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高质量发展,合肥工业大学打造新型研发机构标杆
时间:2024-04-25 11:45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彭学英/吴明 张骅
本报记者 彭学英/吴明 张骅 合肥工业大学 不久之前,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智能院)被认定为安徽省首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成为该校服务强国建设,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合肥工业大学始终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践行四个服务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地方
本报记者 彭学英/吴明 张骅
合肥工业大学
不久之前,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智能院”)被认定为安徽省首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成为该校服务强国建设,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合肥工业大学始终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践行“四个服务”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实际需要,充分发挥科教综合优势和学科深厚底蕴,将智能院建设成为新型研发机构的标杆,为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创新引擎、贡献更大力量。
智能院包河区(一期)研发中心
紧盯智能制造,创新机制体制建设科创高地
占地127.8亩,总建筑面积18.7万平方米的智能院研发中心,气势磅礴、雄伟壮观。这座2021年1月投入使用的研发中心,集技术研发、教学实训、办公及生活配套功能为一体,现已汇聚20余个智能制造领域高水平科研团队及100余个高新技术创业团队,成为学校和安徽省、合肥市科技创新领域的一张靓丽名片。
有着近80年办学历史的合肥工业大学,始终深怀“工业报国”之志。面对强国建设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努力在推动行业产业技术创新升级、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中不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一直是该校的光荣传统和重要职责。
2014年4月,智能院建设启动仪式
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发展智能制造对于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面对安徽省智能装备产业、新型显示产业、智能终端产业、智能语音产业、云计算和软件产业等迅猛发展势头,为了更好将学校深厚的“工科”底蕴、卓越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教育资源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2014年4月,在教育部、工信部、安徽省的共同支持下,由合肥工业大学与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智能院应运而生。
新型研发机构没有历史经验可循,而创新又并非一日之功。建院初期,无论是经费场地环境,还是体制机制限制,智能院建设发展面对着一系列亟需突破的瓶颈。为了确保智能院高起点起步、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转、高质量发展,学校明确了“服务战略需求、服务社会发展、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学科建设”的建设宗旨,主动打破体制温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行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模式。
2015年5月,智能院首批11家企业入驻
在市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智能院建设迅速开花结果。2015年5月,以智能制造发展为方向的11家企业正式入驻智能院,同时组建了1亿元企业成长基金,主动吸收社会资源,解决融资难题,扶持入驻的创业企业。
2016年12月,智能院被列为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中“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试点单位”,制定《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方案》,明确提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价入股、创办企业,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科技成果供给和转化动力。
智能院主动对接各方资源,积极引进省内外行业龙头企业、校友企业落地成立研发中心或研发总部。短短三年时间,智能院集群效应日益显着,逐渐成为合肥吸引人才的“梧桐树”,吸引海内外“金凤凰”落户创业。截至2017年12月,智能院已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行业协会、著名企业共建了“安徽省数字化精密铸造制造业创新中心”等14个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平台。随后,安徽省院士工作站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在智能院落地。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产业发展需求,合肥工业大学不断调整智能院发展思路,进一步深化、细化发展方向,深入开展了以“育种—育苗—育才—育链—育网”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转化“五育”工程,为科研团队和培育企业更好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明确方向、拓展空间。
目前,智能院已经形成了“一学院一中心、一系所一平台、一团队一企业”的“前店后坊”式科技成果转化新构架,在推动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素质人才培养、高科技企业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智能院持续强化行业智库建设,面向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行业专家开展多行业、多领域产业发展分析,提出前瞻性政策建议,支撑政府科学决策。
