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个人专栏 > 吴明 >

【全国两会】周福庚:适时引入碳交易 汽车产业应担起更多环保使命

时间:2021-03-04 21:00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张晓梅 吴明 张骅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产品作为消耗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的大户,自然也肩负着落实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使命。” 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江淮汽车集团重型汽车公司副总经理周福庚在他的一项议案中表示,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近年来的战略导向。

周福庚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产品作为消耗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的大户,自然也肩负着落实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使命。” 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江淮汽车集团重型汽车公司副总经理周福庚在他的一项议案中表示,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近年来的战略导向。近期,我国工信部也提出,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研究制定汽车产业实施技术路线图。
       周福庚在议案中分析:
 
我国碳交易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
       据议案介绍,为了应对节能减排的挑战,我国积极部署制定相关政策,于2011年制定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2014年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2016年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审核稿)》,以及近期又制订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目前,我国已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广州、湖北、重庆开展了碳交易试点工作。截至2020年底,7个试点市场碳排放权累计成交额已达百亿元规模,为全球第二大碳交易市场。我国制定了三大管理制度,构建了数据报送、注册登记、碳交易、交易结算等四大支撑平台,初步建成了全国碳交易市场体系并取得了成效。
 
汽车及道路交通尚未纳入碳交易市场
       议案指出,在2016年公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审核稿)》中,已明确提出了要“对重点汽车生产企业实行基于新能源汽车生产责任的排放配额管理”,目前覆盖了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近3000家企业,汽车及道路交通行业还未被纳入。
       关于碳交易试点对道路交通的管理方面,有北京、上海、深圳将营运性道路交通 (公交、出租)在使用环节的碳排放纳入碳交易体系,即核查运营使用环节的燃料消耗产生的碳排放,但基于汽车认证环节(即单位能耗,百公里油耗等)尚未纳入。
       汽车及道路交通行业并未被纳入的主要原因:一是还没有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价格体系;二是碳交易市场缺乏详细的规章制度和法律监管;三是碳交易市场波动性较大,还处于初级阶段;四是汽车及道路交通行业碳交易体系没有建立,顶层设计、配额分配、技术支撑、能耗统计以及工作协调性等方面有待完善。
 
引入碳交易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关注
       议案认为,一方面,汽车产业的碳中和问题涉及部门范围广。包括产业制造部门、交通运输部门、能源生产供应部门、城市建设与管理部门、环境与资源部门均在不同角度开展过有关汽车的节能减排和减碳的相关研究工作。
       另一方面,汽车行业现有的相关政策法规与碳排放、碳交易相关,但又有差异。如现行的双积分管理办法,是推动汽车产业的节能减排,并推动产业向新能源汽车的方向转型。而碳交易机制的主要目的是促使产业整体碳排放下降。碳交易市场与双积分市场存在较大制度性差异。碳交易市场标的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双积分管理聚焦车辆认证环节管理,油耗积分为企业平均油耗实际值与达标值的差异与产量乘积,新能源积分来自于生产的新能源车辆。
       双积分与碳配额从标的内在含义看存在本质区别,双积分政策管理的是单位里程的碳排放强度,而碳交易中管控的是一段时期内的碳排放总量,量纲上存在较大差异,不能通过简单折算达成统一。同时,碳价和积分交易价格差距较大。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价格长期维持在20元/吨左右;而2020年新能源积分交易价格预测为1000~2000 元/分,远高于碳交易价格。
 
适时引入碳交易,议案提出两项建议
        1.建议在国家层面系统考虑汽车产业的“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需要多部委协同开展研究(不但应该包括汽车产品使用过程中间的碳排放研究,还应包括汽车产品制造过程中间的碳排放和制造汽车使用的材料对应的碳排放)并制定适宜的行动方案,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体系框架。
        2.因为现有的碳交易市场与汽车行业现有的双积分管理政策有一定的差异性。建议在研究将汽车产业纳入碳交易的范围时,要综合考虑二者在管理侧重方向、交易体系差异、价格差异以及体量差异,以及汽车产业碳排放管理边界的问题。例如,以电能消耗量管理为例,目前我国在发电行业已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再针对电动车使用端碳排放进行考核,则电能生产、运输等产生的碳排放被重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