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个人专栏 > 张骅 >

以民为天 合肥市民政为人民群众打造有温度体验

时间:2020-12-28 15:52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张骅 吴明 张晓梅
12月28日,合肥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方滨在“美好合肥‘十三五’成就巡礼”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三五”期间,合肥市民政局秉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
【美好合肥“十三五”成就巡礼】⑩
 
        “十三五”期间,合肥市民政君先后荣获“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第二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地区”、“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十佳案例”、“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研修基地”、“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先进集体”等全国性荣誉称号,连续7年位列全省民政工作综合评估优秀市、连续多年被市政府评为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优秀单位。
 
以民为天 合肥市民政为人民群众打造有温度体验
作者:张骅 吴明 张晓梅
 
       12月28日,合肥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方滨在“美好合肥‘十三五’成就巡礼”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三五”期间,合肥市民政局秉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抓好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三个方面主责主业,努力构建具有合肥特色的现代民政事业发展体系,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闻发布会现场
 
提标扩面,社会救助体系广覆盖
        以低保、特困、受灾、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临时救助等8项基本救助为主要内容,健全完善覆盖城乡、托底保障的社会救助体系。
        低保救助标准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从2016年户月人均551元、300元,提高至2020年户月人均686元、646元,年增速分别为6.1%、29.8%。继市区城乡低保标准统筹后,2018年市辖县实现城乡低保标准统筹。
        临时救助实现精准实施。建立救助对象精准核对机制,在全省率先全面实现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特困供养业务无纸化审核审批。五年来,共发放临时救助金13830.6万元,救助贫困群众5.27万人次。
        特困人员得到优先保障。完善孤儿、五保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启动 “明天计划”项目,对全市289名孤儿保障对象开展全面体检。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和重度残疾人护理“两类补贴”,五年来,为296707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23657.11万元;为387498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27406.1万元。出台流浪乞讨人员部门联动救助政策,组织实施“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五年来,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年均达到4000人次。
 
优先发展,构建立体式养老体系
        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产业立体式纵深发展。
        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以开展全国第二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为抓手,全市基本构建了一部地方法规、三个政府文件、若干部门文件组成的“1+3+X”政策体系,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全市共有养老床位63198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46.63张。截止2020年11月,全市已建成县(区)级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2家、街道养老服务指导中心59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452家,覆盖率均达100%。已建成乡镇养老服务指导中心82家, 覆盖率达100%。
        服务供给持续优化。为全市1.8万名三类困难老年人每月提供价值600元的政府居家养老服务;给予县(市)城关镇以外地区70周岁以上的低保、建档立卡贫困老年人每月50元养老服务补贴;为全市3.65万名特困供养对象购买医疗护理保险;全市20.6万名80周岁以上老年人享受高龄津贴;全市4087名农村留守老年人全部建立信息台账。
       创新试点初见成效。创新推进全国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和全省智慧养老服务示范试点,截止目前,合肥市已有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示范企业6家、示范街道9个、合肥市入围第四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名单;入围国家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推广目录5个、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推广目录5个;省级智慧养老机构9家、省级智慧养老服务中心8家,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开发区内智慧养老服务科技企业集聚区。
 
创新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呈现共享式
       深入推进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以市委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1+8”系列文件为引领,积极探索“五社联动”治理模式,健全完善共建共享、充满活力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夯实城乡社区服务平台。在省会城市中率先出台城市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以及全国标准最高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配建标准,形成“双30”配建标准(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形成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片区党群服务站三级配置体系。连续两年实施村级社区服务中心(站)达标工程建设,建成138个标准化村级社区服务中心。
       完善基层治理组织保障。圆满完成全省首届村(社区)“两委”统一换届选举,基层队伍的组织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出台《合肥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等文件,创新建立“四级十二档”岗位等级序列,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体系。实现“一居多会”、“两长多员”自治组织队伍城市社区全覆盖,将治理触角向小区延伸拓展。
       创新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出台《合肥市智慧社区建设规划(2019-2021年)》,创新提出“11143”总体架构,实施合肥市智慧社区建设项目,建成1个社区融合平台、1套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智管社区、效能社区、宜居社区、平安社区”4类智慧社区应用,打造4个示范样板社区、4个试点小区和50个平安小区。
       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全市共登记社会组织5165个,其中社会团体2086个,社会服务机构3074个,基金会5个,全市注册登记社会组织万人拥有率达6.5个。持续推进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对评定为3A级以上社会组织,给予资金奖补并优先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深度打造“百强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水平。扎实开展社会服务平台认定,全市共建成1个呼叫中心,50个社会服务中心,351个社会服务站。
       积极发展慈善社工事业。五年来,持续加强对现有慈善组织的监管,规范慈善行为,持续开展“中华慈善日”、“中华慈善奖”评选等专题活动。全市持证社工人数为4578人,占全省持证社工的35%。共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1.2万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占总人口比例为1.46‰。我市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中注册志愿者人数超过130万,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比例达到16%。
 
部门联动,多方参与同建儿童保障体系
        突出抓好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成立由26家市直单位组成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关爱格局。
        孤儿保障标准动态调整。自2016年开始,建立了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经过调整,集中供养标准为由每人每月1000调整至1662元;散居标准由每人每月600元调整至1262元,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实现了全市统一,保障标准位居全省第一。2020年底,全市有1573人享受孤儿保障,发放资金1852.2446万元。
        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健全完善。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部门联动机制,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五年来,市财政投入1500万元,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留守儿童人数由2016年的21000人降至7531名,实现了辍学儿童100%复学、无户籍儿童入户率达100%的目标,儿童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家庭养育模式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合肥市儿童福利机构全面取消了家庭寄养工作,实现了孤弃儿童在机构内照料,以家庭式照料孤儿。目前,共有13对爱心夫妇与65名孤弃儿童组建成13个类家庭,2019年,一对类家庭爱心夫妇被评选为安徽好人。
 
规范管理,民政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
        着力提升社会事务服务水平,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
        民政工作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民政系统“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动民政业务“网上办”“掌上办”集成优化,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线上受理率达到100%。落实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会组织等民政“码上办”服务,推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深度融合。
        移风易俗持续推进。2013年起全面实施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惠民工程,共减免惠民殡葬资金2.3亿元,惠及24.5万户。大力推行绿色殡葬,成功举办20次骨灰江葬活动。十三五期间,全市在公墓内选择节地生态葬式安葬骨灰的达到了3.2万盒,农村乡镇公益性公墓建设实现全覆盖。将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纳入合肥市社会保障设施专项规划,市本级小蜀山公益性公墓列为政府公益性投资项目组织实施。2014年起,全省首家建立全市婚姻登记证书工本免费制度。全市共建成1家4A级、3家3A级婚姻登记机关。
        地名管理成效明显。圆满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共有17个千年古镇、8个千年古村落被认定为安徽省地名文化遗产。完成道路984条、水域8处、桥梁6座的命名、更名工作,命名了424个建筑物和居民住宅区名称,有序推进了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工作。
        疫情防控措施到位。疫情防控期间,合肥市民政系统制订出台了系列防控导则与实施细则,全市福利院、养老服务机构、殡葬单位、流浪乞讨救助等民政服务机构,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封闭式管理,暂停举办聚集性活动。第一时间组建合肥市援鄂养老服务队,实现了受援机构感染病例清零的目标,圆满完成民政部和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政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