上市公司通过股权激励留住核心人才,对新入区人才按不同层次分别给予安居补贴。开辟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提供教育、医疗等便利服务。
(二)科技强基战略。
2.鼓励自主创新培育新动能政策。
实施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补贴力度。对盈利能力较强、建设资金有保障的高成长企业,优先满足用地需求。支持孵化链条建设,对于新设立的孵化载体给予装修、运营等补贴及优秀运营团队奖励。支持重大创新平台落户,鼓励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对各级研究中心给予奖励。
(三)开放融通战略。
3.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政策。
为企业发展提供“全周期、全方位”金融支持体系。为初创期企业提供基金支持,建立科技金融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开展信用融资担保及专利质押贷款融资,支持企业在区域股权市场“科创板”挂牌;全面推进成长期企业股份制改造,鼓励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鼓励成熟期企业再融资,开展并购重组;加快金融服务机构建设,鼓励金融、类金融、金融服务等机构在高新区集聚发展。
4.支持和引导基金聚集发展政策。
未来5年,高新区安排 40亿元资金用于打造基金集聚区,设立高新区国有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双创孵化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基金、青年创业引导资金等,探索“创业培训+天使投资+渠道资源”孵化模式。设立前沿科技研发引导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基础研发、科学设施建设和成果转化等前端环节的投资支持。组建基金产业联盟,发挥基金引导作用,基金自获利年度起五年内,给予一定奖励。投资高新区企业的基金管理机构可享受购房、房租、人才等补贴及核心团队奖励。
5.加快企业股改上市政策。
减轻企业股改成本,给予核心管理团队一次性股改奖励。拟上市公司的新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优先推荐为省重点工程和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鼓励并购重组再融资,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股权债权两种融资方式,加快企业股改和上市挂牌步伐。
(四)产业引领战略。
6.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
支持园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光伏及新能源汽车、家电等先进制造业发展。鼓励企业产品提质升级,做大做强,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高新区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并给予财税扶持、土地供应、资本运营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7.推动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政策。
围绕软件信息、网络安全、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服务领域,加快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园区经济结构优化调整。鼓励骨干企业形成联合体共同对外输出服务,提升品牌影响力,并给予研发、品牌建设等奖励。对高端服务业机构在高新区设立区域总部或者分中心给予奖励。
8.支持新经济聚集发展政策。
支持运用创新性知识构建智慧经济形态的新经济企业或新型组织在高新区落户发展,给予落户补贴及企业发展奖励,推动园区大企业实施平台化发展战略,支持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园区中小企业融入新经济龙头企业生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创新应用场景建设,鼓励园区企业参与城市大脑、未来教育、未来健康、智慧车站、无人驾驶、量子应用、未来智造八大新型场景应用创新。
9. 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建设“中国IC之都”核心支撑区,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企业,吸引高技术、高成长的龙头企业、瞪羚和独角兽企业落户,给予研发、房租、设备投资以及流片、知识产权等补贴。以人才补贴方式鼓励企业培养集成电路人才,对员工进行股权激励。除提供贷款贴息、助保贷等政策外,高新区投资基金优先投资集成电路企业。
10. 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支持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发展,探索“人工智能+”的广泛渗透与应用。集聚行业国际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采取贷款贴息、保费补贴、专利融资等方式支持人工智能企业成长发展。搭建人工智能计算平台,支持类脑智能开放平台、人工智能开放社区建设,打造前沿信息开放式创新生态。
(五)深化改革战略。
11.创新服务机制。
加强与长三角一流园区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间的前沿技术创新与产业合作,搭建统一服务标准和平台,推进“合创券”长三角范围内通用通兑。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开展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建设等合作。全面推进“多证合一、一照一码”、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改革,提升登记注册便利化水平。推进企业减负降本,着力减轻企业融资成本、用能成本和用工成本,降低企业准入门槛、专业服务门槛和数据使用门槛。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以社会信用体系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对新兴业态、新型商业模式给予更大发展空间、更多“试错”机会。扩大“互联网+政务”服务范围,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
12.完善配套设施。
加快园区魅力提升,高标准推动国际化新城建设,打造兼具科技感和未来感的特色建筑群,新建活力、无界的特色街区,提升合肥高新区国际辨识度。建设国际文化交流设施,推进双语标志标识建设,营造国际文化环境。设立对外政务服务通道,加强与金融服务机构、移民管理机构等合作,推进国际贸易结算、出入境等事项办理。
