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7年合肥工业20项工作亮点_看安徽
当前位置:主页 > 本网聚焦 >

盘点2017年合肥工业20项工作亮点

时间:2018-03-30 16:06来源: 作者:看安徽
——合肥市经信委重点工作回顾
作者:郝玲张骅
  3月29日,从合肥市经信获悉,2017年,在合肥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合肥市经信委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强化担当、奋发作为、突出重点,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地、推动工业经济平稳增长、促进重点产业做大做强、倡导全社会节能、加大中小微企业支持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圆满完成省、市政府下达的各项指标和工作任务,省经信委专门向市政府发来感谢信。累计获市级以上荣誉20项,其中省级以上荣誉13项,创历史最好水平。

1、跻身制造业“国家队”,为合肥“打CALL”
  4月17日,合肥成功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正式成为制造业“国家队”成员。合肥的入选实现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实现自身发展的统一。作为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获批意义重大,对企业更是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政策“利好”。
  国家工信部明确,现有工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智能制造、“两化”融合、化解产能过剩等政策和专项资金都将优先支持试点示范城市。这既是国家和省赋予合肥探索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迈向中高端的重大使命,也是合肥借势推进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为抓实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合肥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领导小组,联合印发了《合肥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2017-2019年)》。

2、工业经济稳中向好,获全省系统考核“一等奖第一名”
  2017年,全市256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9.4%,工业总量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9。
  全部工业对GDP贡献达46.3%,同比提升3.8个百分点,工业主动力作用进一步凸显。2018年2月7日公布的2017年度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综合评价情况通报中,合肥市经信委获评一等奖第一名。综合评价内容包括经济运行、民营经济、两化融合、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工作评价等六大类15项指标,体现了我市经信系统的全面工作能力和水平。

3、首现500亿“能级”企业,中坚力量撑起合肥工业新高度
  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明显。2017年,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1137户,同比增加40户,亿元企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2%,对工业增长贡献达到116.1%。
  联宝电子、京东方、合力、阳光电源等企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31.4%、32.8%、39%、36.1%。联宝电子成为合肥首家规模超500亿元的单体企业,连续三年蝉联安徽第一大进出口企业;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京东方10.5代线投产,引领全球电视面板业快速进入8K时代,让中国成为显示产业全球领跑者,合肥也逐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晶圆集成项目成功量产,打破国产面板芯片几乎全靠进口的局面,实现了“中国芯”合肥造;华米科技在2017年成为全球出货量第一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厂商。

4、工业投资持续发力,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贡献近“九成”
  全年完成工业投资2356.5亿元,同比增长12.6%,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贡献率达87.8%,增幅高于全社会固投7.6个百分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投资超全市工业投资的50%,技改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近六成。
  京东方10.5代线、康宁液晶玻璃基板、晶合12吋晶圆等项目已部分竣工投产;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长鑫12吋存储晶圆等项目快速推进;大陆马牌轮胎四期、长安汽车二期、通威年产2.3GW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等项目正全力落实开工前期工作。一批重大项目的落地建设,为合肥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增添了新动能。

5、入选“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工业品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2017年12月15日,工信部公布了“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名单”,合肥市再次荣膺“国家级”。作为主要指标占全市半壁江山的消费品工业,合肥在食品、轻工、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消费电子等产业,培育了恰恰、丰乐、惠而浦、美菱、联合利华、安利股份、美亚光电、同路生物、联宝电子、华米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现已拥有超千户规上消费品工业企业。
  跻身国家示范,让合肥的消费品工业走进全国视野。合肥正在以“增品种”满足多样化消费新需求,以“提品质”促进有效供给能力提升,以“创品牌”树立合肥制造良好形象,成为全国重要的消费品工业集聚地。

6、新型制造快速壮大,为产业转型再“赋能”
  2017年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持续加快,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64%,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增加值增长11.6%,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为78.1%。
  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分别达56.1%和32.8%,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6.4%。以高端、智能、绿色、精品、服务型制造为重点的“五大制造”蓬勃发展,共有12类90个企业(项目、产品),入选国家各类先进制造试点示范等。家电“四大件”产量突破7000万台(套)。
  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高端工业品均保持30%以上增长,液晶显示屏、笔记本电脑、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分别占全国行业总产量的8.5%、5.2%、8%。

7、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成为“合肥制造”新名片
  涌现出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以及长期专注行业细分市场的“单项冠军”、“隐形冠军”,让“合肥制造”在“中国制造”舞台上崭露头角。
  2017年,全市共有两批次5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占全省入选总数的56%。其中中建材(合肥)粉体科技、安利股份入选示范企业;长源液压、阳光电源、安徽合力入选培育企业,进一步提升了“合肥制造”影响力和美誉度。
  更多中小制造业企业专注于细分产品领域精耕细作,万朗磁塑、安信通用阀片、巨一自动化、博一流体等一批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已经或正在成为行业“隐形冠军”,带领“合肥制造”走向世界。

