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通报2017年度推进制造强省建设考核结果_看安徽
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安徽省通报2017年度推进制造强省建设考核结果

时间:2018-06-06 00:00来源: 作者:老网站
安徽省通报2017年度推进制造强省建设考核结果
作者:张晓梅 张骅
新闻发布会现场
 
    日前,省政府正式印发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2017年度推进制造强省建设考核评价结果的通报》(皖政秘〔2018〕83号),通报表彰了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市、区)、制造业发展增速10快县(市、区)、制造业综合实力50强企业、制造业50名优秀企业家。这些县(市、区)、企业和企业家,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都为安徽制造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6月5日,安徽省经信委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徐文章在新闻发布会上,就制造强省建设考核评价的背景、过程及有关情况进行了通报。
 
一、考核评价背景
    为进一步激发各地、企业和企业家在制造强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推动我省制造业做强做优做大,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制造强省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皖政〔2017〕53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制造强省建设考核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皖政办秘〔2018〕2号,以下简称《办法》),决定自2017年度起,开展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市、区)、制造业发展增速10快县(市、区)、制造业综合实力50强企业、制造业50名优秀企业家等四大类6项考核评价工作。
    遵循制造强省建设政策精神和正向的激励导向,安徽省推进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严格按照《办法》制定的规则和程序,组织开展了考评工作。
 
二、考核评价过程
    2月上旬,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函至安徽省统计局、省科技厅、省地税局、省国税局等部门,要求根据《办法》要求直接提供各县区相关考核指标,各地不再单独进行申报。同时,安徽省经信委向各市下发了《关于开展2017年度全省制造业综合实力50强企业、制造业50名优秀企业家申报工作的通知》。
    (一)10强县(市、区)、10快县(市、区)考核
    2月底,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安徽省统计局、省科技厅、省地税局、省国税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等部门报送的全省106个县(市、区)考核指标的年度快报统计数据,按照“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市、区)考核指标体系”、“制造业发展增速10快县(市、区)考核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直接计算得分,按得分顺序,遴选出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市)、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区、制造业发展增速10快县(市)、制造业发展增速10快区名单。
    (二)50强企业、50名优秀企业家考评
    经企业自荐、各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会同当地统计、国税、地税、科技等部门进行资格核查和数据审核,择优推荐,报当地市政府同意后报送。2月底前,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共收到50强企业申报材料118家,50名优秀企业家申报材料166家。省领导小组办公室随后开展了申报材料审查、数据比对、要求企业补充资料等工作。在此基础上,3月底,按照“制造业综合实力50强企业考核指标体系”、“制造业50名优秀企业家考核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计算申报人的考核得分,得出制造业综合实力50强企业、制造业50名优秀企业家考核得分表。
    按照《办法》规定的程序,制造业50名优秀企业家评选,设置专家评审环节。采取指标考核、专家评审“双百分”考核方法,计算总得分。按总得分顺序,得出制造业50名优秀企业家考评得分表。
 
