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陶建良:扎根在钢轨上的“大国工匠”

时间:2022-07-28 15:32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韩俊理
作者:韩俊理 现场指导 走进陶建良,有种自然的亲切。这名上海大机运用检修段机械化打磨车间工长、陶建良技能大师劳模工作室领头人,虽然已经连续荣获上海铁路局首席技师、全国铁路技术能手、集团公司优秀党员、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全国铁路工匠、上海市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但却没有一点架子。平易近人的他说话温文尔雅,平和的微笑时常挂在眼角。虽
作者:韩俊理

现场指导
 
  走进陶建良,有种自然的亲切。这名上海大机运用检修段机械化打磨车间工长、“陶建良技能大师劳模工作室”领头人,虽然已经连续荣获上海铁路局首席技师、全国铁路技术能手、集团公司优秀党员、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全国铁路工匠、上海市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但却没有一点架子。平易近人的他说话温文尔雅,平和的微笑时常挂在眼角。虽已过了不惑之年,身板却格外硬朗结实。踏着火花起舞,他喜欢这种感觉。看着一列列高铁列车安全往返。正是这份欢喜,他已在中铁上海局工作超30多个年头。
 
  扎根在钢轨上,以党员的先锋作用,传递榜样的力量,奏出守护高铁安全的最强音。他曾带领打磨团队顺利完成沪杭、沪宁、京沪高铁等多条高铁钢轨打磨任务,为中国铁路创造486.1km/h高铁运营线路试验速度的世界纪录……

严师出高徒
 
  从大机司机到大机专家
 
  开着大机征战四方,作为钢轨打磨领域的行业带头人,陶建良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做一件事,想到和得到之间还差两个字——做到。”人与咸鱼之间的区别就是,坚持不懈、追求卓越,因为年轻就要有梦想。
 
  1989年,陶建良从学校毕业进入了铁路行业,面对着当时铁路机械化养修事业的飞速发展,陶建良暗下决心,每天坚持业务知识学习,每周坚持实践知识理论总结,不畏辛苦、从不间断。因为励志要成为一名为铁路发展作出贡献的有用之人,他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除了吃饭睡觉,他基本都泡在车上。
 
  很快这名“大机通”就能听音识机、快速排除故障。他深知,做一个优秀的大机司机,不但要开好大机,自己的检修水平还要超过其他人。
 
  半年后,上海局引进了全国第一台大型道岔捣固车。那时候,青春志盛的陶建良,对于新事物充满好奇与征服欲。走进操作室,从此陶建良便与大型养路机械结下了不解之缘。面对从国外引进的大型养路机械,茫然不懂地看着这台高科技的“大家伙”,对于励志要当好大型检修机械的“铁路良医”来说,将压力变动力,迎难而上锤炼过硬本领,这些特质成就了属于他的一片天地。
 
  起初,他没有把握。抽空他就抱着技术资料不断钻研,对着图纸找实物,对着原理画操作流程,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通过书本、咨询老师等各种途径,系统学习机械、电气、液压、制动等专业知识,直到完全摸透吃透为止。
 
  2004年,上海铁路局引进了全路第一台、也是唯一的一台钢轨道岔打磨车。接受挑战,陶建良担任操作这台钢轨道岔打磨车的工长。为了尽早将新技术消化吸收,他和同事每天吃住在车上。当时,随车技术资料只有英文版,他就靠着一本英语词典,对着上万个零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整理出中文版的《RR16MS-1道岔打磨车设备系统工作原理》《RR16-1钢轨道岔打磨车各系统工作原理图》等系列资料,为机组人员的学习和操作提供了便利。
 
  2010年7月,上海铁路局第一台96头打磨车正式引进。为尽快使新设备投入生产,陶建良全身心投入到新工班的组建以及新技术的推广运用中去。直面刚成立工班,人员杂、经验少、基础薄弱等问题,他开始创建自控型班组,以硬核力量把新班组打造成学习型班组,不断提高班组人员的业务技能。以科技创新,为今后引进的打磨车建立样板,有效提升了车间管理质量。在他的带领下,PGM-96C钢轨打磨车圆满完成试车工作,并且在沪杭城际铁路施工、沪杭城际现场施工期间,没有出现过任何故障,沪杭城际也以416.7km/h的速度赢得世界的喝彩。事后,他把这份殊荣分享给了团队。他说,成绩是属于大家的。
 
  沪杭城际任务这段时间锻炼的超强拼搏韧性,为今后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推动他在随后京沪高铁徐州段打磨施工期间,为京沪高铁跑出486.1km/h世界最高速的“加速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十多年光阴,从青涩到成熟,从一名普通的大机司机,到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铁路局首席技师、大型钢轨打磨机车维修运用领域资深“专家”,每一次婵变、每一次坚持、每一次付出,都辉映在脑海,汇聚成一条指引年轻人前进的路,他自己的路。

