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创新型试点城市首届工作座谈会今日开启_看安徽
当前位置:主页 > 个人专栏 > 郝玲 >

全国创新型试点城市首届工作座谈会今日开启

时间:2012-07-17 00:00来源: 作者:老网站

 


全国创新型试点城市首届工作座谈会今日开




座谈会现场


 


【记者张骅郝玲合肥报道】717—18日,全国创新型试点城市首届工作座谈会在合肥举行,来自全国45个创新型试点城市(区)政府分管市长和科技局(委)主要负责人200余人将齐聚合肥,共话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各市相聚共同话题


      8年前,合肥成为全国第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现如今这支队伍已经扩大到45个。717—18日,45个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区)首次相聚到一起,而相聚的地点就选在了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元老级成员合肥。 


716日下午,合肥市科技局局长朱策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合肥市多次向国家科技部提出承办这个会议的动议这期间,也有不少其他城市提出申请,而最终这个会的承办花落合肥。这是继76日全国第五届科技创新大会之后,科技部举办的又一项重要的全国性会议。


      据悉,本次会议将有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厅(委、局)分管副厅长,全国45个创新型试点城市(区)政府分管市长和科技局(委)主要负责人200多人参加而在717日当天,还将有部分城市的分管市长介绍科技创新的经验做法。



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27日揭牌 


据了解,727日,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将正式揭牌,预计到9月份位于高新区的一中心三基地也将正式投入使用,现在,基地已经有近200家企业入驻 这是合肥搭建创新平台与载体的个案。合肥已经建设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562个,其中70%设在企业。


十一五以来,合肥市科技显示度和竞争力加速提升,2011年荣获中国自主创新年会十大创新型城市。根据《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显示,合肥的基础科研实力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科技对经济的拉动显而易见。数据统计显示,近几年,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增速平均高于工业增速五六个百分点



合肥新出台的人才政策将更诱人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将实施611人才行动,即在六大领域重点引进培育100名左右领军人才和1000名左右高端人才,在实施611人才行动过程中,将在特定区域内针对特殊对象,实施特殊政策、特殊机制和特事特办。 


朱策说,近几年,合肥每年引进各类高端人才3000多人、海外人才300多人,截至目前,在肥服务的院士达到60多人,全市入选国家千人计划达到33人,中科大青年人计划入选37人,居全国高校榜首。十二五期间,合肥市将建成区域性人才高地,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2万人。目前,合肥市将正在酝酿出台比611更优惠的人才政策。


  


相关链接:合肥市在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


    


再造体制机制  推进协同创新


聚力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


合肥市人民政府



合肥自2004年成为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以来,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在全国率先培育创新型企业,以创新型企业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抓手,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科技体制改革,近期先后成为国家企业股权与分红激励试点、首批科技金融结合试点、首批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2008年以来,合肥从本市的科技创新,拓展到合芜蚌区域乃至安徽技术创新试点省。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了“三个突破”:科技体制改革、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实现新突破。“三个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7.8%提高到22.1%;企业产学研合作率由60%提高到8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由1.9%提高到2.3%。“四个翻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倍,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70%,专利授权量增长7.2倍,企业创新平台载体数增长2倍,引进高端人才数增长2倍,有力推进了合肥经济转型发展。



一、先行先试改革科技管理体制


贯穿创新型城市“顶层设计”到自主创新“政策落地”,我们以全方位推进体制创新为着力点,先行先试,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路径。


1、高端设计创新型城市建设。以“大湖名城、大城名校、创新高地”定位城市发展,开展《创新型城市战略重点研究》,确立“高端引领、产业提升、先行先试、辐射带动”的方针,提出“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三体建设和“科技、产业、人才、改革”四大成果目标。


2、建立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设立创新办与科技部门合署办公,定期协调推进重大事项,每年将自主创新目标任务,分解到25个市直部门,把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研发投入指标分解到县区、开发区,加强督查考核。


3、改革科技投入体制。将分散在各部门科技资金整合提升为政府性资金,面向企业以创新绩效为导向实行奖补政策,大幅提升资金额度,近三年市本级财政科技资金累计支出45.8亿元,受益企业1628家。政策兑现由科技、财政、税务部门窗口统一受理,确保阳光操作、公平公正。取消政府科技成果鉴定,引入第三方社会中介,强化市场评价导向,建立了企业红黑名单信用评价和合同管理等制度。


4、构建综合配套政策体系。2008年修订《合肥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将创新型城市建设纳入法规。出台自主创新、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四大政策体系。政策之间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动态调整,每年修订完善。


5、完善科技创新基础性工作。制定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科技、统计部门联合建立科技统计体系,形成科技统计月报、信息专报制度,梳理关键指标横向、纵向对比,进行监测分析。建设企业库、项目库、专家库,按月分析调度重大科技项目。



二、聚焦产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围绕“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路径,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完善创新链,推进人才、项目、政策等各类要素的集聚。


