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起处风云动,飞架新桥接宾朋--记合肥机场转场一周年
大鹏起处风云动,飞架新桥接宾朋
—— 记合肥机场转场一周年
方明阳 / 文
2014年5月30日,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整整运行一周年了。这一年来,新桥人是如何度过的?全新的环境能够适应吗?全新的设备用的顺手吗?安全的生命线还能把控吗?频繁的雾霾和冰雪是如何应对的?发展的瓶颈又在哪里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回首新桥人一年的变化……
以制度、设备、培训为抓手,确保安全可控
“转入新机场,安全设施和保障能力发生质的变化”,集团安管部钱军部长介绍说。如围界安防系统,通过声、光、电等方式实现报警功能,尤其是采用视频监控,可以随时发现和处置围界不安全因素;航站楼的公共区域基本实现全覆盖监控;新设置的安防中心,可以实现即时的监控、存储、回放、检查需要;现场应急指挥中心可对飞行区、机坪运行情况全程实时监控。在保证航空器安全方面,引进了5套飞机自动泊位引导系统,摆脱了人工引导,提高了安全性,节约了人力资源;在航油运输方面采用机坪管线加油方式,完全不同于老机场使用车辆加油,既提高了加油效率,也降低了机坪安全运行风险;同时,新桥机场的助航灯光相比与老机场也全面提升,不仅增加了滑行引导灯,同时,灯光的开闭完全采用电脑操作,彻底摒弃老机场“手推送电”的开灯模式。
转场八个月之后,新桥机场迎来转场后局方的首次航空安保审计。集团公司定下基调,将此作为提升机场综合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抓手,认真对照局方规章制度要求,排查各类软硬件方面存在的问题。组织全员培训和专项培训10余场,查摆直接或间接影响安全的问题49项。邀请民航安徽监管局参与指导内部审计,对内审中发现的20余项问题逐一整改,最终顺利通过局方安保审计首次“大考”。
“安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新桥机场运营以来,集团公司始终牢记此训,不断完善《机场使用手册》,扎实推进安全管理体系(SMS)建设,紧紧围绕空防安全、机坪运行管理、鸟击防范、网络信息安全、应急救援以及消防安全等重点开展安工作,组织开展安全管理基础知识培训132批次,航空保安安全体系知识培训80批次,实行危险品运输证书培训511人次。截至今年,合肥机场已保持25年航空安全无事故,连续实现第54个空防安全年。
运输生产稳中攀升,但与新机场规模不匹配
2013年5月底至2014年4月底,合肥机场航班运输起降47223架次,同比增长1.79%;旅客吞吐量5210254人次,同比增长4.85%;今年春运40天,新桥机场共保障航班6082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69.5万人次,分别比上年春运增长4.9%和8.6%。其中2月5日为“历史高峰日”,运送旅客22025人次,比去年春运高峰多1289人次,增长6.2%。货邮吞吐量自转场以来,由于机场距离市区远、货站距离机坪远、装机截止时间提前等原因,自6月份开始一路下滑,到12月份降至同比的20%左右。集团及客货部门的多方努力,主动走出去寻找市场,从服务和价格入手,创新营销模式,从沪、浙货代手中将他们“吃不完”的货拉至合肥,到5月底已扭转下滑局面,同比增长10%以上。
总体来看,新桥机场客货吞吐量稳住了老机场的保有量,并且呈稳步增长的态势。但从新老机场的规模和保障能力相比,新机场范围是老机场的2倍,航站楼面积是老机场的4倍,由于工作面点多线广,新聘了大量员工,水电、交通、人头费等各项成本倍翻,维持老机场的保有量,与新机场的“高大上”已远远不相匹配。
创新发展模式,不断开拓航空市场
为此,集团公司全力谋变。在国家民航局、国家空管办和民航华东局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抢抓机遇,成功争取2014年全国民航夏秋季航班时刻协调会在合肥召开。经与各家航空公司多方沟通,合肥机场仅夏秋季航班就比上年同期每周净增近150班。转场后的第一个月完成旅客吞吐量51.9万人次,同比增长21.61%。2013年共新增和恢复11条航线。同时,为促进航空运输市场发展,积极探索新模式,搭建新平台,在机场集团的倡议下,于4月18日正式成立安徽航空旅游联盟,成员包括15家航空公司、50家旅游企业及安徽省内各家城市航站楼。联盟的宗旨是“促进航空旅游协调发展,构建以合肥机场为枢纽,覆盖全省的航空旅游营销网络,更好地服务旅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经多方位多渠道努力,目前,合肥机场拥有国内航线近42条,先后开通了新加坡、韩国、日本、泰国等国际及港澳台地区的定期和包机10条航线,基本实现了通达国内绝大多数省会城市、旅游热点城市,并覆盖港澳台、辐射东亚和东南亚的网络格局。3月30日执行夏秋季航班时刻以来,相继开通合肥—北京—法兰克福、合肥—海口—新加坡航线、合肥—曼谷航线、厦门-合肥-大连航线、合肥往返韩国清州的包机航班。5月至6月份,祥鹏航空开通丽江—合肥—浦东航线,合肥南昌航线恢复通航。7月初,台湾中华航入驻合肥,开通合肥至台北航线,成为继远东和复兴之后第三家入驻合肥的台湾航空公司。同时,顺丰、邮政两大货运航空公司开通至合肥的货运包机也达成初步意向。与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物流公司申通快递和霄邦物流联合签订了《航空货运三方销售协议》,一旦执飞,将大大增强合肥机场的货运营销竞争力。
