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学涛:口孜东矿国劳动模范风采“路”
时间:2020-12-09 20:55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计金忠
2020年11月24日,对于中煤新集公司口孜东矿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召开。
2020年11月24日,对于中煤新集公司口孜东矿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该矿固定队机工班班长曹学涛,以“全国劳动模范”身份被邀参加。这也是中煤新集公司成立31年来,首位全国劳动模范。这是曹学涛的个人重大荣誉,同样也是新集公司口孜东矿常年坚持“人才发展战略”的成功范例。
招工进矿——特别兴趣“引关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有记者这样描述曹学涛:他45岁,中煤新集公司口孜东矿固定队担任一名班长,中共党员,高级技师。在同事眼里,他浓眉大眼、身强体壮、外形彪汉,酷似黑旋风“李逵”形象。
用曹学涛的话介绍自己是,自己出生在淮河岸边的一个农村家庭,由于家里兄弟多,又靠近煤矿,自己是老大,高中毕业就辍学找“活”,补贴家用。1996年经姐夫介绍到了煤矿。当时,负责招工的人事部门问他,想从事哪个职业。他毫不含糊的问“哪个地方收入高”。当被告之后,他毫不犹豫的在招工表上填了“采掘”。但真正分配时,他接到通知是“固定队机电检修工”,他当时还一脸的不情愿。事后,看到别人“一脸羡慕”的表情,他才了解到这是一个学技术的好地方,倔强的表情才稍稍有了笑容。
到了固定队,他先是被分配到井下主井装载看护设备。但很显然,爱劳动的他很不习惯。由于离家较远,下班后他也无处可去,便经常“泡”在单位。他对电焊特别有兴趣,看到有师傅焊制配件材料,他就热心帮忙,时间久了,师傅们干脆将一些简单的“活”交给了他。一次,他正在蹲地捯饬他的“作品”,引起了正在路过的机电科长的注意,问了些情况后,第二天他就被调到了机电检修班。从此,他爱动爱琢磨的性格得到了充分释放和施展。
初拿工资——奶奶夸赞“有本事”。曹学涛是个孝顺孩子,第一个月工资开到手380元,就上交了家里,还抽出4张崭新的5元钱给奶奶,这下将老人家高兴坏了,踮着“小脚”,逢人就夸:“孙子有本事了,给我钱花了”。第二个月,曹学涛一下子就领到了880元的工资。这在当时,绝对算的上是高工资了。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的曹学涛,这无异是“天文数字”。当时就揣着钱,蹬着自行车飞奔回了家。一路上,坝子两边的荆条,显然比一个月前又高出了许多,轻风拂面,曹学涛将自行车蹬的飞快。一到家,将钱一把全部交给了老娘,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由此,工作更是充满了干劲,竟连续三个月没有休一个班。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逾加“本事”的曹学涛很快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妻子美丽贤淑持家,女儿聪明伶俐,这也给了他在工作上不断进取的动力。用曹学涛的话讲,他是家中的老大,一定要为弟妹和女儿当好榜样。在后来的工作中,受他的影响,他的三个弟弟都从事了煤矿这个职业。女儿从小到大,曹学涛没有给她买过一次蛋糕,但妻子和女儿没有怨过他,在女儿的眼中,曹学涛是一个让她处处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好父亲。
班前提问——缠着名师“学绝艺”。激情满满的曹学涛,加上“不服输”的秉性,他立志要把每台设备搞懂弄通。工具书满足不了他的需求,他就自己到书店里去买。一次,他看到了“齿轮啮合”的条件这一篇,心里甚是得意,以为自己掌握了别人不会的东西,于是第二天就拿到了班前会“卖弄”,“谦虚”的向派活的师傅发问。谁曾想,固定队机工班里高手如云。这位老师张口就给他来了个“门清”。一下子就把刚刚20岁出头的他,彻底折服“在地”,非缠着领导要拜他为师。据曹学涛介绍,对他后来工作影响最大的有两位老师,这位老师算是其中之一,他永远都不会“忘了”他,他的名字叫陈怀亮。
还有一位老师,叫李学海,擅长大型设备安装、金属热处理,身上有很多的“绝活”。据曹学涛讲,后来他在2014年参加安徽省第六届技能技艺大比武开幕式上表演的“无极绳绞车钢丝绳无毛刺对接”技艺,就是跟这位老师学的。由于表演成功,此项技术后来被此次大赛组委会授予了“绝艺绝活”证书。
参加比武——享受人才“好待遇”。曹学涛改检修工第一年就参加了矿组织的技能竞赛比武,因为比人差了一秒钟,得了一个第二名。之后,只要是曹学涛参加的比武,均是第一名。当时的比武项目,是盘型制动器密封件拆装,常人需要几分钟,而他只要几十秒,速度快到评委还没反映过来,他就比完了,以至于评委怀疑他省略了某道程序,才做到的。到最后,旁边比赛的选手,为其做证明,他的成绩才被承认。为了做到更快、更好,他平时没事时,就在地上铺一块“皮子”,蹲在地上练手。正如曹学涛所说的那样“要么不开始,要么不停止”,之后的比赛,只要有他参加,全是第一,从未拿过第二。
