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图强十年,合肥勇当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时间:2022-07-26 19:10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张晓梅/吴明 彭学
本报记者 张晓梅/吴明 彭学英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市积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合肥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勇当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本报记者 张晓梅/吴明 彭学英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市积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合肥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勇当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十年来,作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合肥市先后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等国家级荣誉。战新产业发展(2017—2021)、工业稳增长(2017、2020)连续五年共七次获得国务院表彰激励,在赛迪顾问发布的2021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中位列第11。
  制造业发展量质齐升
 
  十年来,合肥始终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本,把制造业摆在更突出位置,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日前,权威数据咨询机构IHSMarkit公布了2021年全球光伏逆变器企业出货量Top10排名,位于合肥高新区的阳光电源以47GW的成绩摘下全球第一的桂冠,这家企业的足迹,已遍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合肥造”光伏,在海外市场持续热火。这家“追光者”的优秀成绩,只是合肥工业如日方升景象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12-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年均12.2%的中高速增长,年均增速高于全国(6.3%)近6个百分点。其中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6%,居省会城市第2、长三角主要城市第2、GDP相近城市第1位。
 
  2022年上半年,合肥积极应对各种超预期因素影响,工业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态势,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4.5%,居长三角8座万亿GDP城市第3位,经济发展“压舱石”的作用显着。
  “压舱石”的动力来源于哪里?十年来,重点工业项目接续有力,托起合肥工业向上生长。协鑫集成公司总裁舒桦曾表示,“合肥抢抓光伏及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致力于打造‘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我们认为合肥选择这条‘赛道’非常有战略眼光,也树立了全国城市产业发展又一标杆。”
 
  十年来,京东方三条高世代、晶合12英寸晶圆、维信诺AMOLED6代线、蔚来汽车总部、比亚迪整车生产基地、协鑫集成等一大批牵动性强、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工业项目相继落地,推动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快速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2012-2021年,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2.1%,高于全国(5.9%)6.2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3.3%。
 
  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合肥的产业总体实力显着增强。全市已拥有37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宗工业产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012年的9.4%提升到2021年的31.9%,平均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居全国城市第一方阵。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市的产业集群集聚示范效应显着增强,拥有家电、智能语音、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等4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居全国城市前列;家电“四大件”产量连续1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市场份额占全国1/10,其中洗衣机、电冰箱占全国近4分之1。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7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居省会城市第六位。
 
  更多企业主体,释放发展动能。规上工业、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分别由2012年的2.78%、0.98%提升到2020年的3.52%、2.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倍,居全国城市前列。协同创新体系更趋完善,累计获批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22家,其中智能语音获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88家,较2012年增长2.2倍;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2家,较2012年增长近1倍;培育国家级服务型制造企业和平台13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居全国城市第3位。
 
  战新产业持续领跑
 
  十年来,合肥高度重视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
 
  全球每新售出8台笔记本电脑,就有1台来自联宝科技。在联宝科技的“水星线”工厂,一台台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员工们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作为联想在全球最大的PC生产基地,联宝科技成为合肥首个超千亿级制造业企业和全省首家进出口额破百亿美元企业。
 
  十年来,合肥的骨干企业竞争实力显着增强,超百亿企业从2012年的6家增加到2021年的13家。在重点企业的拉动之下,战新产业飞速发展。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合肥的战新产业产值增速始终快于规上工业,2012-2021年均增长19.2%,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由2012年的24.4%提高到2021年的54.9%,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由2012年的30.5%提高到2021年的71.6%。
 
  速度飞跃,亮点纷呈。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入选国家首批战新产业集群,智能语音入列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新型显示产业以京东方、维信诺为牵引,相继建成京东方6代、8.5代、10.5代线,加快建设维信诺柔性显示6代线等一批百亿级项目,总投资超1500亿元,实现了“从沙子到整机”的全链条布局,是国内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最先进的集群,65寸、75寸大尺寸屏全球出货量第一。
  集成电路产业以晶合晶圆等为龙头,引进集聚了联发科技、通富微电等一批重大项目,攻克了十纳米级动态存储芯片量产工艺,构建了从材料、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合肥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第6、长三角第3。
 
  人工智能产业以科大讯飞、华米科技为龙头,在智能语音、可穿戴智能终端形成国际领先优势,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入驻企业超千家、产业规模超千亿,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十年来,合肥的战新产业如何能实现“弯道超车”般的跨越式发展?一个显着的答案便是——探索打造了一条“科创+产业+资本”的合肥路径。
 
  这座城市认真把脉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找准赛道,主动围绕国家战略和新兴科创产业重点布局方向,主攻产业链核心环节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全链条布局、全要素配置、全方位推进。“招大引强”打造龙头企业,通过国有资本率先进入和示范引领,吸引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将关键核心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
 