上海国儒集团欧勒奋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研发生产高端电子新材料,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电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项目,建设卫星通信与信息服务领域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基地,承担国家使命;美的集团汽车部品项目,研发生产汽车关键零部件,打破国外垄断,振兴民族汽车工业;山西百信安全计算机产业生态创新基地项目,打造国产计算机产业平台,保卫信息安全;安科生物抗体及蛋白质药物生产基地项目,研发生产国产抗肿瘤药物,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家家猫跨境电商基地项目,力促我区跨境贸易提质增效,扎实推进省属国企混改进程。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上海国儒集团董事长王越作为企业家代表先后发言,介绍了公司和项目基本情况,表达了扎根高新区,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决心。
高新区工委副书记陆平在致辞提到,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扎实推进新动能培育和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高质量发展取得突出成效。
一是主导产业加速转型。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开展制造业升级项目57个,总投资122亿元;实施装备产品提质升级工程,长安汽车自主研发的CS75plus新车下线;实施智能制造融合发展工程,阳光电源竞得光伏电站项目装机容量2430兆瓦。
二是新经济主体接连涌现。“引育并举”发展5G、泛在物联网、国产自主可控等新产业,截至7月底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232个、协议总投资超482亿元;建设经济大脑、智慧城市、未来教育等8个新经济应用场景,支持瞪羚和独角兽企业132家;积极申报“中国安全谷”、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等国字号新产业平台品牌。
签约仪式结束后,由高新区财政局牵头介绍了“1+N”政策体系修订情况,经济贸易局、人事劳动局、科技局分别向在场企业宣贯了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推动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政策、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政策、鼓励自主创新培育新动能政策和支持新经济聚集发展政策。
据悉,截至7月底,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大幅提升,电子信息、光伏产业实现两位数快速增长,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平稳;工业增加值、战新产业当月增速,以及公共财政收入、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完成情况位居开发区第一;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国12.7个百分点。高新区将以本次活动为新起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启新的征程,全面实现“引领型”高质量发展。
相关链接:合肥高新区2019年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1+N”政策修订情况说明
一、修订背景
合肥高新区从2014年实施扶持产业发展“2+2”政策体系以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2亿元,财政资金的杠杆和撬动效应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撬动社会资本近500亿元,惠及企业超12000家次。
2019年,我区根据上级政策调整情况,结合往年政策实际执行情况,借鉴上海、杭州、武汉、西安等地区政策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对政策体系进行了修订,目前《合肥高新区2019年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简称“1+N”政策体系)已正式印发。
二、修订情况
(一)框架结构更优化
围绕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任务,根据精准支持主导产业发展及引进重点项目需要,打破原有“2+2”框架,重新构建“1+N” 政策框架,“1”为“关于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若干意见”指导性意见;“N”为:高层次人才、自主创新、科技金融、新经济、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项目等10个具体政策,实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大战略”,即:人才固本、科技强基、开放融通、产业引领、深化改革战略。
(二)政策支持更精准
本次修订进一步丰富了支持发展的产业类型,使政策条款更加符合主导产业发展定位。一是坚持以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主线,出台支持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发展等专项政策。二是筑牢产业发展资源全链条,围绕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资金、创新、平台等资源,出台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科技金融、科技创新、基金聚集、股改上市等政策。三是聚力区域发展新动能,坚持创新和平台双轮驱动,场景和生态双重赋能,出台支持新经济聚集发展专项政策。
三、政策特点
高新区设立支持经济发展政策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业发展、人才引进,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
(一)人才固本战略。
1.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政策。
建立合肥高新区领军人才库,挖掘符合高新区战略发展导向和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推动人才跨国界流通,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和外籍专家来高新区创办企业。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鼓励上市公司通过股权激励留住核心人才,对新入区人才按不同层次分别给予安居补贴。开辟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提供教育、医疗等便利服务。
(二)科技强基战略。
2.鼓励自主创新培育新动能政策。
实施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补贴力度。对盈利能力较强、建设资金有保障的高成长企业,优先满足用地需求。支持孵化链条建设,对于新设立的孵化载体给予装修、运营等补贴及优秀运营团队奖励。支持重大创新平台落户,鼓励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对各级研究中心给予奖励。