一丝不苟
 
  临危受命,不负企业厚望
 
  不甘人后,要做就做最好的。追梦星辰大海,以毫米为单位为钢轨把脉问诊。一年365天,时间不说话,只睁着数字的眼睛,让无数乘客见证在陶建良团队打磨的高铁线上,亲见“硬币能立在火车上不倒”的传闻变成现实。
 
  这神话背后的故事,“只要陶建良在,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已经成为业内同事的共识。2015年8月,陶建良带领团队在沪昆线作业,“白加黑”连轴转已连续工作近两周时间,好不容易能够回家一趟,到家不到10分钟,工班的电话就来催。原来铣磨车设备出现故障,已经“趴窝”近10个小时了。
 
  “你什么时候能来?我们都束手无策,再不修好,生产就得耽搁了!”说话时,电话那头盯岗的技术员已经急得乱蹦。听闻此言,陶建良电话回拨过去。来不及休息,甚至衣服都没有换,就转身掉头直奔工地。在赶往工地同时,他的大脑也在一路高速运转。按照现场人员的描述,不停地对一项项可能故障进行预测,对控制回路、一道道程序指令进行过滤、搜索、分析,等赶到现场时,他已把打磨车的“病因”、以及故障的形成,判断得八九不离十。
 
  “只见他沉着地打开机上电脑,对程序稍加改动,调整了几个参数后,机车立马就‘药到病除’了!从电脑开机到故障排除,总共用时不到20分钟!”?。还原那时候的影像,守候在现场的技术人员,在短暂的目瞪口呆之后,遂爆出一片惊呼:“神了!”“真牛!”“又快又准,不愧是大师!”
 
  临危受命,告别温馨的小家服务“大家”,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年都在他身上重演。凭着优秀业绩攻克疑难杂症,正是这份担当让他不负企业厚爱。
 
  有故障,找陶建良。“每一次任务都是党对我的信任!”因为这一份信任,陶建良内心涌现出一股“舍我其谁”英雄气概,每次看到经自己检修的大型养路机械“精神抖擞”重新上阵,大国工匠的使命感便油然而生。2020年10月,陶建良带领铣磨工班远赴太原局参加国铁集团组织的大秦线集中修。期间,他接到家里急电,得知父亲住院,需要回家探望。告假后,他随即就乘上了返家的动车。在返程途中,他又接到了铣磨车发生控制系统电器故障而导致不能正常施工作业的信息。尽管,他内心很焦灼,牵挂老父亲的病情。但是,作为一名党员,在关键时刻,他想到铣磨车在大秦线参加集中修施工,不仅仅是代表单位,更是代表集团公司的荣誉。于是,他毅然决定返回铣磨车施工驻地。
 
  未能陪护他深感遗憾。欣慰的是,他和同事一起经过一个晚上的鏖战,终于找到了故障原因,并快速确定处理方案。收车排查,联调测试,他不但解决了大机故障,确保铣磨车按质按量完成了铣磨施工任务,同时还创下铣磨车一个天窗点完成1.4公里的新记录,得到了国铁集团与大秦公司的一致好评。
 
  按标作业,精益求精。“无论什么时候,陶建良都不放下对新设备、新技术的不倦摸索。”谈到陶建良,与他一起共事多年的党支部书记翁兴感慨万分。“陶建良从来不忘对线路打磨技术的学习和探索,他深深意识到线路打磨对于我国铁路高速发展的的重要性和意义,他是当之无愧的模范。”
 
  为了提升砂轮使用寿命,节约生产成本,陶建良带领团队成员与专业科室技术人员一道进行现场调研,开展课题攻关。朝着这个目标前进,陶建良经过反复采集数据和试验论证,制定出第一代的GMC-96X砂轮更换标准。“原始数据采集于京沪线、陇海线两条线路,数据分析建模采用随机森林模型,根据模型数据,留出安全厚度后定制测量磨具,测量磨具做成游标卡尺的模式,现场可以根据当日打磨里程,调整固定卡尺的数值,再与现场96只砂轮进行对比,砂轮厚度小于卡尺数值的进行更换。”将论文写在钢轨上,陶建良对着电脑屏幕前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公式和模型图道出了玄机。
 
  据该段机械设备科科长夏春华介绍:“按照陶建良团队制定的标准更换砂轮,能够使砂轮使用效率提高5%。每台打磨车每周更换2至3遍砂轮,每片砂轮700元,一台车可以减少支出8750元,每月可以节约生产成本近20万元。”
 
