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个人专栏 > 吴明 >

谋求高质量发展,合肥市城市管理迈向现代化

时间:2021-01-22 08:50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吴明 张骅 张晓梅
“‘十三五’期间是合肥市城市管理发展机遇最佳、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优的五年。”1月7日,合肥市城管局党组书记、局长桂龙在“美好合肥‘十三五’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表
       “‘十三五’期间是合肥市城市管理发展机遇最佳、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优的五年。”1月7日,合肥市城管局党组书记、局长桂龙在“美好合肥‘十三五’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五年来,合肥市城管紧紧围绕“改革、创新、提升、为民”这一主线,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推动现代化城市管理,朝着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方向不断迈进。
 
以执法体制改革为核心,着力做实做优“大城管”
       回顾五年来,城市管理发展脉络,“改革”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通过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了管理活力,释放了管理红利。
       启动执法体制改革。全面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合肥市实际,出台《中共合肥市委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 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重磅”文件,拉开城管执法体制改革工作大幕。
       坚持高位管理推动。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城市管理委员会牵头抓总,协调各方,推进成员单位联责联动,密切配合,城市管理呈现出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依托高位管理优势,集中全市优质资源,成功开展城市管理提升年专项行动,有力推动城市管理提质、提速、提品、提效,为合肥市连续扛稳“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成功实现创建三连冠贡献生力军力量。
       优化执法体制机制。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共计520项。推行综合执法,建立健全与住建、房产等兄弟部门信息共享、有序衔接、难点共治等工作机制,有效解决多头执法、权责分割等管理难题。全面推行城市管理属地负责,实行县(市)区、开发区一级执法,管理和执法力量向街道(乡镇)下沉,不断巩固夯实基层基础。
 
以创新管理内容为引领,实现管理方式“大突破”
       五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管理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要求不断提升。面对新内容、新任务、新形势、新变化,“创新”成为破解管理难题、顺应时代要求的关键一招。
数字城管精准发力。建成数字城管市县一体化应用平台,覆盖面积1065平方公里,推动市县管理水平无缝对接,同步提升。变革管理流程,完善考评体系,精准高效处置城市管理各类问题。五年来,共立案城市管理问题668.7万余件,处置结案率99.16%,基本实现城市管理问题“应发现、尽发现,应处置、尽处置”。
       垃圾分类全面启动。出台《合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有序推动4000余个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建设,强力推动处理能力分别为800吨/日的小庙、肥西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建设,购置厨余垃圾转运车辆,改造升级垃圾转运站,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推动党建+垃圾分类,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构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链条管理。同步开展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和氛围营造的小区达2470个。市区1444家公共机构、316所中小学带头实施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35%以上。
       基础设施全面加强。五年间,城市管理由人力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由无到有、由小到大,陆续建成肥东、长丰、肥西、庐江、巢湖等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总处理规模6000吨/日。处理规模3000吨/日的龙泉山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即将投产。加大龙泉山垃圾填埋场投入力度,有效解决渗滤液处理难题,渗滤液去库存20万吨,实现稳定达标全处理。随着生活垃圾“零填埋、全焚烧”时代的即将到来,启动龙泉山生态修复项目,重点做好“水文章”和“绿文章”,逐步偿还历史欠账,打造绿水青山生态屏障。
       管理内容不断拓展。面对共享单车这一新生事物,创新管理思维,坚持疏堵结合,会同交通、交警等部门齐抓共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坚持总量控制、有序更新、规范停放、强化维护,科学施划停车点位8000余处,依法拖移违停单车2万余辆,还路于民,畅通为民。建成机动车停车综合管理平台,登记备案停车场583家,泊位18.7万个,实时提供机动车停车信息服务。探索共享停车、错时停放,机动车停放难等城市新顽疾开始破题求解。
 