近年来,智能院先后获批国家发改委“新型研发机构科教融合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被认定为首批“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安徽省创业研究院”、“安徽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
聚焦产业需要,产教融合培养高层次人才
该校机械工程专业2022级研究生李润童,研二期间就常驻智能院,在入驻企业安徽合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参加了多个跨学科项目的科研实践。在无人化智能农业采摘项目中,他所在的团队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将深度相机、协作机械臂和末端执行器三者之间的通信传输串联,成功实现导航避障及采摘功能。
“在真刀真枪的科研实践中,我得到了校内导师和行业导师从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学术视角的悉心指导,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我不仅锤炼出运用跨学科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更开拓了思维眼界,坚定了未来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信心和决心。”李润童说。
为国家工业体系化现代化培养了40余万名人才的合肥工业大学,明确了“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的人才培养总目标,擦亮了“千人一名领军人才”的创新人才培养品牌。面对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新要求,学校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平台功能,通过校院企人才培养联合体建设,推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究与创新实践培养目标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智汇创新 助梦未来”2023年暑期科创营活动现场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探索“新型研发机构+”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合肥工业大学充分发挥智能院新型研发机构平台优势,联动政企行校多主体资源,通过多平台搭建、多模式实施,将理论学习与行业产业实际环境相结合,全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近年来,智能院先后获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省级创业研究院等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安能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8家,从高新技术企业遴选了40余名行业导师,发挥多主体协同作用开展“双导师制”研究生联合培养,培养的4500余名研究生迅速成长为行业骨干。
紧盯安徽省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该校连续开展“智汇创新助梦未来”的科创营活动,结合产业发展前沿,围绕智能制造相关创新领域,开展校长说、院士说、多行业专家讲座、标杆企业走访、双创辅导及双创比赛等,带领数百名青年学子走近产业前沿,打破专业界限,提升交叉学科教育及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领导力。
合工大“智能杯”创新创业大赛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安徽省新兴产业开展的合工大“智能杯”创新创业大赛,不仅每年均面向省内外高校学生征集大创项目百余项,还搭建起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特点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通过邀请创业导师开展双创赋能培训及跟踪辅导,组建专业团队提供定制化创新创业服务,并推动参赛团队与政府、资本和服务体系的对接交流,推进优质科技成果的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实现了双创人才培养“创意、创新、创业、创投”融会贯通。
创新合作模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是隐匿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显着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仅能通过药物缓解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利用非侵入性光生物条件手段,与现有药物和手术治疗技术互补,有望激发突触与神经元生长,延缓抑制神经元退行性病变,修复受损神经元。
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雷教授联合有关医疗单位通过动物模型、细胞模型等研究模式,深入开展光生物治疗基础研究,研制出非侵入性光生物治疗仪原型样机,独特的光谱配方与六路传导光路设计,填补了我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光生物治疗仪器设备领域的空白。在智能院“科技成果培育和产业化项目”的支持下,该成果即将开展临床试验,为探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医药、新技术。
智能院“科技成果培育专项”项目启动会
作为高等教育的“国家队”,合肥工业大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在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厚实的科研能力。学校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涵盖机械、电气、自动化、土木、建筑、仪器、管理科学等一批优势学科的工程科学处于全球排名前1‰,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进入全球排名前2‰,化学进入全球排名前3‰。近年来,该校产出的一大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应用到“嫦娥五号”、“天问一号”、国产大飞机、辽宁号航空母舰等国家重大工程。
