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四局员工论坛】浅谈《围魏救赵》_看安徽
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中铁四局员工论坛】浅谈《围魏救赵》

时间:2017-09-14 00:00来源: 作者:老网站
【中铁四局员工论坛】浅谈《围魏救赵》
作者:史建超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围魏救赵”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原典为“共敌不如分敌  敌阳不如敌阴”。本人认为即锐者避其锋,弱者塞其虚,此计来源于战国时期齐魏两国间发生的桂陵之战中孙膑救赵的故事,这一计意思是:攻打正面的强大之敌,不如迂回到敌人虚弱的后方,迫使敌人退兵或分兵,然后寻找机会,消灭敌人,孙膑运用此计既救了赵国之围又重创了庞涓。
    围魏救赵计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打赵国的部队而使得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进攻方撤兵的战术。此计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避开对手的长处,而攻击对方弱点的计策更是屡见不鲜。  
    笔者是自甲午年冬休前在新疆哈密地区戈壁上开始接触国学文化经典《三十六计》的。作为初学者的我浅薄认为该计谋有着很多的变通方式,而万变不离其宗,古人云:“治兵如治水”,而对来势凶猛的强敌,如果一味硬碰,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应当避其锋芒,采用分导引流的办法,牵制对方的薄弱之处,或者袭击敌人的要害部位来威胁敌人,或者绕道敌人背后实施打击,如此一来,敌人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目标,此计正是一种转化敌我双方的迂回策略。
    围魏救赵计原文为共敌不如分敌  敌阳不如敌阴。锐者避其锋,弱者塞其虚,对待敌人应避实击弱,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我方的围困可自行化解,此计奥妙所在就是不能就事论事,头痛医头  脚痛医叫脚,而是要避开对手的锋芒,致力于抓住对方的要害和薄弱环节,最终使对手自顾不暇、忙于自保,而放弃与我方争夺的目标,而把强敌分散调动开,再一一击破也是这个道理,固此计就是避高就下、避实击虚、避锐击衰的战术。
    牵制对方的薄弱之处绕到背后实施打击,迂回转化双方地位,在运用该计谋的过程中无论是真围还是假围,在此计中围魏是救赵的前提条件,无论是真围还是假围,也无论是明围还是暗围,围魏必能够引出救赵这个结果,也就是说围魏救赵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否则不能成功。此计大概有四种变通方向:以迂为直,就是看似迂远曲折的途径来达到迎直的目的,有些事情直接去解决,会遇到很多困难,若绕绕弯或增加一些中间环节,就可以把困难避开或把困难化解掉;‚避实击虚,主动避开敌人的实处,攻击其虚处,像跑庖丁解牛一般,要避开锋芒攻击弱处;从易者始,从相对容易的地方做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抢在对方之前首先取得胜利,从易者始也可创造一种被打之势,使原来的难者也逐渐转化为易者,若难易程度差不多时,应选择从全局影响较大的地方入手;④攻其必救,围魏突破口的选择是很关键的,它至少要有两个条件:1、它是比“赵国”容易进攻,否则就没有“围魏”的必要了。2、“魏”一定是敌人的要害,一定是敌人非常在意的,对敌人来讲是极度重要的地方。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是一个低成本、小代价、高收益和高回报的经典策略。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作者单位:中铁四局七分公司红淖三铁路项目经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