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超前御“冻”,新街一井项目部打响“水温保卫战”

时间:2025-09-18 18:33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李继峰 温佳慧
作者:李继峰 温佳慧 深秋的鄂尔多斯高原,北风已带着凛冽的寒意。在中煤三建集团三十工程处新街一井西部回风立井建设工地上,技术副经理李二响蹲在混凝土搅拌站旁,用手试了测水温,眉头渐渐舒展。20.3度,完全符合要求。他在值班日志上工整地记录下这个数字。 就在半年前,这个季节的施工还让人提心吊胆。老师傅刘传强记得很清楚:往年这时候,我们得派专人24小时
作者:李继峰 温佳慧
  深秋的鄂尔多斯高原,北风已带着凛冽的寒意。在中煤三建集团三十工程处新街一井西部回风立井建设工地上,技术副经理李二响蹲在混凝土搅拌站旁,用手试了测水温,眉头渐渐舒展。“20.3度,完全符合要求。”他在值班日志上工整地记录下这个数字。
 
  就在半年前,这个季节的施工还让人提心吊胆。老师傅刘传强记得很清楚:“往年这时候,我们得派专人24小时盯着水温。白天还好,到了后半夜,水温说降就降,工人们得不停地加热水、兑冷水,既耽误进度,质量还难保证。”
 
  变化始于今年三月的一个早晨。项目组召开专题会,讨论如何解决混凝土冬季施工的难题。暴伟兵在会上算了一笔账:传统人工调温,每班至少要两个专人负责,水温波动大,还影响混凝土强度。会后,一支由三人组成的技术攻关小组成立了。
 
  接下来的半个月,工人们经常看见李二响他们围着搅拌站转悠,时而测量距离,时而激烈讨论。有时深夜路过工棚,还能看见他们在电脑前模拟数据。“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个水箱,更是一套完整的温度控制系统。”李二响这样向工友们解释。
 
  4月初,一个银白色的大家伙运到了工地。新水箱看上去朴实无华,但内部却别有洞天。工人们好奇地围观这个长6米、高1.5米的“保温箱”,不禁私语:“这能行吗?”
 
  试用第一天就遇到了挑战。凌晨四点,室外温度骤降至零下5度,值班人员发现水温开始缓慢下降。就在他准备打电话求助时,水箱自动启动了加热系统。一小时后,水温稳稳地回到了设定值。
 
  “神了!”第二天交班时,老师傅刘传强连连称赞,“这下夜间施工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更让人惊喜的是施工质量的变化。实验室检测数据显示,使用恒温水箱后,混凝土强度波动范围缩小了40%,水胶比控制精度提高了三倍。
 
  如今,在这个高原工地上,银白色的水箱已经成为一道风景。经理邢道杰每天都会来检查运行情况,看着仪表盘上稳定的数字,他总是会想起那些熬夜调水温的日子。“技术革新不是为了取代人,而是为了让工作更高效、更精准。”他说。
 
  夕阳西下,又一批混凝土开始搅拌。控制屏上,水温数字稳稳地停在20.0℃,仿佛在默默守护着工程质量。远处,井筒正在一天天向地下延伸,就像这项创新一样,扎实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