  大地作证,作为高铁安全的最坚实的“守护者”。执着事业,用技术强骨,躬耕科技创新;风雨兼程,用匠心铸魂,成就了他大国工匠的无悔人生。
 
  从业三十载,桃李遍天下
 
  倾囊相授,平凡的岗位上开启追梦之旅,诠释着他不变的初心。
 
  加强学习新技术:题库开发、QC课题公关、设备故障处理及汇编,工艺标准完善,在这几大块中目标管理中,陶建良非常重视职工技能提高。为此,他制定了详细的职工培训计划,经常组织工班职工利用班后的休息时间进行“充电”。从理论到实践、从安全到设备的全方位的集中培训,工班坚持每天一次问答、每周一次集体学习、每月一次技能演练。正是这种坚持,让团队素质有了稳步提升、质的飞跃,铸就了一支无坚不摧能打胜仗的队伍。集体雕琢“匠艺”,职工们被他这种对待工作的一丝不苟和敬业精神所感染,不管施工任务困难有多大,大家都会积极响应,风雨无阻地参加他的培训课。
 
  导师带徒,发挥“传帮带”大作用,引领“师带徒”共发展,增强公司人才储备“活水”,“添薪”大机段高质量发展,是他一生最执着的追求。
 
  从此,这位低调的钢轨守护者,下班后就扎进培训班。为让一群人都成为“打磨通”、“大机通”,陶建良常说:“学习打磨车的知识不能仅仅靠着书本和理论,还要到一线脚踏实地地干活,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练就过硬的本领。”一次集中修施工时,他徒弟刘丰负责打磨的10713车发动机启机后,发电机输出电压显示0伏,无法给电瓶充电,机组人员检查后一致认为是发电机故障导致的,需要更换发电机。凭直觉刘丰总感觉是其它原因,苦与无法找出病因,最后只得向陶建良求助,让师傅解疑答惑。
 
  不顾炎热,这位“拼命三郎”,带着图纸进行现场指导,手把手教刘丰用万用表对发电机线路每个分支节点和电器元件进行电压测量,认真对发动机、液压油管逐项检查。最终找出故障源自电缆与发电机桩头连接处短路,烧毁电压调节器造成发电机无充电电压输出,并不是发电机的问题。
 
  重温这种温暖的感动,“遇到问题要静下心来进行科学分析,细致处理,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业务水平。”陶建良语重心长、那么动情地说。回到驻地后,按照惯例,陶建良立即召集机组人员进行当日问题再分析,通过系统地分析讲解,让机组人员熟练掌握故障的处理方法,凝聚和提升了团队的战斗力。
 
  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过,一个故障接一个故障地排除,这种点对点、面对面的实地教学,直到全部学员弄懂学通为止,他才疲惫地赶回宿舍。
 
  当好大型检修机械的铁路“良医”,这意味更多挑战、更大责任,但他乐在其中,把奉献当成一种荣耀,每次出征都不辱使命。2013年,以陶建良名字命名的“陶建良技能大师劳模工作室”正式揭牌。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所有成员积极参与各层面的技术交流、协作、与推广活动,积极提供大机在作业中突发故障的处理方法。多年来,由工作室结合检修实践,汇编的作业指导书,成为操作员们的“贴身宝典”。手把手有针对性高效学习,不仅使得他桃李满天下。还让段上那些“大家伙”,无形中减少了“住院检修”的频率。
 
  以公司为家,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10年来,工作室在陶建良的带领下,先后坚持开展一系列的“师带徒”活动。累计培养了一大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这些学员在全段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一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打得赢硬仗”攻坚克难的“铁军”团队。
 
  严师出高徒。2019年,工作室成员姜磊生被几台车的传感器搞得焦头烂额。能不能研发一种随提随走的检测装置?当姜磊生将这个大胆的计划汇报给技能大师室攻坚团队,得到了大师陶建良的鼎力支持。2021年,这种“便携式传感仪”在第二十三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上荣获铜牌。
 
  看着徒弟拿奖,陶建良感觉比自己得金牌还要兴奋。
 
  “听从指挥,岗位练兵,早日成才”。向未来,再出发,这位扎根在钢轨上的“大国工匠”,一名铁路建设的“长青树”,在自己的创新工作室,与一批批“年轻血液”展开“青春对话”,除了愧疚自己失去一些陪伴家人和朋友的时间之外。他最自豪的就是驾驭“豪车”去千里铁道线上作业。迎着钢花飞溅,把工作在“火龙”上的感觉,转化为“光带”锃亮、光滑平整的“天路”,缓解亿万旅客的乡愁,从而保障列车安全平稳地高速运行。
 
  追梦圆梦,尊享自己的高光时刻。新时代铁路榜样陶建良用自己的成长、成功,告诉我们:专注平凡的岗位,才能铸就不凡的人生,无论我们起点如何,只要有目标、肯努力,持之以恒,就能攀登到自己人生的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