以打造精品城市为目标,推动管理效能“大提升”
       五年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合肥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面对沪宁杭等长三角老大哥,合肥城管系统正视差距,见贤思齐,不断加大投入、提升标准、强化措施,“提升”成为推动精细化管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五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龙泉山生活垃圾处理场年处理垃圾量由129万吨提升至189万吨,年均增速9.3%。全市日均处理生活垃圾7130吨。随着焚烧发电能力的提升,垃圾填埋量逐年减少,焚烧量年均增长为30.86%,焚烧率已达81.31%。资源化利用率稳步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提升道路清扫保洁水平。加大投入力度,提升作业标准,严格考核奖惩,道路清扫保洁作业单价平均提升33%。机械化清扫率提升至93%,推广“冲、洗、扫、洒、保”联合立体作业,变“单兵人工作业”为“机械化兵团作战”。深度保洁和机械化作业,从主次干道向背街小巷延伸。广泛应用高炮降尘车、油污清洗车、人行道机扫车,推动作业装备升级迭代。
      提升市容立面管理水平。编制户外广告设置详细规划,修订《合肥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办法》,出台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技术规范。持续开展户外广告和招牌治理专项行动,推动城市立面广告减量、规范、提档,累计拆除违规户外广告、招牌,共计33.37万平米。
提升街面秩序管控水平。坚持“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背街小巷规范”,对全市摊群点分类管理。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的摊群点共194处,合理布点夏季西瓜摊点、早餐车。对各种违规摊点、乱堆放、乱晾晒、占道经营、出店经营等行为依法查处,坚决取缔。
       提升渣土运输管理水平。全面推广新型全密闭环保渣土运输车,158家渣土运输企业配置5320台新型车,市区范围内使用率100%。推进市区工地出入口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作为渣土外运前置条件,强化源头管控。做好弃土消纳选址规划,落实对口包保消纳、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政策奖补等举措,破解渣土外运难题。
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水平。建立“户分类、保洁员收集、公司转运、县(市)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新模式。全市87个乡镇全面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市场化,现有各类环卫车辆5400余辆,收集容器45万个,专兼职保洁员2.65万人。完成农村陈年垃圾清理、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治理等专项行动。大力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以坚持为民服务为宗旨,构建共建共享“大格局”
       五年来,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化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民”是城市管理的鲜明底色,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抓好百姓身边“关键小事”。五年来,持续开展“两治三改”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其中,2020年11月开展大拆违以来,两个月拆除违法建设50.7万平米。大力开展餐饮油烟专项治理,整改提升餐饮经营户1万余户,有效解决油烟扰民。对全市铁路沿线两侧环境卫生进行专项整治,擦亮1330.8公里城市风景线。开展不文明养犬专项整治,严管遛狗不牵绳、狗粪不清理等违规行为,提升文明程度,改善人居环境。新建公厕106座,改造240座,让市民“方便”更方便。通过狠抓“小事”,“小题大做”,派送城市管理惠民礼包,彰显城市管理民生温度。
       打造城管执法优秀队伍。持续开展“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三年行动,加强教育培训,组织岗位练兵,强化能力建设,推动执法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落实一线工作法、721工作法、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打造星级行政执法中队,广泛开展城管志愿服务活动,火车站“城管学雷锋工作站”、“天鹅湖卫士”等服务品牌深入人心。在文明创建、扫雪除冰、抗洪抢险、阻击疫情的一线,随处可见“城管蓝”和“环卫橙”。五年来,宗旨意识不断强化,行业形象持续提升,社会各界广泛点赞。
       推动城市管理全民参与。坚持开门办城管,依托主流媒体,打造《城管会客厅》、《城管零距离》、《城管在身边》等宣传互动平台,提升城市管理“软实力”。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扎实做好城管执法案件群众公议。律师驻队深度融入城管执法,推动执法司法衔接。完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城市管理工作机制。通过“12319”城管热线、“文明合肥”公众号、市民通APP,将城市管理“内循环”升级为社会治理“大循环”,构建全民参与、多元共治的城市管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