  创新,是战新产业发展的核心密码。十年来,合肥以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引领,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发力,32个协同创新平台聚力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19纳米DRAM存储芯片批量生产填补国内空白;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台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成功问世;国际首个新冠病毒重组亚单位蛋白疫苗为全球抗疫贡献合肥力量;大尺寸液晶面板、硅基OLED、直写式光刻机、“两机”叶片、叉车、色选机、光伏逆变器、智能手环等产品跻身世界前列。
 
  不仅如此,合肥灵活运用基金这一投资利器,打造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的国有基金丛林,在保障重大项目融资需求的同时,投资上下游产业链的关键节点项目,建立起“从沙子到整机”的新型显示产业链,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设备材料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涉及电池、电子、高端零配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涵盖智能语音、可穿戴设备的人工智能产业链。
 
  发展的“组合拳”,自然还包括政策利好。合肥每年拿出100多亿元助力产业发展,制定“高质量发展30条”“三重一创”等支持政策,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出台了“中国声谷”、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专项政策。同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2012-2021年,新增上市企业43家,其中战新企业26家,占比60.5%;科创板上市企业13家,其中战新企业12家,占比92.3%。
 
  产业发展,关键在人。合肥的人才政策突出招才引智,出台“人才新政10条”,并专门制定重点产业人才政策,累计投入就业创业资金50亿元,每年吸引近10万名高校毕业生来肥就业。一套“组合拳”,实现合肥战新产业齐头并进、相得益彰、协同发展。
 
  “合肥智造”精彩纷呈
 
  在“智改数转”的新浪潮下,合肥制造业如何筑势赋能?十年来,合肥持续实施技术改造力促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合肥制造”向“合肥智造”加速跃升。
 
  车间里几乎见不到工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灵活的智能机械臂;一块大屏幕,就能看到各条生产线的实时动态,还能和终端客户“云连接”……在合肥,“智慧工厂”随处可见。
 
  近年来,合肥把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作为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智能制造“万千百”工程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档加速。
 
  数据显示,合肥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跃升,2021年发展水平指数较2015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达到59.4%,比2015年提高约20个百分点,超过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
 
  “灯塔工厂”,作为智能化时代“最先进的工厂”,有着智能制造“奥斯卡”之称,是一座城市在全球“智造”领域领先地位的有力印证。
  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新一轮制造业领域“灯塔工厂”名单,联合利华合肥工业园凭借其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灵活性、可持续性的管理与运作入选,实现合肥市乃至安徽省“零的突破”。作为联合利华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合肥工业园的智能化水平已达到了90%,在生产、仓储、交付等全环节实现了智能的供应链管理。2022年,喜讯再度传来:美的洗衣机合肥工厂成为合肥市第二家“灯塔工厂”。
 
  从“制造”到“智造”,合肥不断加码数字化赋能的智能发展之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提速,发展水平居全国城市第一方阵。2021年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10%,工业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在CAE/EDA工具软件、机器人操作系统等基础领域具备一定核心优势。
 
  如今,合肥拥有2家全球“灯塔工厂”,累计获批省级智能工厂25家、数字化车间175个,累计培育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30余家,连接工业设备超200万台(套),其中讯飞图聆工业云入选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合力FICS等4家平台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上云企业累计超过1.5万家,372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累计为1000多家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诊断服务。
 
  新基建,正在为产业发展开启无限可能。合肥的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加快,累计建设5G基站1.5万余个,市、县主城区和重点中心镇实现5G网络信号全覆盖,建成全省首条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上线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2个。
 
  “合肥智造”展示非凡魅力,绿色发展则绘就产业强市的鲜明底色。
 
  走进位于合肥经开区的海尔工业园,宽敞有序的生产车间内,一件件空调、冰箱等组件如流水般运送,技术人员在生产线边忙碌作业。车间外的大屏上不时有数字跳动,那是海尔智慧能源总控平台,实时监测着整个园区的电耗、水耗、气耗等。
  海尔工业园能源管理部负责人程登明说,2021年,海尔工业园比上年节约900多万度电、26万吨水、标煤0.11万吨,减少污水排放3.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29万吨。
 
  一个个像海尔工业园一样的企业,造就了合肥产业发展的“绿意盎然”。十年来,合肥坚持把引导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关键点,集约高效,持续发展。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制造,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工业绿色发展成效显着,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数据显示,工业节能降耗成效显着,2012-2021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66.76%,其中2021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2.2%。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7家、绿色园区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家,省级绿色工厂45家。推广新能源汽车由2013的0.3万辆增加到2022年的8万辆。
 
  放眼未来,这座城市还有着更宏大的梦想——未来几年,合肥市将继续坚持工业立市和制造强市战略,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24333”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2个五千亿、智能家电、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光伏及新能源产业4个两千亿级、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3个千亿级),推动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全省首位度提升到25%,培育十条左右国内领先产业链,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取得明显成效,努力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制造业高地和新兴产业集聚的产业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