8、去“衙门作风”去“官腔”,服务企业不要“仪式感”要“获得感”
  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要求机关干部不在办公室等问题送上门,主动去企业发现问题,把去“衙门作风”、去“官腔”作为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关键,把经信委服务企业的金字招牌“擦亮”。
  在全市率先开展“接地气、驻企业、赴一线”活动,为践行“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积累了一线工作经验。全面落实“四送一服”双千工程、“送政策进企进园”、“制造强省建设系列政策进万企”等专项活动部署,累计走访企业2182户(次),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超200项,涵盖项目申报、产销衔接、政策兑现、用工融资、证件办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在工业企业中反响强烈。

9、政策服务全覆盖,工业企业共享13亿“红包”
  为我市476个企业(项目)争取到3.94亿元年度“制造强省”建设资金,项目数和奖补资金占全省的18.4%和19.1%,较2016年分别提升4个和6.8个百分点。
  积极对接中央、省政策热点及省政府制造强省等“4个10条”,按照错位扶持、协同发力、共同支持的政策思路,突出我市重点工作,坚持向智能化改造、绿色发展、企业技术创新、小微企业融资等方面持续发力。
  年内先后组织5批次市级工业政策资金申报工作,兑现资金8.78亿元,受惠企业853户(次)。集中开展系列政策宣贯活动,覆盖全部规上工业企业,其中政策解读专场30多场,编制印发《2017年新型工业化政策汇编》4000余本。

10、减费降税,涉企收费“瘦身”90亿
  围绕增效益、降成本这条主线,抓好省市降成本20条、10条等政策落地,全年共减轻企业各类负担92.8亿元,同比增长37%。涉企收费项目继续“减”,动态调整涉企收费清单,全市涉企收费项目总数由77项调整为58项。营改增试点继续“推”,全年营改增行业直接减税24.54亿元,原增值税行业和“3+7”行业新增加进项抵扣46.44亿元。
  资源性产品价格继续“降”。报经省物价局同意,降低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用电价格0.0135元/kwh,年减轻企业负担8370万元,市非居民用天然气销售价格下调0.10元/立方米,年减轻企业燃气成本支出约5000万元。
  下调车用天然气销售价格0.14元/立方米,年减轻交通运输企业燃气成本支出3300万元以上。以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

11、“中国声谷”发出强国之声,向世界级产业集群迈进
  2017年,在省政府新出台的《支持中国声谷建设若干政策》支持下,“中国声谷”正瞄准原始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应用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全方位发力。
  全年“中国声谷”基地产值达510亿元,成为国内唯一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成功获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中国声谷”加速集聚发展,入驻包括科大讯飞、科大国创、华米科技、科大国盾等170多家企业,从业人员超6万,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圈。
  龙头引领作用更加突出,科大讯飞获批建设首批四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以及认知智能领域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讯飞人工智能开放平台现已拥有45万开发者团队,日处理交互信息40亿人次。2017年12月,工信部部署合肥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合肥高新区·智能语音),先行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试点,为培育发展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探索积累经验。

12、“借光”奋进,光伏应用优化全市能源供需结构
  2017年,全市光伏及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累计并网各类光伏电站突破1.3万个、装机规模超过1.7GW,列全国省会城市之首。太阳能电池产量突破750万千瓦时、增长35.8%。
  通威太阳能年产2.3GW高效晶硅电池等重点项目落地,全球最大的全氧燃烧单体光伏玻璃生产基地——彩虹合肥项目正式投产。5户企业列入工信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公告名单,10户企业产品获光伏领跑者先进技术认证,15户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年内新增光伏发电超10亿千瓦时,累计发电15.5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16万吨。夏季持续高温天气期间,已并网光伏电站最大发电出力达70.3万千瓦,占夏季最大用电负荷的10.4%,光伏产业对全社会能源结构优化成效显著。

13、制造业创新能力增强,两个中心“数一数二”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总数列全国省会城市第1、第2,各类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拥有市级以上技术中心492家、工业设计中心266家,其中国家级分别为39家、5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数占全省总数43%,已有数字化精密铸造、高安全动力电池、肿瘤精准治疗产品等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等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培育中心。
  抓好“三品”质量管理工作,全年492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开发新产品3648个,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市规上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四分之一;新增国际QC小组1个,国家级QC小组7个、国家级星级现场2个;新增省质量奖23个、省级QC小组66个、安徽精品30个,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成为工业企业普遍共识。

14、全面推行智能制造,企业尝鲜“工业4.0”
  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在全国率先实施智能制造“万千百”、“机器换人”、“两化融合”贯标达标等工程,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数占全国的4.4%,2个项目入选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示范、2户企业入选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4户企业获得国家智能制造专项3840万元。
  累计建成41家智能工厂、320个数字化车间,其中4个智能工厂、17个数字化车间获省认定、领跑全省,涌现出万力轮胎、客来福家居、奥瑞数控等一批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领军企业。2017年底,市经信委牵头编制的《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建设实施指南》(DB34/T3052-2017)成功获批省级地方标准,成为全国首家智能制造地标,让工业企业智能制造体系架构设计等有标可依。
  连续三年组织第三方企业信息化服务机构,为600余家企业免费提供智能化改造顶层设计和诊断服务,形成一批智能制造推广的标志性成果。

