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十年蝶变,合肥市重点局抒写大建设壮美画卷

时间:2022-08-11 15:33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张晓梅 张骅 彭学
导读: 十年来,合肥城市交通不断发展,形成了依托高架系统+环状路网结构,横跨南北,纵贯东西的通达路网;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创新场馆、文教卫体工程遍地开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2012年至2021年,市重点局累计完成项目612项,完成投资约1100亿元,建成道路约545公里,完成建筑面积约1552万平方米。 本报记者 张晓梅/张骅 彭学英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合肥
  导读:十年来,合肥城市交通不断发展,形成了依托高架系统+环状路网结构,横跨南北,纵贯东西的通达路网;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创新场馆、文教卫体工程遍地开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2012年至2021年,市重点局累计完成项目612项,完成投资约1100亿元,建成道路约545公里,完成建筑面积约1552万平方米。
本报记者 张晓梅/张骅 彭学英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合肥大建设的排头兵,合肥市重点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城市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合肥市政路桥、公益性房建、水环境治理等工程建设冲锋陷阵。2022年截至7月底,市重点局承担建设项目89项,总投资675亿元,其中已完工项目15项,在建项目74项。实际已完成投资112亿元,同比增长40%,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城市出行内畅外联,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道路是一个城市的“血脉”。从畅通一环到畅通二环,从金寨路高架到包公大道高架,畅通的是路网,更是民心。十年来,合肥市重点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规划部署,强化责任意识,突出担当作为,推进重点道路工程建设提质增速,确保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建设任务,积极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十年来,合肥市重点局建设城市道路由340公里增长至885公里,通行里程增长了160%。十年前,全市仅有高架5条,总长32公里;十年后,市重点局建成高架达12条,延长高架4条,总长114公里,通行里程增长了260%;此外,尚有在建高架4条,总长29公里。
 
  织密城市快速路网,提升城市通行速度。2008年合肥第一座高架金寨路高架通车,2019年合肥第十座高架郎溪路高架建成,十大高架犹如十条巨龙虹架城区四方,与城市环道、快速路有机相连,共同构成城市快速路网框架。随着城市化进程,一条条高架不断延展,提高了市民的出行效率,为经济发展插上助力的翅膀。
 
  2016年,铜陵路高架北延开工,拉开高架桥延展序幕。2017年,铜陵路高架北延通车,市区与新站高新区连接更加紧密;2018年,建成阜阳路高架北延,顺接原状阜阳路高架,成为全市最长的高架桥,市民从市区15分钟即可北向到达绕城高速,密切城区与长丰北城区域联系;完成长江西路快速化改造,从市中心到机场高速实现全线无红绿灯快速化通行;2020年,建成裕溪路高架东延与郎溪路高架“牵手”,衔接绕城高速龙塘出口相,持续助力东部新中心建设,加强包河区、瑶海区、肥东县等区域联系。
 
  2021年,畅通北二环高架通车,极大改善北部城区交通;畅通二环西南环通车,“超强战队”经过289天的持续推进,这一群众迫切期待、施工难度巨大的城区最大交通堵点改造工程,以全新面貌和市民重逢,城市最大“堵点”成最大“亮点”,市民纷纷点赞,好评如潮,畅通二环(西南环)刷新“合肥速度”获评2021年度合肥十件大事。2022年7月25日,作为合肥第一座高架金寨路高架南延工程——金寨路(龙川路-方兴大道)主线高架桥顺利通车,历时286天,实现了主城区与经开区、肥西县之间的直接快速对接。
 
  除了已建成高架系统,畅通二环的最后一环西二环改造工程也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桥梁主体结构已完成,预计10月份主线高架桥具备通车条件。作为合肥东部的主干道,包公大道高架主线桥结构已完成,预计年底放行部分路段,建成后将大大缩短肥东与市区的通行时间。文忠路高架、桥头集路快速化改造等工程有序推进,“高快一体”城市路网进一步完善。
 
  提升铁路枢纽功能,从“走得了”到“走的好”。2013年,历时4年,建成全省首座4E级机场新桥国际机场,满足旅客吞吐量1100万人次需要,成为华东地区又一重要的交通枢纽。2016年,完成合肥火车站站前广场综合改造,实现铁路、轨道、公交等交通“一站式”换乘,进一步提升城市对外形象。2017年,历经27次交通导改,安全有序完成绕城高速南环改建,有效改善高铁南站片区的交通状况。2019年,克服轨道盾构层施工难题、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合肥高铁南站南广场建设完成,进一步提高南站高铁枢纽通行效率,展现合肥创新高地门户形象。
 
  完善区域路网作用,打通城市交通微循环。上海路通车,实现了市区到滨湖无红绿灯一路畅通;建成五层立体结构的繁华大道集贤路互通立交,成为蜀山区、经开区、肥西县之间重要的交通枢纽;建成全市最长的湖底隧道文忠路下穿少荃湖工程,打通新站区主干路;涡阳路下穿淮南、合武绕行及合蚌铁路放行通车,采石路、龙岗路、广德路与淮南铁路交口改造工程顺利贯通,兴业大道、巢湖南路、南淝河路、和平路、龙岗路、美和路、大众路等一批骨干路网建成通车,补“断头”、填“空白”、畅“动脉”,城市交通日趋完善,市民出行更加便捷,持续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十年蝶变,见证“城”长。这十年,合肥市重点局时刻秉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的理念,把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市重点局建设各类文教文体民生工程从211万平方米,增长至1763万平方米,增长了7倍有余。
 
