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营孜矿核心技术团队不断打破技术壁垒_看安徽
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钱营孜矿核心技术团队不断打破技术壁垒

时间:2017-07-20 00:00来源: 作者:老网站
“功夫小子”闯关记
作者:吴琼
 
    钱营孜矿作为皖北煤电集团公司主力矿井之一,充分发挥人才、创新优势,在“提升境界、创新领跑”中担当作为,凭借技术积淀和“超越竞创”精神,不断打破技术壁垒。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工匠”核心技术团队,由薛大伟等多名“功夫小子”领军,在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矿井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创新课题上勇于创关,在各个岗位绽放技术之光。
 
持续改进点燃青春梦想
    钱营孜矿技术科设有技术组、测量组、投产验收办3个专业,共有 18名员工,清一色男性,平均年龄 32岁,最大的今年43岁,最小的仅25岁。这个班组的带头人薛大伟,年仅30岁。他们承担钱营孜矿采煤、掘进、机电、设计、矿压监测、测量等方面的工作。
    1974年出生的的韩飞是技术组这群“功夫小子”中年龄最长的,是采煤综机组的技术主管。他原是刘桥一矿机电科技术员,2009年9月份来到钱营孜矿,负责全矿的综机、采煤工作。最初技术组年轻人不太适应煤矿环境,他主动找他们谈心,用自己刚参加工作的亲身经历来引导,给他们讲钱营孜矿的建矿历史、技术革新成就,引导他们扎根矿山,成就事业。建矿以来,技术科除了有两名员工考取研究生深造外,其余的均留在矿山。
    他陆续与几个年轻人结了师徒对子,专心传授技术工作经验。从2009年到现在8年的时间,韩飞参与和独立进行的科技创新成果有70多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CIA持续改进”、“五小科技”等技术项目屡获嘉奖,技术组共同开发的“井下水刀切割锚杆技术”一项技术革新取得国家发明专利;“煤矿机电设备TPM管理方法研究及应用”获得省级三等奖,国内煤矿最早推广“齿轨卡轨车研究及应用”,解决了大倾角长距离辅助运输难题,坚持不懈的技术创新让技术科员工很快成为一名名“创客”,点燃了青春的梦想。
 
这个集体团结、温暖有活力
    “虽然加入这个集体仅仅一个月,但我已经感觉到这个集体的团结、温暖和活力,我们相处得很融洽。我们的班长薛大伟很认真,尊重每一个成员,身为技术组的成员我感到无比自豪。”王德帝说。
    王德帝1984年出生,2007年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他今年5月跟随皖北煤电集团刘桥一矿的132名员工转岗分流到钱营孜矿,刘一矿今年8月就要关井闭坑。王德帝非常珍惜新的工作机会,因为他的爱人和小孩均不在宿州,周末才回家。所以他的空闲时间就是与图纸为伴,对设计方案追求精益求精。
    王德帝告诉笔者,技术组最大的特点就是分工精细,每个月制定一张表,分工具体分为日常管理、现场管理、支护品管理、设计、生产规划、文件学习、档案整理等,并建立了走动式管理牌板。结合矿井发展中存在问题,积极探索,抓住采掘接替、技术管理和资料归档等重点环节,形成以“接替预警管理”、“技术闭合管理”、“资料系统管理”为特色的矿井技术管理体系,“掘、安、采、拆”一体化设计、施工与验收。
 
