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矿建二十九工程处有位80后“点子彭”_看安徽
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要闻 >

中煤矿建二十九工程处有位80后“点子彭”

时间:2014-08-09 00:00来源: 作者:老网站
中煤矿建二十九工程处有位80后“点子彭”
朱文冬 徐战 / 文
 
 
 
 
    在中煤矿建二十九工程处机电技术工作岗位上,活跃着一群技术精湛、敬业朴实的年轻人。他们腰间的工具袋因为齐全而重总是坠向一边,因为需要随时与机械设备打交道,他们总是“兵不卸甲”,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只要接到调度的电话,他们立即前往现场处理。机油、柴油、黄油,风机、钻机、综掘机……在机和油的交道中,他们“琢磨”出了多少促进生产的“金点子”。在众多的“点子王”中,闪烁着这样一个敦实的身影,他就是人送外号“点子彭”的袁一项目部机电队副队长彭彭。
    七年多矿建一线工作,先后转战山东梁宝寺、安徽板集、祁南二矿、袁店一矿等煤矿基建工地,创新研发实用新型专利10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300多万元。彭彭,这位“80后”创新健将,将自己的青春融入了矿山建设这片热土中,实现着自身的价值。
 
“他就爱琢磨!”
    “他没事就爱琢磨这些设备”,这是项目部的工友们对彭彭的一致评价,也是这位年轻机电技术人员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地面绞车的电气控制是矿山基建中较复杂的机电设备,一出故障,工友们就头大,都不敢或不愿去碰。刚参加工作没多久的彭彭却认为这是学高难技术的好机会,每次都主动请缨,利用一切时间,只要绞车房开门就一头扎进控制室,观、看、摸,设备运行时就站在控制柜前认真观察,对照原理图分析总结,并做好笔记。每天下班后,工友们都闲聊说笑,他却把自己关在宿舍里翻阅书籍,分析原理,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养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理论到实践的日积月累,他终于摸索出了机组内部各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工作状态,任何故障他总能准确无误地作出判断,并进行针对性处理,使机组复归于好,如庖丁解牛,成竹在胸。
    立井施工中,钢丝绳是承载运输的主要部件,也是坠落事故的多发易发节点。可以说,钢丝绳工作情况的好坏,不但决定了生产施工进度,更决定了安全生产工作能否正常进行,而对钢丝绳的监控,仅仅局限在定期的排查工作中,留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如何让不可知、不可控的钢丝绳,变得可知、可控、好控”,这成了彭彭日夜琢磨的一桩心事。经过反复摸索,他创新在模板天轮座下设置荷载传感器,实时监控模板悬吊钢丝绳的受力情况,通过设置报警点和动作点,当钢丝绳受力达到预设值后,和传感器对应的控制装置就发出相应的动作,达到了保护钢丝绳、钢丝绳异常提前预警的目的。小小的创新,简单、可靠、易行,现场可操作性高,迅速在立井凿井施工中得到了广泛推广使用。
    俗话说,天道酬勤。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井架、天轮平台的安装到稳车、绞车基础的找平,从变电所的规划布置到压风机的检修维护,从绞车维护及吊挂的检查检修,他都潜心“琢磨”,并在“琢磨”中迅速完成了从一名大学毕业生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华丽变身。
 
“他是创新能手!”
    随着对基础知识的娴熟掌握,彭彭无法满足效率地下、一成不变地“应付式”的工作。他紧跟企业快速发展步伐,将目光转向技术改进和工艺革新,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0年,在山东梁宝寺项目部回风立井施工中,由于井口较拥挤,机电设施铺设难度较大,给井口混凝土输送带来了难题。通过连续几个昼夜的现场勘查和方案设计,他创新方法,成功地把旋转式溜槽运用到从打灰台到井口一段混凝土输送中,将以往“甩罐”打灰用10余人的方式,节省到3人便可操作,同时也节省了时间,杜绝了“甩罐”打灰歪罐的不安全因素,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快了安全施工进度,迅速在二十九工程处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该成果还被评为集团“五小”成果,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2年,在淮北矿业集团祁南二矿安全改扩建工程中,矿建行业常用的分灰器(三叉机)为分体式结构,分灰器和其承重装置分开下放或升井,运输和组装工序繁杂,费时费力。他画草图、查资料,经过仔细研究和多次试验,成功将分体式分灰器与其承重装置合二为一创新改良为整体式结构,将可旋转支撑焊接在分灰器上,使用时将可旋转分灰器支撑打开,不用时收起。改进后的分灰器节省了每模平均循环时间,同时也节省了人力、物力和电费,提高了生产率。此次创新成果还荣获集团 “五小”成果二等奖。
    他还将自己摸索出来的工作经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技术成果,广泛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传感器在悬吊钢丝绳荷载监测保护系统中的应用》、《基于PLC的FCX型常闭式斜井跑车防护装置及其应用》等10余篇论文在《矿山机械》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科研理论水平和科技创新实力。
 
“创新就要动手动脑!”
    “创新就要动手动脑!”别人向他“取经”,他总是强调这句话。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后创新,这是他创新成果的灵感来源。
    矿井水治理是矿山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排水设备尤其是水泵的工作效率和完好度直接影响到矿井建设的施工进度。在梁宝寺基岩段掘砌期间,矿井涌水量大、排水泵需要不间断高负荷工作,平衡盘磨损速度快,更换一次平衡盘就要停机半天,给矿井排水带来很大麻烦。经过数次维修更换和查看资料之后,他将多级离心水泵的内部构造烂熟于心,并结合实际,创新为多级离心水泵加装了平衡盘磨损环,有效延缓了平衡盘磨损速度,大大提高了水泵的工作效率。此项技术还被授予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同年,在板集煤矿井筒排水期间,他再接再厉,又完成了高扬程潜水泵立井悬吊装置的创新,进一步提升了矿井水治理的工作效率。2013年,在祁南项目部注浆期间,他又一举完成煤矿井筒探水专用液动球阀改造,再次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让企业在矿建水治理技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既动手,又动脑,在干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改革创新。良好的创新思维和突出的创新能力,让彭彭在技术创新的路上阔步前行。2011年,在祁南项目部,他将接近开关创新应用于绞车大闸限位保护上,杜绝了因机械开关易损坏影响施工的问题,获得了集团“五小”成果二等奖;2013年,在祁南项目部,他将矿建单位普遍使用的下井电缆放置在二台的方式改为将下井电缆放置在井口,提高了施工效率,再受集团表彰;2013年,他申报的《液压站油冷却器》,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短短的7年时间里,他每年都有新的创新成果在集团和处科技成果评比中崭露头角,累计获得了1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有关发明专利也进入了实质审查阶段。这个默默无闻,埋头钻研的80后矿建工人,在机电岗位上,戮力创新,勇攀高峰,不断刷新着自己的“创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