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矿业:和谐发展活教材--淮南矿业集团企业文化实录_看安徽
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淮南矿业:和谐发展活教材--淮南矿业集团企业文化实录

时间:2012-06-26 00:00来源: 作者:老网站

 

淮南矿业:和谐发展活教材

——淮南矿业集团企业文化实录

本报记者 吴明 张晓梅 张骅

 

淮南矿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源接受记者集体采访

现代化矿井顾桥矿

综合治理后的“泉大”资源枯竭矿区老龙眼生态区

 

淮南矿业集团(简称淮南矿业)虽然在全国煤炭行业规模上并不是第一方阵,但企业文化在行业内早已耳熟能详:瓦斯治理、生态保护、工农和谐、煤电一体化发展均走在全国前列,其“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职工”的企业宗旨,已深深地渗入到和谐发展的脉络中,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613日,淮南矿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源在接受中央驻皖及安徽省直媒体集体采访时说:“淮南矿业集团的企业文化是从实践中形成的,他的具体形式就是瓦斯、生态、工农关系,其核心就是和谐。”

治住瓦斯才有安全

煤矿发展最大的威胁来自安全,安全是煤矿最大的政治,是职工的最大福利。而瓦斯是淮南矿业安全的最大敌人,在这方面淮南矿业有着血的教训。因此,瓦斯综合治理就成了淮南矿业安全文化的重要部分。

淮南煤矿历史上是瓦斯事故重灾区。被炸怕也被炸醒了的淮南矿业集团率先提出“瓦斯事故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瓦斯超限就是事故”等理念,以此引领技术、管理创新。大力实施“可保尽保、应抽尽抽”的瓦斯治本战略,落实“高投入、高素质、强技术、严管理、重利用”的瓦斯综合治理措施,瓦斯治住了,安全与生产的矛盾得到有效的统一,解除了束缚生产力的镣铐,煤矿产能得到充分的释放。2011年年产煤炭6751万吨,百万吨死亡率0.1,比2001年前平均4.01下降40倍。在此过程中,淮南煤矿瓦斯安全文化从孕育走向成熟。

依托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淮南矿业已在全国建立了13个对外服务项目部,开展瓦斯治理综合服务,晋、陕、黑龙江实现了全覆盖。2011年技术服务产值达到7600万元,预计今年有望达到1亿元。

在与瓦斯的斗争中,淮南矿业不仅掌握了治理瓦斯的核心技术,而且形成了以治理瓦斯为核心内容的安全文化。这一文化不仅成为国内同行业典范,而且也成为我国能源外交的一张名片,目前,淮南矿业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后与日本、澳大利亚等能源研究机构开展多项技术合作。按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源的话说,淮南矿业正在致力打造类似杜邦一样的安全文化品牌,为世界煤矿服务。

安全有了保证,职工们对下井就不担心了,但矿工们的安全之弦从没有松懈。淮南矿业集团谢一矿团委副书记李玉生说,为了将安全意识深入到矿井每个人心里,职工们将平时安全上应注意的事项和操作规程,编成快板、小品等文艺作品,让每个职工都熟烂于心。他们深知,煤矿安全了就能安心工作,就能有好的收入,过上美好的生活。

建现代化煤矿企业

淮南矿业集团顾桥矿是国家标志性矿井,全国循环经济示范矿井,国家高瓦斯、高地温、高地压综合治理示范矿井,国家特级安全高效矿井,中华环境友好煤炭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被业界誉为“代表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方向”。在这样的一个矿井采访,记者好像步入花园之中,如果没有看到黑色的煤炭从井口不断输出,还真不知道这是一个煤矿呢。

煤矿企业发展什么,怎么发展?淮南矿业集团确实思谋了一番。2002年,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淮南矿业提出了“一先进三保护”(发展先进生产力,保护生命,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方式,确立并推进“建大矿、办大电、做资本”的发展战略,实施煤电一体化体制创新,在淮南本土建设现代化的煤矿群、电站群,建成了国家亿吨级煤电基地。

2011年淮南矿业煤炭产量6751万吨,占安徽省煤炭产量的52%,供应省内电煤占本省四大煤企供应量的67%;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已在鄂尔多斯控制开发资源25亿吨,开工建设3对千万吨级矿井。规划至“十二五”末,淮南本土连同西部资源,企业年产煤炭规模可达1.2亿吨;2011年淮南矿业电力权益规模1228万千瓦,成为安徽省最大的电力企业。预计“十二五”末,可达1500万千瓦。淮南矿业已并长期成为保障安徽省煤电能源安全的主力军。今年1-5月份,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原煤产量完成2937万吨,同比增加7.82%;发电量完成82亿度,同比增加18.84%;营业收入295亿元,同比增加11.32%

顾桥矿一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顾桥矿是一个年产千万吨的矿井,整个矿区就是一个循环经济工业园,从选煤厂、矸石发电厂、低浓瓦斯发电站、矿井水资源利用处理站、热电冷联供地面集中制冷站到配套绿化吸声降噪工程,处处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是一个与人和环境和谐的现代化矿井。