紧密围绕高端智能装备产业结构升级和行业重点企业技术需求,智能院通过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和平台建设专项等方式,引导学校拥有核心技术成果、稳定研发队伍的科研团队,与有接纳新技术能力的企业有效结合,共同创办高科技企业,助力学校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走向产业化、产出真价值。
过去,产学研合作往往是以科研人员自发、零散的横向科研项目为载体,合作双方以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合同为纽带,合同完成了合作也就告一段落,从而导致科学研究与科技产业的衔接缺少稳定性和长期性。为此,智能院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引导拥有成熟技术成果、稳定研发队伍和明晰科研计划的科研团队与有接纳新技术能力和扩大生产需求的企业有效结合,按股份制合作模式共同创办高科技企业,探索出了“共生”式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合作模式。这一校企“共生”式合作模式作为安徽省唯一的案例被国家科技部纳入科技体制改革案例库,成为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重要标杆模式。
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2019年,智能院精心谋划,提前布局,联合入驻企业安徽合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以新技术促进工业产业发展和赋能工程人才培养的高科技创新型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吸纳近200名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立足于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在机器人伺服电机驱动和控制领域,独立自主的设计开发的半实物仿真与控制技术、视觉与深度学习技术、导航技术、运动控制技术开发和机器人集成应用等一批产品已经落地转化。
据统计,智能院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5100余万元,先后支持校内外科研团队开展高水平科技成果培育、熟化与转化项目134项,申请各类专利392项(其中发明专利301项、国际专利6项);授权190项(其中发明专利103项、国际专利3项)。承接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类项目近300项,累计经费近2亿元,帮助学校团队或入驻企业获得融资金额超6000万元,加速推动学校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难题。
合肥市产业融合对接会暨“链通包河”合工大智能院专场
抓牢关键环节,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过程服务
由合肥工业大学校友创办的安徽布拉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已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双软企业、合肥市大数据企业、合肥市重点企业和人工智能产业企业。但在2015年创业初期,研发进度缓慢、经费紧张,一度让公司创始人张文化深感焦虑。
为了帮助公司渡过难关,智能院一方面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重点项目”给予公司研发经费支持,同时遴选出校内相关高水平科研团队与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并为公司量身定做了全过程服务方案,让公司很快摆脱困境走上正轨,在软件开发、机器视觉开发应用及自动化集成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核心产品“基于机器视觉的锂电池电芯自动上料软件V2.0”获批2023年度安徽省首版次软件,发展潜力巨大。
合肥市第一批企业技术改造对标诊断试点活动对接会
为促进培育企业提质增效、快速发展,智能院构建起“平台支撑-科技支撑-人才支撑-金融支撑-市场支撑”五位一体的科技企业培育体系,为企业提供“管家式”贴心服务。一方面,密切关注省、市、区各级政府最新科技产业政策,通过常态化组织高企一对一辅导、政策解读、申报培训等,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和资质创新;另一方面,为企业定制化制定培训课程,通过举办“新公司法”培训、股权结构设计等多种类、多行业培训讲座和技术交流对接,持续提升企业人员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同时,通过组织企业参加科交会、成果路演、产业融合对接会等活动帮助企业对接上下游产业链,打开更多对外展示窗口,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依托学校人才和技术优势,智能院发挥第三方创新平台作用,提供技术创新、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等诊断服务,以数字化转型升级驱动安徽省中小企业走上“专精特精”发展之路。面对企业数字化升级改造带来的挑战,智能院组建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整合学校多学科交叉融合科研团队、院内智能制造相关孵化企业及周边合作单位,为行业和产业提供工业互联网领域“诊断-设计-建设-服务”系统解决方案。近年来,先后为700余家企业开展诊断服务,精准发现企业真问题、真需求,并建立起“诊断服务驱动成果转化”新路径,促成合肥工业大学与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地200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赋能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智能院已累计培育高科技企业172家,其中3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企业累计营收超55亿元;组建46个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累计组织百余个科研团队为590余家规上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相关文章
- 09-29十年积淀,巢湖市迈出高质量发展坚实步伐
- 09-21合肥高新区“天翅创”众创空间二期正式开业
- 04-28世界制造业大会和徽商大会举行首场发布会
- 12-22中铁四局一公司启动“园博大会战 青年当先锋”
- 04-25中煤矿建29工程处让一线职工享受精神“大餐”
- 06-09安徽合肥:2022年高考正式拉开帷幕!
- 03-16宋礼华代表:建议筹建新生儿DNA档案基因库
- 08-22合肥庐阳经开区青春梦驿站打造青年创业平台
- 01-212013年安徽省属企业利润总额位居全国第3位
- 03-02合肥市瑶海区爱心温暖“空巢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