(三)开放融通战略。
3.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政策。
为企业发展提供“全周期、全方位”金融支持体系。为初创期企业提供基金支持,建立科技金融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开展信用融资担保及专利质押贷款融资,支持企业在区域股权市场“科创板”挂牌;全面推进成长期企业股份制改造,鼓励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鼓励成熟期企业再融资,开展并购重组;加快金融服务机构建设,鼓励金融、类金融、金融服务等机构在高新区集聚发展。
4.支持和引导基金聚集发展政策。
未来5年,高新区安排 40亿元资金用于打造基金集聚区,设立高新区国有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双创孵化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基金、青年创业引导资金等,探索“创业培训+天使投资+渠道资源”孵化模式。设立前沿科技研发引导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基础研发、科学设施建设和成果转化等前端环节的投资支持。组建基金产业联盟,发挥基金引导作用,基金自获利年度起五年内,给予一定奖励。投资高新区企业的基金管理机构可享受购房、房租、人才等补贴及核心团队奖励。
5.加快企业股改上市政策。
减轻企业股改成本,给予核心管理团队一次性股改奖励。拟上市公司的新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优先推荐为省重点工程和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鼓励并购重组再融资,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股权债权两种融资方式,加快企业股改和上市挂牌步伐。
(四)产业引领战略。
6.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
支持园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光伏及新能源汽车、家电等先进制造业发展。鼓励企业产品提质升级,做大做强,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高新区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并给予财税扶持、土地供应、资本运营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7.推动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政策。
围绕软件信息、网络安全、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服务领域,加快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园区经济结构优化调整。鼓励骨干企业形成联合体共同对外输出服务,提升品牌影响力,并给予研发、品牌建设等奖励。对高端服务业机构在高新区设立区域总部或者分中心给予奖励。
8.支持新经济聚集发展政策。
支持运用创新性知识构建智慧经济形态的新经济企业或新型组织在高新区落户发展,给予落户补贴及企业发展奖励,推动园区大企业实施平台化发展战略,支持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园区中小企业融入新经济龙头企业生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创新应用场景建设,鼓励园区企业参与城市大脑、未来教育、未来健康、智慧车站、无人驾驶、量子应用、未来智造八大新型场景应用创新。
9. 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建设“中国IC之都”核心支撑区,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企业,吸引高技术、高成长的龙头企业、瞪羚和独角兽企业落户,给予研发、房租、设备投资以及流片、知识产权等补贴。以人才补贴方式鼓励企业培养集成电路人才,对员工进行股权激励。除提供贷款贴息、助保贷等政策外,高新区投资基金优先投资集成电路企业。
10. 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支持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发展,探索“人工智能+”的广泛渗透与应用。集聚行业国际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采取贷款贴息、保费补贴、专利融资等方式支持人工智能企业成长发展。搭建人工智能计算平台,支持类脑智能开放平台、人工智能开放社区建设,打造前沿信息开放式创新生态。
(五)深化改革战略。
11.创新服务机制。
加强与长三角一流园区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间的前沿技术创新与产业合作,搭建统一服务标准和平台,推进“合创券”长三角范围内通用通兑。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开展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建设等合作。全面推进“多证合一、一照一码”、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改革,提升登记注册便利化水平。推进企业减负降本,着力减轻企业融资成本、用能成本和用工成本,降低企业准入门槛、专业服务门槛和数据使用门槛。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以社会信用体系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对新兴业态、新型商业模式给予更大发展空间、更多“试错”机会。扩大“互联网+政务”服务范围,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
12.完善配套设施。
加快园区魅力提升,高标准推动国际化新城建设,打造兼具科技感和未来感的特色建筑群,新建活力、无界的特色街区,提升合肥高新区国际辨识度。建设国际文化交流设施,推进双语标志标识建设,营造国际文化环境。设立对外政务服务通道,加强与金融服务机构、移民管理机构等合作,推进国际贸易结算、出入境等事项办理。
- 上一篇:安徽江淮汽车七成出口驶向“一带一路”
- 下一篇:合肥外向型经济成绩斐然(下)
相关文章
- 11-04安徽开展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宣讲
- 01-22孙疃矿奔涌“后浪”们的高光时刻!
- 06-26合肥市瑶海区95个西瓜临时销售点“开市”
- 07-31钱营孜矿“两学一做”让党建活力四射
- 12-16青东煤业“七项举措”为年底安全生产再添新力
- 11-06合肥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获工信部120万项目资金
- 01-27合肥市2020年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十大亮点”
- 04-16中铁四局建筑装饰安装公司一项目开设安全质量
- 12-10合肥市庐阳区回迁居民喜领不动产权证书
- 09-06祁东矿大力推进四化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