  擦亮创新名片,助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十年间,全市科技创新场馆遍地开花,市重点局始终贯彻落实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注重开拓创新,全力以赴推动重大项目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出一座“科里科气”的城市。
 
  建成量子创新研究院,国家实验室成功挂牌,带动合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合肥的科研实力;建成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安徽创新馆,成为全省展示重大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全方位展示安徽创新成就,打造科技大市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成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加强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超级计算和智能计算服务能力,为先进计算交叉研究与公共服务提供平台;此外,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肥工大智能院(一期)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建成,助力合肥创新之都蓬勃发展。
 
  今年来,建成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二期,与一期联合,打造合肥乃至安徽省扩大开放合作的“超级会客厅”;中科大高新园区一期预计今年8月完工,将容纳约8000名师生办学,为合肥发展提供创新人才。此外,安徽省科技馆、合肥市科技馆新馆、中科大地空中心、医算中心、物质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创新驱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加快校园建设,丰富教育硬件设施。建成黄麓师范学校改扩建工程,保留了学校独具特色的民国建筑风格,既呈现学校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满足了现代教学要求,打造全国知名幼教培养摇篮;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特殊教育学校——合肥特殊教育中心北校区,更好地保障了特殊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解决求学的后顾之忧;安徽公安职业学院整体搬迁项目建设完成,成为安徽省规模最大、条件最优、水平最高的公安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建成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合肥校区、安徽合肥技师学院、合肥工业学校、合肥幼儿师范学校部分单体、市公共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项目,助力全市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建成合肥老年大学新校区、合肥一六八中学陶冲湖校区二期、新四中、六中新校区等项目,极大地丰富了各类教育硬件设施,优化完善教育资源配置。
 
  精心谋划建好服务惠民工程。建成市工人文化宫、市球类健身馆、瑶海全民健身中心、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中共合肥历史陈列馆维修改造、安徽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布展、市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市综治信访中心(综合服务体)、市车管中心和驾驶人考试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安徽省百戏城、市中心图书馆、为民服务用房、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项目,不断满足市民文化体育生活美好需求。
 
  建好家门口的医院,守护百姓安全。建成市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市一院门急诊住院综合楼、市三院门诊医技楼、市二院老年护理院、市儿童医院综合楼、合肥血液集中化检测中心、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等,大力推进市三院新区、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和口腔医院滨湖分院、市一院老年护理院、市智慧养老中心等项目,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为人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建设理念,构建清水穿城的和谐生态。王小郢污水处理厂经过提标改造,在全省首个实现类地表四类水出水标准;十五里河污水处理厂二期、陶冲污水处理厂、经开区污水处理厂三期、蔡田铺污水处理厂二期、西部组团污水处理厂以及小仓房污水处理厂二期等一批污水处理厂工程顺利完工,为我市实现城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进一步夯实基础。十五里河水质达标应急工程、许小河、关镇河生态补水工程如期完工,增强了河道生态基流,为城区消除黑臭水体、打造“活水合肥”添砖加瓦。十五里河河口湿地运行良好,湿地水质明显改善,为擦亮巢湖“这张最美名片”提供了生动样板。
 
  不断开拓创新,用“绣花功夫”建设精品工程
 
  以“绣花”功夫绣出人民城市,近年来,合肥市重点局始终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建设向纵深推进,成功运用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新材料,并加强管理,着力打造精品工程。
 
  严把设计关卡,不断深化工作管理细节。在坚持土地报批超前谋划、管线迁改先行介入、重点项目设计举行推介会、工程招标引导企业合理报价、主动参与项目评标等手段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从源头保障工程建设高效优质,进一步完善前期设计管理流程,从源头保障项目“高起点”。
 
  严格制度落实,不断强化过程管理。落实“三抓”制度,抓项目经理、抓项目总监、抓公司总部,建立与公司总部定期对接机制,调动项目经理、项目总监抓工程管理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坚持项目约谈制度,严格执行项目建设预警暂行规定、小额工程变更内部会审暂行规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暂行规定等管理制度,不断强化过程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严谨技术创新,不断优化施工手段。立足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开展《合肥城市区域环境雨水收集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体系研究》等多个在研项目,获得安徽省交通科技进步奖多项。抓好“互联网+项目建设”管控,实行“互联网+”智慧工地管理,推广应用BIM技术,实现可视化、信息化、系统化、精细化管理。
 
  严控质量安全,不断提高监管力度。坚持质量安全零容忍,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管重罚,坚决查处各类违规违法行为,切实把质量安全监管落到实处。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强化质量安全第三方巡查;积极开展第三方消防检测咨询服务,为消防工程的管理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精彩蝶变。合肥市重点局将继续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保持项目建设高歌猛进,坚定不移的推进合肥大建设高质量、高水平、高速度发展,为合肥“257”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编后:这十年,合肥市大建设硕果累累,畅通一环四里河立交、安徽名人馆、方兴湖隧道、安徽省城乡规划建设大厦、小仓房污水处理厂二期、阜阳北路(东方大道-北外环高速)6个项目荣获“鲁班奖”,长江西路高架、徽州大道高架、渡江战役纪念馆、阜阳北路高架、畅通一环J标段、包河大道高架工程二三标、中科大先研院研发实验楼、高铁南站北广场、黄麓师范学校改扩建工程一标段、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区二期内科病房大楼、特教中心北校区11项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安徽省美术馆、农行客服中心(合肥)、滨湖会展中心二期3项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钢结构金奖,南薰门桥改造、杭州路、郎溪路二三四标等项目荣获安徽省建设工程“黄山杯”奖,许小河综合治理工程荣获安徽省水利工程“禹王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