据曹学涛回想,当时矿上十分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出台的一项政策,对曹学涛特别的有吸引力,这就是:凡是技能比武竞赛取得第一名的,给有农村户口的职工,享受“扣缴住房公积金”待遇。当时,曹学涛是第一名,就符合这一政策,这让他特别有“面子”。当时,一些人为能“扣上住房公积金”,甚至花大价钱,买户口。这件事,让曹学涛一下子尝到了学技术的甜头,干劲再增。
学懂弄通——贴身服务“洋专家”。2009年,由于新区建设大量需要技术工人,他由原来的单位新集一矿,调到了正在建设的口孜东矿。新井建设,矿井抽、压、提、排等大型设备,皆是国外进口的整套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为了研究吃透这些设备运行的原理、结构,为了生怕漏掉每一个学习机会,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他吃住在岗位上,厂家人一到,他就贴身“服务”,或拿表,或递锤,瞧的仔细。
为了“驯服”这些洋玩意,英语知识欠缺,他便拿着英汉词典对照技术资料一点点翻译,几个月的安装调试下来,积累了近万字的技术翻译笔记。为了记住图纸,他把系统图挂满了宿舍墙上,以此做到睁眼闭眼都是图纸。为了能全面掌握各元件的情况,夏日在酷热的副井绞车房,他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十多小时,直到把图纸与实物结合起来弄懂为止。
为了吃透设备,他常年坚持每天早晨5点起床学习看书。日复一日,在矿上他的住所里,床头案前满满档档的摆满了各种工具书。过程中,他还参加了机电专业的自学考试,取得了安徽理工大学的函授文凭。常年不懈的学习,使他迅速补齐了自己的短板,为其之后自已构思方案、设计图纸,革新设备工艺,发明制作“神器”等积累了知识,丰富也头脑。
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不湿鞋”。在拜师的过程中,他的两位老师不仅教会了曹学涛技术,更教会了他“用工匠之心做事,用工匠精神做人”。在后来工作中,他当了机工班班长,在工作上,他要求异常严格,经常向组员强调“要么不出事,出事就是无法挽回的大事;要牢固树立“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的信念;细中再细,精益求精。
基于这种认识和要求,总结和计划成为他每天下班后、入睡前的“必修课”。如,一天的工作,还有哪些缺陷,明天的“活”有哪些风险点,需要哪些应对的措施等等,待这些都筹划细致后,才能放心入睡。长年坚持下来,矿井抽、压、提、排等大型设备,在其带领的班组维护检修下,始终保持了稳稳妥妥的安全运行。
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对自己手下的弟兄也不含糊,尤其不能允许出现“半拉子”活,曹学活管这种活叫“残次品”。他要求,机工班的活,要做到样样向精品发展,要干就干到最好。一次,一名老工友未校验,将未装满的乙炔罐打下井,打乱了“活”的安排。这是标准工作马虎、准备不充分的“残次品”。曹学涛大为光火。这位老师傅见状,请求“留点面子”。曹大师不为所动,直斥其“为什么自己不给自已留面子”。
破解难题——热衷动手“搞发明”。曹学涛的第一个专利发明是压风机风罩装置,设计源于一次设备故障处理。当时矿压风机,一到夏天热的时候就超温开不起来,造成井下压风不足。为解决这一难题,曹学涛与他的工友们,连续跟班,查找故障点,最后判明是压风机风罩存在设计缺陷造成的。几个人讨论后,决定改掉它。新的风罩做出来后,温度降下来了,且风道改造,做到了余热利用,冬天取暖。装置发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领导看后,也认为好,并鼓励他申报专利,让更多的人受益。
之后的两个发明专利是“一种多绳摩擦式提升绞车天轮衬垫车削装置”和“一种空气压缩机风道”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过去,天轮换衬垫,一个组30个人,没有七、八个小时换不完,且危险性较大,矿井生产要停一个“圆班”。经过天轮衬垫车削装置发明,现在只需2个人,3个小时就OK了,而且安全有了保障,意义非常重要。
矿井循环泵制冷,频繁补水容易造成泵的热保护动作,越制冷越跳电。泵停下来,就要人下井去处理。经曹学涛改造后,用他发明的工艺和方法,现在补水管路不需要了,节省了两台补水泵,且系统运行的又稳又好。