三、考核评价结果
    4月上旬,经安徽省经信委主任办公会审议、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初步确定候选名单。4月11日,“制造业综合实力50强企业候选名单”、“制造业50名优秀企业家候选名单”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门户网站进行公示。同时,就环保、安全、质量等问题,分别征求了安徽省环保厅、安监局、质监局等单位意见。根据公示和征求意见情况,对一名“50优”候选人作了替补调整(补充公示、确认)。4月24日,安徽省经信委正式行文上报省政府。5月11日,省政府正式印发考核结果通报。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此次考评结果的相关情况:
    (一)10强县(市)考核结果分析
    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市)依次为肥西县、天长市、宁国市、长丰县、界首市、无为县、芜湖县、当涂县、肥东县和桐城市。主要有以下特点:
    1. 制造业增加值平均189亿元。10强县(市)制造业增加值均值为189亿元,其中肥西县突破了300亿元,高达361.03亿元,天长市和肥东县超200亿元县(市)。
    2. 总量指标占比高。10强县(市)对县域经济贡献大,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利润总额、税收收入分别占全省61个县(市)的42.09%、45.33%、40.37%。10强县(市)占全省制造业比重高,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利润总额、税收收入分别占全省18.61%、22.2%和10.27%。
    3. 区域集中于皖江城市带。10强县合肥市占3席,芜湖市占2席,皖江城市带占据9席。
    (二)10强区考核结果分析
    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区依次为合肥市蜀山区、芜湖市弋江区、芜湖市鸠江区、合肥市瑶海区、蚌埠市淮上区、亳州市谯城区、芜湖市三山区、合肥市包河区、蚌埠市禹会区和宿州市埇桥区。主要有以下特点:
    1. 蜀山区占据绝对优势。坐拥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蜀山区制造业规上增加值高达885.63亿元,占全部10强区总量的42.38%。
    2. 总量指标占比高。10强区制造业累计增加值、利润总额、税收收入分别占全省45个区(含毛集实验区)的65.23%、65.05%、42.14%。10强区制造业增加值、利润总额、税收收入分别占全省的20.53%、19.49%和14.56%。
    3. 合芜蚌优势突出。10强区中,合肥市和芜湖市各占3席,蚌埠占2席,宿州市和亳州市各占1席。
    (三)10快县(市)考核结果分析
    制造业发展综合10快县(市)依次为肥西县、界首市、太和县、长丰县、蒙城县、广德县、萧县、来安县、巢湖市和枞阳县。主要有以下特点:
    1. 主要指标增速较高。10快县(市)中,肥西县、界首市、太和县、枞阳县四县(市)的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超13%;蒙城县、广德县、来安县、巢湖市四县(市)利润增速超30%;界首市、太和县、萧县、三县(市)税收增速超50%;界首市、长丰县、蒙城县、巢湖市四县(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20%;肥西县、界首市、太和县、长丰县四县(市)增加值增量(不变价)均超过15亿元。
    2. 皖北发展速度加快。近年来,皖北地区制造业发展增速较快,占据四席。其中,界首市、太和县和蒙城县位列前5,萧县位列第7位。
    (四)10快区考评结果分析
    制造业发展综合10快区依次为马鞍山市花山区、合肥市瑶海区、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合肥市蜀山区、芜湖市鸠江区、铜陵市义安区、六安市裕安区、芜湖市弋江区、宿州市埇桥区和阜阳市颍泉区。主要有以下特点:
    1. 部分指标呈现爆发式增长。增加值增速方面,花山区、毛集实验区、瑶海区位列前三甲,分别达29.0%、22.23%和15.3%;利润增速方面,义安区、花山区以566%和209.9%的爆发式增长脱颖而出;税收增速方面,花山区和埇桥区超50%,超30%的有6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方面,裕安区、花山区、颍泉区和鸠江区均超40%;增加值增量方面,蜀山区一枝独秀,高达75.36亿元,比第二名高近50亿元。
    2. 合芜马占据半壁江山。10快区中,合肥、芜湖各占2席,马鞍山、淮南、铜陵、六安、宿州、阜阳各占1席。
    在以上结果中,制造业发展“又好又快”的县(市)有3个,分别是:肥西县、长丰县和界首市。制造业发展“又好又快”的区有5个,分别是:蜀山区、弋江区、鸠江区、瑶海区和埇桥区,其中10强区前4名同时位列10快区前8,后续发展潜力较大。
    (五)50强企业考评结果分析
    制造业综合50强企业中,海螺集团、马钢(集团)、铜陵有色、江淮汽车、奇瑞控股等公司都名列榜单前列。
    1. 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1/4。50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合计为9077.52亿元,占全省比重约为25.28%。
    2. 省会合肥入围企业数占据1/3。50强上榜企业中,合肥市16家,芜湖市和滁州市均为6家,安庆市、蚌埠市、马鞍山市和铜陵市四市均为3家,六安市、宣城市、淮北市均有2家上榜,阜阳市、黄山市、亳州市、宿州市仅为1家,淮南市和池州市未能有企业上榜(见附表1)。
    3. 优势行业仍占据主导地位。50强上榜企业中,装备制造行业18家,消费品行业15家,原材料行业13家,电子信息行业4家。细分领域中,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占7个,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占6个,专用设备制造、建材和化工行业均占5个。
    4. 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民营企业占比达40%。这次入选的50强企业中,国有企业20户、外资或港澳台资企业9户,民营企业21户。民营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自我积累,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我省制造业发展的生力军。
    (六)50名优秀企业家考评结果分析
    制造业50名优秀企业家中,国有企业有14位入选,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院长彭寿、安徽叉车集团公司总经理杨安国、马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丁毅、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安进、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杨军均在列。
    1. 合肥芜湖滁州占1/2。50名优秀企业家中,合肥13家、芜湖和滁州均为6家,安庆4家,蚌埠、马鞍山、淮北均为3家,铜陵、六安、宣城、黄山均为2家,阜阳、亳州、淮南、池州各1家,仅宿州市未能有企业家上榜(见附表2)。
    2. 装备制造业入选最多。50名优秀企业家中,装备制造行业24家,消费品行业18家,原材料行业6家,电子信息行业2家。细分领域中,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占11家,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占7家,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以及家电行业均占6家。
    3. 本科学历以上占九成。拥有教授、博士、硕士、本科、大专、中专人数分别为1、7、24、12、5、1,其中本科学历以上占比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