1、全力培育新兴产业。围绕平板、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明确牵头主抓的责任部门,设立考核目标定期调度。实施“五个一”推进计划,围绕每个新兴产业,打造一个研究院、聚集一批高端人才队伍、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制订一个专项政策。在发展模式上“广辟路径”,一是科技应用示范模式。通过政府采购新能源汽车等“首台首套”示范政策,加速“十城千辆”、“十城万盏”等国家示范项目推广。二是引进合作模式。“无中生有”做大新兴产业,引进一批龙头大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如引进京东方6.58代线,迅速带动产业链延伸,建设现代显示研究院,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为全国第一个同时拥有液晶和等离子显示技术城市。三是平台集聚模式。如整合中电科38所、中科大、合肥物质科学院等创新资源,建设企业法人实体的公共安全研究院,集聚一批海外高端人才创业。四是原始创新模式。量子通信、科大讯飞等企业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使一批原创成果迅速转化为产品形成产业。


2、聚力打造企业创新主体。加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一是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打造创新型科技小巨人企业,开展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形成国家高企后备梯队。二是搭建一大批企业创新平台。以联合共建、合作开发等方式推动产学研实体建设,引导高校“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使科研主阵地紧密结合经济主战场,企业专利授权比重由55%提高到80%。三是推进科技金融结合。强化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绩效考核,发行高新技术企业集合债券,加大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依托高新区开展“新三板”企业股改,建设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推进高企上市融资,全市上市企业中高企占73%。四是完善高企培育链条。强化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等建设,形成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3、建设载体吸引高端人才。努力营造环境吸引高端人才,一是大力实施《企业股权与分红激励暂行办法》,组织22家科研院所、企业试点。二是出台合芜蚌人才特区政策、人才强市战略意见、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办法等,着力实施领军人才引进、创业平台搭建、成果转化扶持、创新政策支撑、人才乐居建设等五大工程。三是建设各类人才创新载体,实施“千人计划”、“百人计划”和“228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加强留学生创业园、“海智”基地、院士工作站等载体建设,近年来每年引进各类高端人才3000多人。



三、协同创新力推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研发、转化、交易、服务成果转化思路我们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产学研政资介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1、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安徽省与中科院共建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规划面积2000亩,总投资30亿元。创新体制机制,实行人才双聘,计划培养5000名工程博士、硕士,聚集中科院和中科大研究成果在本地集成转化、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兴产业。积极谋划推进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建设,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市政府与高校院所围绕应用领域学科优势,高校院所为主角、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服务为原则,建设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着力培育转化一批高科技企业,在语音信息、量子信息等领域形成了学科与产业双优势,诞生世界首个城域量子通信示范网、第一个语音合成与识别系统等。


2、打造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一中心、三基地”(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科研集群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一期竣工55万平米,二期75万平米已开工,形成“成果展示、技术交易、创新服务、科技中介、专业技术、创业辅导”6大功能。打造“科技服务超市”,实现“找成果、找仪器、找文献、找企业、找资金、找专家、找政策、找人才”一站式服务。引导高校院所资源开放,建设大型科学仪器协作网,集聚34家检测分析机构、1320台(套)仪器设备,已有600多家企业使用共享资源。


3、完善技术转移与中介服务平台。连续11年举办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构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引进中技所、博士科技等中介服务机构,成立科技中介服务协会和联盟。设立25个贯通高校、企业、产业园区的“科技路路通”服务站。实施技术交易补贴政策,鼓励高校院所技术转移和产业化。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


第一,不断解放思想明确创新定位。把科技创新定位于经济社会发展主引擎:一是职能定位从多元化科技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转变,在管理上把科技部门作为经济类职能部门;二是工作重点从点上项目科技向面上产业科技转变,改革原有科技计划体系,建立综合配套的创新政策体系;三是工作模式从部门小科技向综合配置资源的大科技模式转变,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创新要素向产业集聚;四是工作方式从管理科技向服务科技理念转变,建立起政府目标考核体系。


第二,以改革的精神营造创新环境。围绕破除制约创新的各种障碍,合肥市进行了科技管理、公务员交流、投融资等10多项开创先河的重大改革,进行了5轮行政审批项目清理,从700多项减至220项,大幅提高办事效率。用商鞅变法的精神进行“体制机制再造”,努力把合肥打造成审批环节最少、服务意识最强、办事效率最高的城市之一。


第三,以开放的理念推进科技创新。以大开放视野吸引全球资源,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德国宇航中心共建智能交通联合研发中心、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共建新能源汽车联合实验室等一批国际创新平台。与中关村等开展战略合作,提升创新服务水平。与高校院所共建创新平台,推进科技与经济协同、科技与教育、文化融合。目前国家试点市已发展到45个城市,各地都有很好的做法,我们也主动学习各地建设路径和宝贵经验,起到了极大的借鉴作用。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部署,继续加快改革步伐,到2015年,我们将力争培育形成若干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30%以上,成为国内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基地,努力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