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两会”系列新闻发布会②宣城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
时间:2020-01-14 11:15来源:未知 作者:张骅 张晓梅
1月13日,中共宣城市委书记陶方启,在安徽省“两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就宣城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这一话题,阐述了宣城市发展。
1月13日,中共宣城市委书记陶方启,在安徽省“两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就宣城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这一话题,阐述了宣城市发展。
宣城2000年撤地设市。如果用一个字来介绍宣城,那就是“美”。宣城之美,美在历史,有着2100多年建城史,江南名邑,安徽历史文化名城;美在人文,是千年诗人地,全国唯一的中国文房四宝之城;美在山水,森林覆盖率近60%,空气质量全省领先,是全国首批、目前安徽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美在环境,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对政法机关满意度多年保持在全省前列。
新闻发布会现场
“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是安徽省委基于宣城发展基础、条件和特征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宣城孜孜以求的奋进目标。宣城建市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以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为抓手,坚定不移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沪苏浙深度融合、一体联动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以率先的行动抓融入。宣城是安徽省唯一一个同时与苏浙接壤的市,处于安徽“东进”的最前沿,沪苏浙产业“西移”的第一站。早在2001年撤地设市之初,宣城就开全省之先,率先作出“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决定,此后,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把东向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持之以恒加力推进。2009年,宣城市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翼”之一;2013年加入“南京都市圈”;2016年入列长三角城市群;2018年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并跻身G60科创走廊;2019年国家规划纲要明确宣城市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
以系统的思维抓谋划。2018年以来,宣城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先后两次召开市委全会,就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行系统谋划部署,作出“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决定》,制发7个配套政策文件,在全省市一级率先出台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形成“1+7+1”政策体系。提出,总体要求,就是“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主要目标,就是围绕“五个高”,打造“一区”“一枢纽”“三基地”;具体举措,就是实施“十项对标提升”行动,重点在“六个一体化”上寻求突破。
以深度的对接抓突破。一是推动思想观念等高对接。从观念更新入手,开展“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大讨论,分层确定追赶和赶超目标,建立常态化党政对接交流、干部学习锻炼机制,每年组织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学习考察,先后选派261名干部到沪苏浙地区跟班学习。
二是推动创新要素加速对接。把创新作为发展的“先手棋”,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牵头组建G60新能源产业联盟,九城市77家企业加入;5家企业参与组建G60新材料产业联盟,宛陵科创城列入G60协同创新平台,宁国经开区被授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宣城智谷软件产业园已入驻沪苏浙企业101户,年产值30亿元。强化招才引智,共招引落户高层次人才团队59个,28个团队入选省级扶持团队,居全省第3位。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91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13个。创新持续力居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第3位,创新潜力居全省第1位,创新综合能力全省第3位。
三是推动产业协作融合对接。全市在建的合作园区有5个。与浙江萧山合作共建的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已入园企业21家,建成投产19家,浙江省委政研室专程调研,称之为“传统产业转型的典范、浙皖区域合作的样板”。近三年来,全市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1028个,居全省第1位;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719.1亿元。其中82.1%的投资项目、73.8%的到位资金来自沪苏浙。
四是推动基础设施无缝对接。以交通互联互通为重点,持续开展交通大会战、大提升,“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公路交通建设投资237亿元。全市已建成9条高速公路、4条连通苏浙的一级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省第3位。与苏浙连接的3条省际“断头路”开工建设,芜黄高速加快建设,宣泾高速、G50宣广高速改扩建、申嘉湖高速西延宁国段即将开工。合福高铁、杭黄高铁建成运营,宣绩高铁全面开工,商合杭高铁、芜宣机场将于今年开通,宣城市区即将进入“高铁+航空”时代。另外,宁杭高速二通道、宁宣高铁、宣镇城际铁路、宁杭高铁二通道、杭临绩高铁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正在谋划或推进,县县通高速、通高铁即将实现。