20多年的技改生涯中,曹学涛解决了无数难题,钻研了无数课题,先后获得安徽省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绝技绝活能手称号、安徽省“江淮杰出工匠”、“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曹学涛由一名普通的大型设备检修工,最终成长为拥有20项创新成果,8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的大国工匠、全国劳模,他走出了一名“有理想有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煤矿工人,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励志传奇之路。
招工进矿——特别兴趣“引关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有记者这样描述曹学涛:他45岁,中煤新集公司口孜东矿固定队担任一名班长,中共党员,高级技师。在同事眼里,他浓眉大眼、身强体壮、外形彪汉,酷似黑旋风“李逵”形象。
用曹学涛的话介绍自己是,自己出生在淮河岸边的一个农村家庭,由于家里兄弟多,又靠近煤矿,自己是老大,高中毕业就辍学找“活”,补贴家用。1996年经姐夫介绍到了煤矿。当时,负责招工的人事部门问他,想从事哪个职业。他毫不含糊的问“哪个地方收入高”。当被告之后,他毫不犹豫的在招工表上填了“采掘”。但真正分配时,他接到通知是“固定队机电检修工”,他当时还一脸的不情愿。事后,看到别人“一脸羡慕”的表情,他才了解到这是一个学技术的好地方,倔强的表情才稍稍有了笑容。
到了固定队,他先是被分配到井下主井装载看护设备。但很显然,爱劳动的他很不习惯。由于离家较远,下班后他也无处可去,便经常“泡”在单位。他对电焊特别有兴趣,看到有师傅焊制配件材料,他就热心帮忙,时间久了,师傅们干脆将一些简单的“活”交给了他。一次,他正在蹲地捯饬他的“作品”,引起了正在路过的机电科长的注意,问了些情况后,第二天他就被调到了机电检修班。从此,他爱动爱琢磨的性格得到了充分释放和施展。
初拿工资——奶奶夸赞“有本事”。曹学涛是个孝顺孩子,第一个月工资开到手380元,就上交了家里,还抽出4张崭新的5元钱给奶奶,这下将老人家高兴坏了,踮着“小脚”,逢人就夸:“孙子有本事了,给我钱花了”。第二个月,曹学涛一下子就领到了880元的工资。这在当时,绝对算的上是高工资了。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的曹学涛,这无异是“天文数字”。当时就揣着钱,蹬着自行车飞奔回了家。一路上,坝子两边的荆条,显然比一个月前又高出了许多,轻风拂面,曹学涛将自行车蹬的飞快。一到家,将钱一把全部交给了老娘,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由此,工作更是充满了干劲,竟连续三个月没有休一个班。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逾加“本事”的曹学涛很快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妻子美丽贤淑持家,女儿聪明伶俐,这也给了他在工作上不断进取的动力。用曹学涛的话讲,他是家中的老大,一定要为弟妹和女儿当好榜样。在后来的工作中,受他的影响,他的三个弟弟都从事了煤矿这个职业。女儿从小到大,曹学涛没有给她买过一次蛋糕,但妻子和女儿没有怨过他,在女儿的眼中,曹学涛是一个让她处处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好父亲。
班前提问——缠着名师“学绝艺”。激情满满的曹学涛,加上“不服输”的秉性,他立志要把每台设备搞懂弄通。工具书满足不了他的需求,他就自己到书店里去买。一次,他看到了“齿轮啮合”的条件这一篇,心里甚是得意,以为自己掌握了别人不会的东西,于是第二天就拿到了班前会“卖弄”,“谦虚”的向派活的师傅发问。谁曾想,固定队机工班里高手如云。这位老师张口就给他来了个“门清”。一下子就把刚刚20岁出头的他,彻底折服“在地”,非缠着领导要拜他为师。据曹学涛介绍,对他后来工作影响最大的有两位老师,这位老师算是其中之一,他永远都不会“忘了”他,他的名字叫陈怀亮。
还有一位老师,叫李学海,擅长大型设备安装、金属热处理,身上有很多的“绝活”。据曹学涛讲,后来他在2014年参加安徽省第六届技能技艺大比武开幕式上表演的“无极绳绞车钢丝绳无毛刺对接”技艺,就是跟这位老师学的。由于表演成功,此项技术后来被此次大赛组委会授予了“绝艺绝活”证书。
参加比武——享受人才“好待遇”。曹学涛改检修工第一年就参加了矿组织的技能竞赛比武,因为比人差了一秒钟,得了一个第二名。之后,只要是曹学涛参加的比武,均是第一名。当时的比武项目,是盘型制动器密封件拆装,常人需要几分钟,而他只要几十秒,速度快到评委还没反映过来,他就比完了,以至于评委怀疑他省略了某道程序,才做到的。到最后,旁边比赛的选手,为其做证明,他的成绩才被承认。为了做到更快、更好,他平时没事时,就在地上铺一块“皮子”,蹲在地上练手。正如曹学涛所说的那样“要么不开始,要么不停止”,之后的比赛,只要有他参加,全是第一,从未拿过第二。
据曹学涛回想,当时矿上十分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出台的一项政策,对曹学涛特别的有吸引力,这就是:凡是技能比武竞赛取得第一名的,给有农村户口的职工,享受“扣缴住房公积金”待遇。当时,曹学涛是第一名,就符合这一政策,这让他特别有“面子”。当时,一些人为能“扣上住房公积金”,甚至花大价钱,买户口。这件事,让曹学涛一下子尝到了学技术的甜头,干劲再增。