淮南矿业煤电一体化是煤矿企业发展的又一大创新发展亮点。以资源换资本、技术、市场,率先在国内打破煤电分割,实施煤电一体化体制创新,先后与上海电力、浙江能源均股合作办电。至今,田集电厂、凤台电厂一期已经全部建成,所发电量全部送往上海、浙江。自2008年起,淮南矿业深化煤电一体化战略内涵,抓住低成本扩张的机遇,实施参股电厂战略,变买卖关系为股权关系,参股电厂合作方涉及国电、中电投等央企,范围已延伸至湖北、江西等省份。企业按照自己生产的煤炭规模,量入为出地发展电力,有多少煤,办多少电,先坑口、再省内,兼顾华东,采用独资、均股、参股三种方式,探索煤电一体化,推动“皖电东送”战略的形成。2011年淮南矿业的电力股权规模1228万千瓦,成为安徽省最大的电力企业。预计“十二五”末达到1500万千瓦以上。2011年底,淮南矿区已经形成坑口电站群共9个电厂,装机规模1062万千瓦,淮南矿业的权益规模591万千瓦,超过一半。“十二五”末,淮南坑口装机规模将达到1858万千瓦,淮南矿业的权益规模1089万千瓦,占59%

发展让职工获得最大幸福

长期以来,收入低,社会地位不高是煤矿职工的一大特色。自2002年以来10年中,前5年,淮南矿业集团大幅度补偿性增加职工收入,后5年建立了收入正常增长机制,做到企业的销售收入、上交利税与职工收入增长三对称。2011年企业在册在岗职工当年可支配收入人均8.12万元,加上住房公积金和企业年金共10万元,比2001年增长了10倍。这是“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职工”企业宗旨的体现,也是淮南矿业企业文化的亮点之一。

职工收入提高了,大量的人才竞相汇集到淮南,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社会美誉度和发展后劲。10年来,淮南矿业集团先后引进大学毕业生4000多人,订单式培养高职生12000人。职工过上了体面生活,以在淮南煤矿工作为荣。职工工资的提高还直接带动了所在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多年来淮南城镇居民收入居全省第一。

淮南矿业集团牢记党的群众观念,真心实意帮扶困难群体,把困难职工当亲人,不遗余力解难题。10年来,淮南矿业集团主动上调待岗、内退、伤病等不在岗人员生活费标准,年均增幅22.3%。发放日常救济资金1.15亿元。对特困群体每月定期救助共1920万元。大病救助2683万元。资助贫困生1795万元。全面实施疗休养和健康体检工作。提高职工收入,实实在在密切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联系,企业和职工的关系。

安居才能乐业。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淮南矿业集团不刻意追求行业的位次,把职工的居住条件位于行业前列看得很重,把改革和稳定的矛盾统一于职工利益得到保证。利益和谐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没有利益和谐,就没有矿区的和谐。

2003年开始,淮南矿业高标准规划建设棚户区900万平方米、2500栋楼,相当于50万人口中等城市的住宅总量。现已累计投入82亿元,开工761万平方米,竣工550万平方米,建成43个小区、1612栋楼,回迁安置5.4万户。剩余工程明年全部完工,让职工彻底告别几代人无房住、住房差的历史。与此同时,淮南矿业正在筹划把高标准建成的小区高质量管好,建设具有淮南煤矿特色的社区文化。

淮南矿业集团已退休多年的原党委书记吴增培,虽然已是81岁高龄,但红光满面,谈起淮南矿业的发展显得异常激动,他说,淮南矿业集团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感受最深的是职工生活的变化,不仅收入增加了,而且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矿工已与市民一样过上了社区生活,退休工人还在精神上享受到了企业的关怀,这是职工们的最大幸福。

 

生态矿区写就和谐活教材

    瓦斯治理、生态保护、工农和谐这三大煤矿开采世界性难题都与和谐紧密相连。其中,生态保护、工农和谐是考验煤矿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淮南矿业集团遵循煤炭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律,借鉴欧洲先进的经验,坚持规划优先,2005年在全国煤炭行业首家设立资源环境部,作为机关职能部门,统筹规划矿区的生态保护,在不压煤的地段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和交通格局,告别过去煤矿建到哪城市建到哪、矿兴城兴、矿衰城衰的模式。20109月,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淮南矿业,这是目前我国唯一的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20125月,全国煤炭工业和谐矿区现场会在淮南召开,推广淮南的做法,生态文化已成为淮南矿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泉大”资源枯竭矿区的治理与修复项目,面积 22平方公里,报废达30年的老矿区,是名副其实的城市荒地。2003年以来淮南矿业主动进行生态修复和开发,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林则林。规划投入100亿元。目前,已完成10.4平方公里,使“城市荒地”变成以“山、水、林、居”为特征的最佳宜居环境,成为城市的“绿肺”,为煤矿城市转型探索了新路。

采煤塌陷搬迁,是矿区工农和谐不可回避的问题。从2003年起,淮南矿业集团创造性提出并实施市矿统筹战略,坚持政府主导、地企统筹、规划优先,将采煤塌陷搬迁与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三合为一”整体推进,做到了先搬后采,农民得实惠,地方得发展,企业能采煤,企业、政府、农民三方都有利。淮南矿业与地方政府联手创造的“迪沟模式”, 迪沟镇被评为全国煤矿塌陷安置建设示范点,是全国实施地企统筹、治理采煤沉陷的典范,并在安徽省推广。2007年,国家发改委在淮南召开和谐矿区座谈会。时任国家发改委常务副主任的陈德铭指出:迪沟镇是中国地企统筹发展的缩影。

淮南矿业集团党委宣传部长韩家章告诉记者,一个企业只有与职工、自然和社会得到和谐相处,这样的企业才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才是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