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念民忧 行民盼,合肥市心系百姓安居十年初心不改

时间:2022-08-11 15:28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张晓梅 吴明 彭学
本报记者 张晓梅/吴明 彭学英 8月9日,记者从合肥市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11年的28.47平方米提高到2021年的34.1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11年的33.70平方米增长到2021年末的46.7平方米。市区已登记的住房总量由2011年的0.98亿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2.42亿平方米。 提升保障水平,分层次解决各类人群住房困难 十年来,合肥市坚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本报记者 张晓梅/吴明 彭学英
  8月9日,记者从合肥市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11年的28.47平方米提高到2021年的34.1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11年的33.70平方米增长到2021年末的46.7平方米。市区已登记的住房总量由2011年的0.98亿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2.42亿平方米。
 
  提升保障水平,分层次解决各类人群住房困难
 
  十年来,合肥市坚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努力提升保障水平,分层次解决户籍家庭、新市民和产业人才住房困难。
 
  一是全面覆盖户籍困难家庭。稳步提高保障能力,公租房货币化补贴标准由每平方米10元/月提高到每平方米18元/月,补贴标准提高了80%,相当于按合肥市市场平均租金水平能租住到80平方米住房。逐步降低保障门槛,人均可支配收入要求由不高于8840元每年提高到不高于42566元每年,公租房保障覆盖更多符合条件的人群。累计实物保障户籍住房困难家庭超2万户,货币化保障4.88万户(次)、1.07亿元,解决了城镇收入和住房双困家庭基本居住问题。
 
  二是重点保障新市民群体。通过在服务齐全、需求旺盛的产业园区周边配套建设等方式,多措并举筹集房源,重点保障新就业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群体。累计建设公租房7.47万套,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5万套,着力缓解新市民阶段性住房困难。
 
  三是精准服务重点产业人才。加强对重点产业链企业和紧缺人才服务保障力度,根据不同条件,按每年3.6万元、2万元和1.5万元标准发放人才补贴,也可免费租住国有租赁公司房源,为我市人才引领发展战略提供支撑保障。累计发放人才住房租赁补贴4.7万人、5.9亿元,建设人才公寓7000余套。
 
  尊重群众意愿,推进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
 
  十年来,合肥市坚持把城镇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顺应群众期盼,尊重群众意愿,加快推进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环境。
 
  一是棚户区改造圆群众安居梦。通过实物安置和货币安置相互补充的安置模式,多途径满足了群众“以小换大、以旧换新、以危换安”的住房需求。新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项目241个、29.74万套,基本建成236个、23.89万套,20万户家庭“出棚进楼”。2019年以来,我市获得国务院和省政府棚户区改造工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二是老旧小区改造旧貌换新颜。充分征求居民意愿,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都由群众说了算。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有效激发小区居民参与改造的热情,使居民从原本不关心小区建设的“局外人”,成为小区改造提升的“主人翁”。2019年7月,合肥市政府与中国建设银行签署100亿元贷款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已落实资金1.73亿元。将基础类改造项目的财政补助资金标准提高到400元/每平方米,166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共争取国家补助资金2.5946亿元,省级补助资金2486万元。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5.1亿元,居民累计出资9987余万元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和电梯加装,形成“政府+居民+社会力量”共同出资参与老旧小区改造新格局。2012年以来,合肥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265个,改造总建筑面积3804余万平方米、14113栋、48.71万户,惠及136.79万余人。2019年10月,合肥成功入列老旧小区改造全国试点城市,建立健全“统筹协调、项目生成、资金共担、市场化方式参与、金融机构以可持续方式支持、动员群众共建、改造项目推进、存量资源整合利用、小区长效管理”等九项机制。
 
  三是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便民惠民。2019年,合肥市出台《合肥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实施意见》,给予20万元/台的电梯加装补贴。打通个人公积金和房屋公共维修资金提取通道。坚持“能装尽装,多装快装”的原则,开工建设既有住宅加装电梯938部,解决了412个住宅小区、809栋、12260户、3.5万人的“上下楼”难问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着提升。
  租购并举,完善住房租赁支持政策
 
  十年来,合肥市坚持租购并举,积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住房租赁支持政策,增加租赁住房有效供应,培育住房租赁市场主体,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秩序,建立住房租赁体系。
 