学懂弄通——贴身服务“洋专家”。2009年,由于新区建设大量需要技术工人,他由原来的单位新集一矿,调到了正在建设的口孜东矿。新井建设,矿井抽、压、提、排等大型设备,皆是国外进口的整套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为了研究吃透这些设备运行的原理、结构,为了生怕漏掉每一个学习机会,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他吃住在岗位上,厂家人一到,他就贴身“服务”,或拿表,或递锤,瞧的仔细。
为了吃透设备,他常年坚持每天早晨5点起床学习看书。日复一日,在矿上他的住所里,床头案前满满档档的摆满了各种工具书。过程中,他还参加了机电专业的自学考试,取得了安徽理工大学的函授文凭。常年不懈的学习,使他迅速补齐了自己的短板,为其之后自已构思方案、设计图纸,革新设备工艺,发明制作“神器”等积累了知识,丰富也头脑。
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不湿鞋”。在拜师的过程中,他的两位老师不仅教会了曹学涛技术,更教会了他“用工匠之心做事,用工匠精神做人”。在后来工作中,他当了机工班班长,在工作上,他要求异常严格,经常向组员强调“要么不出事,出事就是无法挽回的大事;要牢固树立“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的信念;细中再细,精益求精。
基于这种认识和要求,总结和计划成为他每天下班后、入睡前的“必修课”。如,一天的工作,还有哪些缺陷,明天的“活”有哪些风险点,需要哪些应对的措施等等,待这些都筹划细致后,才能放心入睡。长年坚持下来,矿井抽、压、提、排等大型设备,在其带领的班组维护检修下,始终保持了稳稳妥妥的安全运行。
破解难题——热衷动手“搞发明”。曹学涛的第一个专利发明是压风机风罩装置,设计源于一次设备故障处理。当时矿压风机,一到夏天热的时候就超温开不起来,造成井下压风不足。为解决这一难题,曹学涛与他的工友们,连续跟班,查找故障点,最后判明是压风机风罩存在设计缺陷造成的。几个人讨论后,决定改掉它。新的风罩做出来后,温度降下来了,且风道改造,做到了余热利用,冬天取暖。装置发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领导看后,也认为好,并鼓励他申报专利,让更多的人受益。
之后的两个发明专利是“一种多绳摩擦式提升绞车天轮衬垫车削装置”和“一种空气压缩机风道”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过去,天轮换衬垫,一个组30个人,没有七、八个小时换不完,且危险性较大,矿井生产要停一个“圆班”。经过天轮衬垫车削装置发明,现在只需2个人,3个小时就OK了,而且安全有了保障,意义非常重要。
矿井循环泵制冷,频繁补水容易造成泵的热保护动作,越制冷越跳电。泵停下来,就要人下井去处理。经曹学涛改造后,用他发明的工艺和方法,现在补水管路不需要了,节省了两台补水泵,且系统运行的又稳又好。
20多年的技改生涯中,曹学涛解决了无数难题,钻研了无数课题,先后获得安徽省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绝技绝活能手称号、安徽省“江淮杰出工匠”、“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曹学涛由一名普通的大型设备检修工,最终成长为拥有20项创新成果,8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的大国工匠、全国劳模,他走出了一名“有理想有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煤矿工人,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励志传奇之路。
- 上一篇:45名电机装配工合肥柏堰科技园赛技能
- 下一篇:怀宁县举办第四届职工劳动技能大赛
相关文章
- 03-14凝心聚力破难题 刘庄矿久久为功创标杆
- 10-19皖北煤电智能公司召开智慧矿山项目启动会
- 04-26麻地梁矿“导师带徒”式技术传承当休矣
- 02-08书画家义写春联送合肥市瑶海区一线环卫工人
- 09-23恒源股份任楼矿加减并用算好安全经营两本账
- 06-22皖北煤电智能公司设立分会场参加集团工作会议
- 01-22合肥瑶海区实施“薪火永相传、建功新时代”工
- 01-25朱仙庄矿企业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
- 09-27合肥庐阳经济开发区将党建引入企业发展中
- 07-08安徽省应急管理厅多措并举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