此外,机场集团一直将扩大城市航站楼的规模和影响作为重头戏来抓。截至2014年5月,已开通淮南、铜陵、蚌埠等23个合肥机场异地城市候机楼和1个合肥市区候机楼、1个合肥中心城市候机楼。此举城市航站楼与机场互通,不仅有效解决了旅客交通换乘困难,也有效提高了各航空公司航班的客运率和载运率。据统计,今年元月至5月份,城市航站楼已经“贡献”超过14万名旅客,平均每天近千人从城市航站楼进出新桥机场。
“软硬兼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转入新机场,服务配套设施非昔日可比。据集团机电部介绍,老机场的电子系统仅5套系统,转入新机场后,离港、航显等各类系统增至29个;廊桥由5座增至19座;对讲机由100多部增至300多部,电梯数量由5台增至55台;值机柜台由14个增至84个,航站楼座椅由不足2000个增至4156个,安检通道由7个增至18个……
硬件过硬,软件是否跟得上?转场后的第一个冬季,老天爷用频繁的雾霾和雨雪考验着新桥机场的应对能力。据统计,一年来共发生18次大面积航班延误及备降情况。集团应急办主任胡启成介绍说:转场前,合肥机场应急办即在骆岗机场大面积航班延预案的基础上,结合新桥机场特点,与各航空公司、驻场单位进行多伦沟通和修订。针对大面积航班延误而机场酒店尚在建设无法使用的情况,与周边20多家酒店签订了保障协议,与客运运输公司签订了运输保障协议,与餐饮公司签订了餐饮保障协议,一旦出现航班延误情况,交通、配餐、住宿配套预案全面启动。针对旅客进新桥机场仅有一条机场高速,碰到大雪或者大雾封闭的情况,机场与高速管理部门签订了协议:原则上不封路,大雪之后半小时开通单通道进入机场,一小时打通双通道,机场方面配合提供铲除雪工具;一旦遇到大雾,视能见度情况,在低于50米情况下,将由机场公安引导旅客大巴,加上机场高速特有的防雾灯,确保旅客在机场开放前进入候机楼,而不会出现“天气可行,旅客未进”的现象发生。种种措施未雨绸缪,为转场后“应对自如”奠定了基础。
今年3月28日,华东及华中大部分区域出现强对流天气,周边机场出现冰雹、雷雨、大风等天气因素,部分航班陆续备降新桥机场。从上午09:40到晚上23:50分,共接收备降航班15架次,创下转场以来单日接受备降航班历史新高,候机楼共接纳备降航班旅客1133人次。航班延误期间,旅客在候机楼休息等待,延误餐食、茶水、饮料等随时提供,广播、航班显示屏定时通报航班信息。16部手机加油站、10部数字阅读机,全方位为旅客提供便利。综合服务台、特殊群体服务,为旅客提供问询、引导服务。最终没有发生一起旅客投诉事件,更未发生旅客群体性事件。这场考验,充分检验了新桥机场“软”“硬”件保障的能力和水平,新桥人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保障重大任务方面,机场上下更是同心协力。去年10月16日至24日,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专(包)机群到访安徽, 为历年来合肥机场保障规格最高,飞机、人员、货物数量最多,难度最大的涉外专机保障任务,其中3种型号的飞机属合肥机场首次“露面”,单是E类飞机就来了4架,而合肥机场E类飞机停机坪仅两个。“怎么办”?机场集团公司主动与俄方、外办、包机服务方了解保障需求,多次专题研究专机群飞机停放、车辆机坪停放、迎送仪式、专包机与正常航班冲突等保障细节,将滑行道临时作为E类飞机停放点,最终“零差错”完成了专机保障工作。出色的表现得到了俄方、省外办、包机服务公司的认可。
事实上,机场“软、硬”件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转场两个月后,磨合的链条进入最艰难的运转阶段,各种影响安全、服务、职工生活的问题不期而至。转场后第二个月,集团公司及时发出整改命令,通过查隐患、查问题、查职责、查制度,然后定方案、定任务、定标准、定时间,分别从工程质量、管理、流程等方面查出大大小小问题400多项,并通过专题会议逐一落实,根据轻重缓急陆续解决。同时,为完善机场服务配套设施,机场集团成立了配套项目建设专门机构,先后完成出租车停车改造、垃圾中转站、职工停车场、非机动车停车场等项目建设。尤其加快了机场旅客过夜酒店建设步伐,计划于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届时可提供床位540个,将极大地完善和提升新桥机场的服务障水平。
新机场建设牵动空港经济圈初具雏形