  一是出台政策激活市场。围绕增加供应、培育企业、建设平台、财税金融、权益保障、规范市场、健全机制等方面,我市出台20多项具体支持政策,形成较为完备制度体系。召开租赁住房银企对接会,累计为13家住房租赁企业授信20.5亿元,投入专项贷款4.4亿。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个人出租住房3年内实行零税率。在全国率先实施地方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累计发放市级奖补资金1094.44万元,惠及近1.5万名个人房东以及70余家住房租赁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
 
  二是多面筹集租赁房源。通过国有企业整体集中新建、开发企业配建自持、非住宅改建和成套住宅改造等多种渠道,增加租赁住房供应。累计供应国有建设用地达2300亩,新建改建租赁住房7.4万套/间,盘活存量住房22万套/间,培育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26家。
 
  三是平台系统便民增效。合肥市投入1000余万元建设住房租赁交易服务平台,具备房源核验、信息发布、合同签订、在线备案、财政奖补、市场监管、信用评价等一系列功能。目前,平台已录入房源39.5万套/间,合同备案28.6万套/间,700余家住房租赁企业纳入平台管理。
 
  四是引导行业规范发展。2019年底,集聚市级、区级9家国有住房租赁公司资源,组建成立合肥市住房租赁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城区国有租赁住房统一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充分发挥国资公司示范带动作用。2020年5月,制定《合肥市住房租赁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试行)》,将全市住房租赁企业分为6个信用等级,定期开展信用评价,对外发布信用等级,供社会公众查询,引导住房租赁企业规范发展。对年度信用等级AAA级、AA级和A级的住房租赁企业,分别按80万元、60万元和40万元进行奖补;对B级以下企业采取取消奖补资格、实施信用警告和失信惩戒等监管措施。
 
  重心下移,强化物业行业监管
 
  十年来,合肥市坚持推进全市物业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强化物业行业监管,全面展开住宅小区和物业行业党建工作,提供多元化的物业服务需求。
 
  一是基层管理不断强化。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物业管理新体制,形成市级综合协调、各区政府属地负责、街道办事处具体实施、社居委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全市524个城市社区建立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住宅小区议事协调机制,协调解决停车难、充电难、管理难等一大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和矛盾纠纷。都市清华、九重锦园、紫御府三个小区入选“共建美好家园”全国100个典型案例,上榜数量仅次于北京。
 
  二是行业监管提质增效。市级层面积极构建以信用评价为核心的监管制度,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将物业服务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项目经理的职务失信行为与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挂钩。区级层面全面推广物业服务第三方评价活动,每季度对的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排名,在主体媒体和政府官网上进行多平台统一公布,将小区物业服务质量晾在阳光下。26家本土物业企业入选2021中国物业服务企业综合实力500强,8家物业企业获评2021物业服务领先企业,近百家本土企业走向市外、省外承接服务项目。
 
  三是党建引领持续深化。市、区两级分别成立物业行业党委,实行实体化运作。全市实际开展经营的769家物业企业中,269家物业服务企业单独成立了党组织,59家成立了联合党组织,其余全部选派了党建指导员,实现了物业企业党建工作全覆盖。全市1801个小区成立党组织,建立楼栋党小组2600多个。疫情防控期和防汛抗洪期间,330多个物业企业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3000多名党员冲锋在前,无数个以党员为骨干的物业先锋队、服务队活跃在最前沿,把党旗牢牢插在疫情防控和防汛抗洪一线的每个岗位上,构成坚固的“红色屏障”。
 
  提升品质,优化住房资源配置
 
  十年来,合肥市不断提升住房质量和居住品质,优化住房资源配置,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住房发展。一是居住属性更加凸显。在房型设计上,趋向大开间、短进深、南北通透、大阳台,采光更佳,居住属性更好。
 
  在外立面设计上,窗墙比提升,公建化玻璃幕墙,石材运用、铝扣板等新型环保材料广泛应用。在园林景观规划上,采用多重园林景观、阳光草坪、全民活动中心等配置,让小区环境更加优美。引入优质物业企业,提升物业服务水平。二是住宅品质稳步提升。推行土地竞拍投报高品质住宅方案,将海绵城市、超低能耗、绿色建材等指标纳入设计方案,提高建筑层高、功能配套等建设标准,实施安置房开发代建模式,住的品质不断提升。三是住房供给大幅提升。根据城镇化进程、人口流入等合理安排居住用地供应,商品房销售面积由2011年的1160万平方米增长到2021年的1837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投资由2011年的880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466亿元,住的规模不断提高。四是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在市区开展新建商品住房登记摇号,在高新、经开开展职住平衡试点,支持人才购房,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住的效率更加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