五是推动营商环境全面对接。坚持服务对标,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立与沪苏浙匹配衔接、标准一致的制度机制。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在全省率先发布动态“最多跑一次”清单,进驻政务中心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最多跑一次”。提出“一次不用跑、事情能办好”,建成覆盖全市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网上平台全网通办率95.3%。全域推行长三角“一网通办”,全国首张异地办理营业执照在宣城发出。强化开放协同,与G60九城市联合发布扩大开放“30条”,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行,宣城综合保税区正在申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办理实现全覆盖。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我市政务服务指标位居第一。
六是推动民生和社会治理一体对接。着眼共建共治共享,全方位深化与苏浙毗邻市县合作。强化生态共保联治,建立区域大气环境信息共享、跨界断面水质监测、联防联合执法等机制。强化文旅合作,联合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成立有关文化旅游合作联盟,开通首条浙皖省际公交线路。强化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探索建立共建共享的社保互通机制,实现与沪苏浙地区3500余家医疗机构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强化共建共治,推动社会治安和社会治理“联防联治、联控联管”,建设平安边界。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东向发展、一体融入,宣城与沪苏浙融合的紧密度进一步加深,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9年,宣城市经济总量突破1500亿元,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一批招商重点项目的相继落地,为未来经济增长增添了强劲动能、积蓄了发展后劲。2019年,全市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40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7个。总投资22亿元的华威铜箔、16亿元的天时新能源产业园建成投产,总投资60亿元的蚂蚁乐居智慧家居产业园及总部基地、30亿元的德龙快装新材料开工建设。
产业集聚步伐加快,宣城经开区集聚锂电新能源新材料企业近50家,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广德PCB产业园已入园企业55家,引进关联企业20余家,2019年产值110亿元。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479家,居全省第3位;高新技术企业30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均居全省第2位;A股上市企业8家。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前列,2019年分别增长9.6%和9.5%左右。连续两年跻身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宁国、广德、宣州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区),总数居全省第2位。
陶方启表示,近年来宣城东向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是在安徽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安徽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缩影和生动实践。今年是国家规划纲要全面实施的第一年,宣城市将全面落实国家规划纲要和省行动计划,立足“干”、突出“抢”、奋力“争”,着力对标沪苏浙,积极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为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贡献宣城力量。
宣城2000年撤地设市。如果用一个字来介绍宣城,那就是“美”。宣城之美,美在历史,有着2100多年建城史,江南名邑,安徽历史文化名城;美在人文,是千年诗人地,全国唯一的中国文房四宝之城;美在山水,森林覆盖率近60%,空气质量全省领先,是全国首批、目前安徽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美在环境,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对政法机关满意度多年保持在全省前列。
新闻发布会现场
以率先的行动抓融入。宣城是安徽省唯一一个同时与苏浙接壤的市,处于安徽“东进”的最前沿,沪苏浙产业“西移”的第一站。早在2001年撤地设市之初,宣城就开全省之先,率先作出“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决定,此后,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把东向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持之以恒加力推进。2009年,宣城市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翼”之一;2013年加入“南京都市圈”;2016年入列长三角城市群;2018年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并跻身G60科创走廊;2019年国家规划纲要明确宣城市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
以系统的思维抓谋划。2018年以来,宣城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先后两次召开市委全会,就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行系统谋划部署,作出“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决定》,制发7个配套政策文件,在全省市一级率先出台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形成“1+7+1”政策体系。提出,总体要求,就是“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主要目标,就是围绕“五个高”,打造“一区”“一枢纽”“三基地”;具体举措,就是实施“十项对标提升”行动,重点在“六个一体化”上寻求突破。
以深度的对接抓突破。一是推动思想观念等高对接。从观念更新入手,开展“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大讨论,分层确定追赶和赶超目标,建立常态化党政对接交流、干部学习锻炼机制,每年组织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学习考察,先后选派261名干部到沪苏浙地区跟班学习。
二是推动创新要素加速对接。把创新作为发展的“先手棋”,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牵头组建G60新能源产业联盟,九城市77家企业加入;5家企业参与组建G60新材料产业联盟,宛陵科创城列入G60协同创新平台,宁国经开区被授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宣城智谷软件产业园已入驻沪苏浙企业101户,年产值30亿元。强化招才引智,共招引落户高层次人才团队59个,28个团队入选省级扶持团队,居全省第3位。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91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13个。创新持续力居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第3位,创新潜力居全省第1位,创新综合能力全省第3位。
