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个人专栏 > 张骅 >

【合肥五年看点】数据赋能,合肥市高效政府从“指尖出发”

时间:2021-09-12 10:43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张晓梅 吴明 张骅
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高科技类用词,已成为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关注的话题。谁都不敢想像没有数据赋能的行业将会是个什么样。9月6日,在“合肥五年看点”媒体集中采访发布会上,合肥市数据资源局局长陈睿向记者们展现了一个从“指尖出发”,建设让人民满意服务型高效政府的生动画卷。
       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高科技类用词,已成为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关注的话题。谁都不敢想像没有数据赋能的行业将会是个什么样。9月6日,在“合肥五年看点”媒体集中采访发布会上,合肥市数据资源局局长陈睿向记者们展现了一个从“指尖出发”,建设让人民满意服务型高效政府的生动画卷。
 
数据赋能,打造服务型高效政府
       “在全省率先完成政务数据 100%、社会数据 60%的汇聚目标,数据规模突破 326亿条,整合开发了近2000个政务数据能力供全市共享使用,全省数据归集总量第一。” 陈睿说,通过“政务云+城市中台)”构建城市大脑数字底座,促进了部门间数据融合,推进了数据治理精细化、安全化,打造数字政府的统一支撑平台、数字社会的统一赋能平台,全面赋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高效政府。


       首先是筑云。统一搭建新一代政务云平台,构建起统一智慧应用集成支撑服务平台,实现云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发放,为政府提供了基础设施服务、支撑软件服务、信息安全服务、运行保障服务、配套制度标准设计服务等多样化的云服务。
       其次是聚数。建成统一的市级大数据平台,接入全市近200个业务系统、汇集数据10366类327亿条,电子证照273类3808万套,实现政务数据纵向全贯通、横向全覆盖;搭建全国第一个城市中台,形成由数据中台、智慧中台、业务中台、时空中台四位一体的“城市大脑”中枢架构,实现城市数据资源、数字技术、数字应用的统一标准管理和统筹规范应用,助力城市数据价值深度挖掘和数字服务质量高效提升,促进了业务部门服务应用相互衔接,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数字政府赋能同时,不断探索延伸赋能广度。
       再者是赋能。深度挖掘政务、民生、产业领域各类数据资源,将数据生产为一个个具有业务价值的数据 API 服务,赋能支撑各个政府部门。截至目前,大数据中心能力平台访问量达30910次;已生产上线近2000个信息能力,13个业务能力,10个技术能力,服务于31家市直、区县委办局及企事业单位的64个应用系统,覆盖不动产登记、住房保障审核、中小学报名、公证员办理、合肥通社会综合服务等349余个业务应用场景;共减少居民和企业2000万余次跑腿及材料提交,使业务办理更方便、快捷、高效。


 
数据跑路,“指尖服务”更有温度
       围绕“政府一个平台推服务、群众一个平台找政府”目标,致力打造“一源五端”,积极推广智慧办、免申办、就近办等服务方式,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实现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审批服务“易办”、“快办”,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陈睿重点介绍了,合肥市在这一方面所推行的“三个智能”应用。推行智能搜索,优化智慧能力,上线智能搜索、智能客服等功能,实现 “即问即知” 、“即搜即得”,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获得感和便捷度。
       推行智能申报,以“少填、少报、少跑和快办”为原则,加强政务数据资源互信互认互用,依托大数据中心完成211类个性化表单定制,自动带出电子材料或电子证照,推行实现“零填报、零上传”。
       推行智能办理,针对部分办件量大、流程简易的服务事项,通过数据碰撞验证,用经过严格论证的程序逻辑替代人工判断,进行智能审批。截至目前已完成职工家庭在本市无自有住房且租赁住房提取住房公积金、单位参保证明查询打印、新落户人才租房补贴续发承诺等24项“智慧办”服务落地。


 
       同时,简化服务流程和时限。按照“零原件、不见面”和“一次提交、一次办成”标准,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精简申报材料、降低办事成本,实现市县平均承诺时限压缩至1.7个工作日,比2019年压缩59.7%;平均申报材料压缩至1.7个,比2019年压缩58.8%,最大限度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
       在具体办理过程中,完善“六个办理”,让群众在办事时体验感更好。为此,合肥市开展“一窗办理”,组建无差别综合窗口,窗口数由49个压缩到18个;通过场景式梳理,开发智能收件模块,实现了综合窗口统一收件、后台限时办理、发件窗口统一出件,办理效能大幅提升。
       实施“一码办理”,将“安康码”引入大厅办事,实现与市级电子证照库关联,2752个事项办理业务时,实现“安康码”自动关联电子证照。完善“一图办理”,利用皖事通APP平台全面推进 “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先一公里”。推进“随时办理”,建设了15个“7×24”小时政务服务大厅,配置智能化服务设备,提供220项高频事项的申报、查询及办事结果打印等服务。
       拓展“多端办理”,围绕政府一个平台推服务、群众一个平台找政府目标,优化做实窗口端、“皖事通”APP端、电脑端、自助端、IPTV电视端的“一源五端”多渠道服务。探索“异地办理”,积极推进长三角“一网通办”,拓展与宁波等城市的服务事项自助办理、与长江经济带城市的“跨市通办”。


 
 
推进数字产业化,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合肥是全国第一个量化认定大数据企业,累计认定有效市级大数据企业741家。” 陈睿告诉记者,合肥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市级数字经济产业创新试验区建设,明确合肥高新、庐阳、蜀山、包河为试点区域,在数据要素流通、市场主体培育、应用场景创新、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先行先试。
       获批安徽合肥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连续三年被安徽省评为发展数字经济成效明显地区;2020年5月据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统计,合肥市位列《2019-2020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榜单全国第14位、省会城市第7位。



 
       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万家企业登云”数量突破1.1万家,345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累计建成117家智能工厂、1107个数字化车间,联合利华合肥工业园成为全球“灯塔工厂”,联宝电子、江淮汽车建成全国智能工厂典范,打造合力FICS平台、安泰股份慧核平台等一批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两化融合水平位列全国重点城市第15位。
       推进安徽合肥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引进京东云、唯品会、考拉海购等一流平台,教育云平台累计访问量达5800万人次,智慧课堂覆盖1900余个班级;获批全国人工智能养老试点城市,培育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示范企业3家。打造国家和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5家,高新区入选首批12个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长丰县合肥“智慧农业谷”、庐江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包河区大圩物联网小镇等一批数字农业试点示范成效明显。



 
       同时,通过发展数字产业化,打造数字经济“主引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育数字经济企业。持续加强政策扶持,科大讯飞成长为全球领先的智能语音企业,飞友科技成为全球领先的航空数据服务商,维天运通路歌物流平台集中全国超过80%的重卡,华米科技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全球第一,联宝科技成为全市首家千亿企业,晶合集成成长为中国大陆本土第四大晶圆代工企业,长鑫存储产品良率持续提升,蔚来汽车第10万台量产车下线。
       二是打造数字产业集群。打造以京东方为龙头的世界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实现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企业近300家,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人工智能产业跻身全国城市“八强”;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3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第一批战新产业集群。
       三是建设数字经济园区。加强数字经济特色园区建设,中国声谷营收突破千亿元,入园企业超千家,高新区中安创谷、庐阳区大数据产业园、瑶海区物联网科技园、蜀山区大数据小镇、包河区光谷金融港等数字经济特色园区初具规模。
       在谈到合肥市数据经济和数据赋能的下一步发展时,陈睿表示,合肥市数据资源局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以智慧服务为引领,强化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推动政务服务从“可办”向“好办”转变,持续助力优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