技术活不能有丝毫马虎
    “咱们干的是技术活,一个小失误,就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数百万的经济损失。所以不能有丝毫马虎。在日常技术保障中,我们严把施工技术方案设计、规程措施编制审批等关口,动态掌握采掘工程进度,分析影响安全因素,现场跟班做好技术服务、监督工作,确保采掘工作面过断层、开石门和炮眼布置等关键环节的安全生产。”测量主管张伟说。
    测量主管张伟1987年出生,虽然仅仅30岁,但已经是3个孩子的父亲,因为他的第二胎是双胞胎。因为养育3个孩子,他的爱人辞去了工作,责任和压力让他更加努力,他为人谦虚真诚,工作作风干练,责任不推诿,遇难不回避,身先士卒,为人表率。他思维开阔,通过计算机VB、C++语言开发了<测量点位查询系统>软件,提高了煤矿测量工作效率。在工作之余他积极参与专业各类技术攻关及应用项目10余个,其中,“超长工作面误差校正方法的研究”课题,不仅减少了费用更为工作面回采赢得了时间。针对大型贯通,张伟和他的团队,超前谋划,精细贯通设计,认真组织施测复测,三年来,先后有14次贯通,次次实现“零误差”。他还积极参与矿、集团公司各类活动比赛,2012年-2014年连续两届获集团公司青工技术比武第一名,2012-2015年连续三届获矿青工技术比武第一名,并多次荣获矿“优秀青安岗员”“明星党员”“四优共产党员”等称号。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团队测量专业的整体安全技术素质迅速提高,均已成为技术娴熟的操作能手,连续三届在集团公司测量大比武中包揽前三名,创下了比武“传奇”。最可贵的是,2016年初在面对煤炭市场和企业经济情况低迷的严峻形势下,张伟没有选择逃避,更没有选择跳槽,而是主动为企业承担员工转岗分流的责任,并作为皖北煤电集团第一个转岗分流协调负责人远赴合肥,为转岗分流人员在合肥美的、格力等企业务工期间的稳定工作做出了贡献。
 
创新产生集聚效应
    “我从掘进区到技术科才短短6个月,他们都比我有经验,我虚心向他们请教,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多方面关心他们,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个组员的积极性,集思广益,为技术创新尽心尽力。”技术科科长薛大伟说。
    技术科科长薛大伟虽然不到30岁,但他是这个团队的头儿。中午在矿员工餐厅,总会看到薛大伟在餐厅窗口转悠,他又在给组员们加餐呢。牛蹄筋、猪耳朵、鸭翅膀、清蒸鱼等菜品陆续上了技术组的餐桌。有了这么贴心的关怀,大伙干活能没激情吗?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没有创新企业就要落伍。”这是技术科员工达成的共识。就如何提高技术人员参与创新的积极性,薛大伟说,技术科每天上午11:00集中学习45分钟,其它时间自学,主要学习业务技术知识,一月一考试,成绩与绩效考核工资挂钩。另外,我们每月召开一次技术研讨会,针对当前安全生产工作中急需改进的技术难题展开讨论,确立研究课题,集中开展技术攻关。浓厚的学习氛围调动了技术工作室人员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在技术科成员之间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一大批创新成果应运而生。按照“集约生产、经济开采”的总体思路,技术科将井下原有的1综1准7掘(4综掘3炮掘)1修的生产格局缩编合并为“1采1准5掘1钻机队”,减少开拓进尺,每年为矿井节省投资3400万;优化采场布局,仅综采设备租赁费年减少3000万元。根据矿井生产实际,对W3211工作面与W3225工作面接替顺序实行调整,优化后减少岩巷工程量800米,暂缓投入搬迁费用3000多万元。粗略一算,为矿节约一个多亿呢。
    优质的种子、肥沃的土壤,加上适宜的气候,才能让创新种子最终长成大树。
    面对大力压缩非生产性经营支出的严峻形势,钱营孜矿始终坚持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决心不改、投入不降、力度不减,做到人员到位、资金到位、政策到位,每季度定期举行一次全矿性的“优秀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评选活动。
为使技术创新工作能够规范化常态化运行,除成立了以矿党政领导为组长的职工创新领导机构,各单位也分别成立了技术创新工作室外,技术科依据创新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修订完善创新工作实施管理办法,不断强化对群众性技术创新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仅通过优化锚杆间排距、锚杆长度、锚索间排距,废旧材料复用,推广使用自制加工皮带梁、钢筋梯子梁、铁轨枕,推广使用高强塑料网代替金属菱形网等一系列列措施,大大降低了矿井的支护成本,年复用产值预计 1500万元。
    针对普通职工因受掌握的资源及可借用的外力较少等客观因素影响,技术创新项目相对较少的实际情况,薛大伟向领导建议通过特意增设“技术创新”先进集体荣誉,使技术创新工作突破了“单兵作战”局限,团队优势互补、各显其能的协作互助功能得以有效发挥,全面提升了整体创新工作绩效。钱营孜矿机电科邵明建劳模创新工作室研发的多功能矿用材料运输专用车、道口自动报警系统和矿车定位跟综系统等多项技术被推广应用,创造效益300余万元,先后有57人被评为“关键岗位拔尖人才”、“首席技师”、“弱电大师”等。去年以来,该工作室共接待了来自安徽、河南、山西和黑龙江等地的660多人次的观摩学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