三是推动产业协作融合对接。全市在建的合作园区有5个。与浙江萧山合作共建的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已入园企业21家,建成投产19家,浙江省委政研室专程调研,称之为“传统产业转型的典范、浙皖区域合作的样板”。近三年来,全市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1028个,居全省第1位;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719.1亿元。其中82.1%的投资项目、73.8%的到位资金来自沪苏浙。
四是推动基础设施无缝对接。以交通互联互通为重点,持续开展交通大会战、大提升,“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公路交通建设投资237亿元。全市已建成9条高速公路、4条连通苏浙的一级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省第3位。与苏浙连接的3条省际“断头路”开工建设,芜黄高速加快建设,宣泾高速、G50宣广高速改扩建、申嘉湖高速西延宁国段即将开工。合福高铁、杭黄高铁建成运营,宣绩高铁全面开工,商合杭高铁、芜宣机场将于今年开通,宣城市区即将进入“高铁+航空”时代。另外,宁杭高速二通道、宁宣高铁、宣镇城际铁路、宁杭高铁二通道、杭临绩高铁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正在谋划或推进,县县通高速、通高铁即将实现。
五是推动营商环境全面对接。坚持服务对标,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立与沪苏浙匹配衔接、标准一致的制度机制。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在全省率先发布动态“最多跑一次”清单,进驻政务中心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最多跑一次”。提出“一次不用跑、事情能办好”,建成覆盖全市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网上平台全网通办率95.3%。全域推行长三角“一网通办”,全国首张异地办理营业执照在宣城发出。强化开放协同,与G60九城市联合发布扩大开放“30条”,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行,宣城综合保税区正在申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办理实现全覆盖。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我市政务服务指标位居第一。
六是推动民生和社会治理一体对接。着眼共建共治共享,全方位深化与苏浙毗邻市县合作。强化生态共保联治,建立区域大气环境信息共享、跨界断面水质监测、联防联合执法等机制。强化文旅合作,联合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成立有关文化旅游合作联盟,开通首条浙皖省际公交线路。强化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探索建立共建共享的社保互通机制,实现与沪苏浙地区3500余家医疗机构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强化共建共治,推动社会治安和社会治理“联防联治、联控联管”,建设平安边界。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东向发展、一体融入,宣城与沪苏浙融合的紧密度进一步加深,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9年,宣城市经济总量突破1500亿元,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一批招商重点项目的相继落地,为未来经济增长增添了强劲动能、积蓄了发展后劲。2019年,全市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40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7个。总投资22亿元的华威铜箔、16亿元的天时新能源产业园建成投产,总投资60亿元的蚂蚁乐居智慧家居产业园及总部基地、30亿元的德龙快装新材料开工建设。
产业集聚步伐加快,宣城经开区集聚锂电新能源新材料企业近50家,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广德PCB产业园已入园企业55家,引进关联企业20余家,2019年产值110亿元。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479家,居全省第3位;高新技术企业30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均居全省第2位;A股上市企业8家。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前列,2019年分别增长9.6%和9.5%左右。连续两年跻身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宁国、广德、宣州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区),总数居全省第2位。
陶方启表示,近年来宣城东向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是在安徽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安徽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缩影和生动实践。今年是国家规划纲要全面实施的第一年,宣城市将全面落实国家规划纲要和省行动计划,立足“干”、突出“抢”、奋力“争”,着力对标沪苏浙,积极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为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贡献宣城力量。
- 上一篇:中铁四局某项目部倡健康生活平安工作
- 下一篇:合肥工地设网络购票点情暖农民工返乡
相关文章
- 11-06合肥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获工信部120万项目资金
- 12-10合肥市庐阳区回迁居民喜领不动产权证书
- 01-22孙疃矿奔涌“后浪”们的高光时刻!
- 12-16青东煤业“七项举措”为年底安全生产再添新力
- 01-27合肥市2020年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十大亮点”
- 04-16中铁四局建筑装饰安装公司一项目开设安全质量
- 06-26合肥市瑶海区95个西瓜临时销售点“开市”
- 11-04安徽开展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宣讲
- 09-06祁东矿大力推进四化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
- 07-31钱营孜矿“两学一做”让党建活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