15、顺利完成全社会节能目标,绿色产品占全国总数1/4
  顺利完成全社会节能“一票否决”目标,超额完成工业能耗下降目标。完成工业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城市楼宇能耗在线监测平台一期工程建设,首批62家重点用能单位纳入监测范围。
  举办合肥市节能宣传周系列宣传活动,让活动触发心动,心动转化为环保行动,在全社会形成合理消费与低碳环保的社会新风尚。在工业行业实施更高标准、更大范围淘汰落后产能改造,建立严厉打击取缔“地条钢”工作长效机制。
  落实国家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部署,示范工作起步早、见效快。5家企业的63种产品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名单,占全国入选产品总数的25.6%。阳光电源、京东方、安利股份、美菱股份等4户企业成功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5户企业成为省级“绿色工厂”。组织实施25个市级年度重点节能技改(工业节水)项目,实现节能量3.47万吨标准煤、节水量79.94万立方米。

16、主城区无线网络全覆盖,I-Hefei成为市民上网“神器”
  扎实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市、“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城市无线WIFI、农村光纤到村等重点项目建设。
  按照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要求,截止2017年底,全市已建成2.3万个无线热点,完成政务大厅、公园景点、公立医院候诊区等五大类重要公共场所无线网络的免费接入,全国首创市级统一“无线局域网安全认证管理平台”,通过统一入口、统一认证和统一管理,实现跨区域无缝漫游,实现十万级以上用户并发认证和百万级用户同时在线上网。
  “无线局域网安全认证管理平台”注册用户达145万余,累计提供超3千万次免费上网服务,初步建成基于公共无线网的大数据产业生态。完成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市建设任务,全市行政村光纤全覆盖且宽带接入能力达12Mbps以上。

17、谋划早调度精,全市电网打赢60年一遇“高温保卫战”
  提前高规格规划电网项目,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新增1座500千伏变电站、新建4条500千伏线路,全市电网实现从220千伏向500千伏环网的跨越式提升,主网架供电能力较2016年提升20%以上。
  2017年,全市电网经历近60年一遇的高温灾害天气,日用电量、日用电负荷屡刷历史新高,多次处于负荷临界点。启动IV级有序用电方案并确保落实,发扬“绣花”精神,有效缓解变压器、线路重载问题,平稳度过夏冬两季用电高峰。发挥政策资金引导作用,通过省市3000余万奖励资金带动,101户企业搭建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并接入省监测系统,工业企业智能化用电水平和需求响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18、“1+13+X”核心平台建成运行,中小企业也有“大”发展
  蝉联省委省政府年度“全省发展民营经济考核”第一名。整合现行各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条款,提请市政府修订出台《合肥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实施细则。全市小微双创“1+13+X”核心枢纽平台全面建成并完成上线运行。
  同时,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互联互通,完成9家窗口平台和11家专业化平台入库。全力破解中小企业发展融资瓶颈,向在肥金融和担保机构推介1000余户有融资需求的优质小微企业,为352户(次)困难企业落实贷款32.54亿元,为263户企业给予贷款贴息5886万元。
  加快实施“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工程,新增50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62.4%,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现拥有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4个,省级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28个。

19、高规格专业化,制造业盛会“纷至沓来”
  全力承办第十一届中国(合肥)国际家用电器暨消费电子博览会、2017(合肥)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展览会等“产业盛会”,让市民在家门口与“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亲密接触。其中,第十一届家博会继续保持“国家级”规格,由工信部、中国贸促会、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展会通过与工信部、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合作,开展多项权威发布,特别是工信部已连续六年在家博会唯一官方发布家电“能效之星”产品评价结果;展会吸引国内外420余家企业参展,超过1万名业内人士参加13场主题活动,近20万国内外人士参与;展会总面积6万平方米,特装展位85个,阿里巴巴、格力、海尔、海信、澳柯玛、美的、TCL、创维、美菱、惠而浦、尊贵、科大讯飞、志高、京东方、荣事达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悉数登场。
  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展览会已连续举办五届,成功吸引200多家国内新能源及节能汽车产业链企业参会,全面展示了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

20、撸起袖子加油干,打造一支更加奋发的经信队伍
  蝉联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综合评价一等奖第一名、民营经济考核第一名,“十二五”节能目标考核第一;市经信委连续获评市委综合考核优秀单位、市政府目标管理优秀责任单位等“最高荣誉”。
  在全市经信系统继续强化为企服务理念,扎实推进企业经营管理“百千万”培训,继续实施《合肥市优秀企业家培养计划》、《合肥市中小微企业“百千万”培训工程》等,全年累计培训各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8260人次。
  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扎实开展“讲重作”专题教育和专题警示教育等活动,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坚持把党建同各项重点工作相结合,为脱贫攻坚、依法行政、综治、普法、统战、双拥、政务公开、档案等各项工作的出色完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