新桥机场落户肥西之后,省市政府整体联动,先后开建了以新桥机场为中心的“六安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寿县(蜀山)现代产业园”、“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三座产业园。去年9月,合肥市将肥西县小庙镇和高刘镇划归合肥市管辖,合肥西部板块大幅扩展并整体激活。其中,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中远期目标已经锁定,一期规划18平方公里,启动区7.5平方公里。寿县(蜀山)现代产业园现已完成各项基础设施累计投入4亿元,园区“五纵五横”框架基本形成,正朝着“临空经济高端产业聚集区、空港中央商务区和寿县南部现代新城”的方向打造。单从就业人口来说,新桥机场转场以来,拉动周边寿县、高刘、长岗等地就业人口超过两千人。
去年7月30日,民航局李家祥局长应安徽省委省政府邀请来皖做专题报告,谈到地方政府如何利用民航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时,强调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民航业放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上来。省市政府积极响应,深入调研周边河南、河北省份民航发展情况,探索我省临空经济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2013年12月,安徽省和国家民航局联合上报国务院,正式申请建立合肥空港经济试验区,今年1月国务院已经批示国家发改委研究办理。
转场后运营和发展难题亟待破解
今年1至4月份,尤其是执行夏秋季航班之后,合肥机场出港航班客座率同比下滑10%左右。除了国内航空市场普遍低迷之外,合肥机场也因转场后自身的特点,导致了市场不够景气。
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新机场“偏居”皖中,皖南沿江城市几乎拱手相让周边其他机场,就连离合肥市区较近的肥东,部分旅客也选择南京出行,原因是新桥机场距离市区有40公里,而且没有过夜酒店,搭乘早航班很不方便,加上缺乏公交、地铁等其他交通方式,打的动辄上百块,交通交驳费用较大。第二个原因受高铁冲击太大。目前,从合肥乘坐高铁动车,5个小时就可以到青岛,4个小时可以到达北京、长沙,3个小时可以到上海、宁波,2个小时可以到武汉、杭州、济南。相比民航,高铁更加“守时”、稳定,离市区较近,费用也相对较低。最早受影响的是上海线,从原先的每天7个航班,减至目前的1班;北京线,从原先三家航空公司每天共执飞9-10班,减为两家公司每天7班;青岛由每天5班,减至2班,济南、天津被迫停航;第三个原因是受国内大环境及新的旅游法出台影响,会议团队和旅游团队明显减少;第四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合肥机场目前仅东方航空设基地公司,另一家幸福航空公司虽已被合肥市委市政府引入设基地,但幸福航的机型偏小(新舟60飞机,满座50个),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截止今年2月底,合肥机场拥有停场飞机11架(东航7架空客320,国航1架波音737,幸福航3架新舟60飞机),折算150座以上机型也就9架,在华东地区省会机场中最少。周边机场设有基地航空的飞机架数,吞入量在500万级机场中最少的南昌也有15架,千万级吞入量机场拥有空客320、波音737等主力机型都在25架以上,有的基地航空公司一家就拥有20架及以上的主力机型。
设基地是机场发展必备的重要元素之一,只有本场机队规模扩大,才能带来大量的始发航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市场无运力的问题。换句话说,有了基地航空,就会有运力主动寻求市场。而设立基地公司这块“海绵”,不仅需要机场方面“坚韧不拔”地与航空公司洽谈,更需要地方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另一个难题是,新桥机场亏损运营现状令人堪忧。新机场建设贷款24亿元,每年贷款利息达1.6亿元,转场当年即亏损1.3亿元,预计2014年亏损2.6亿元。而破解这个难题的“宝”,全部压在老机场4000多亩的土地上。国家民航局曾建议安徽省政府效仿云南省,以昆明老机场开发“反哺”新机场建设为例,通过“开发老机场、建设新机场”,将老机场土地开发资金一部分用于贷款还息,一部分用于扶持支线机场建设。在机场集团殷切期盼中,省市政府正为此积极谋划。
“为了更好地促进机场的发展,地方政府应更加重视减轻民航机场的还贷压力,支持航空公司在机场设立基地、扩大规模和增加运力;在土地利用、财税等方面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支持基地航空公司加快发展。”民航业内专家、中科大管理学博士朱文川说。
“大鹏起处风云动,飞架新桥迎宾朋”,两翼若大鹏展翅的新桥国际机场航站楼独特的造型,已成为江淮分水岭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相信不远的将来,鲲鹏翼展定将愈飞愈远……
- 04-28尹同跃:智能化加速,中国本土汽车迎来发展风
- 02-01朔石矿业转型发展“困境逆袭”众生相
- 09-21卧龙湖矿青工比武沙场秋点兵
- 09-17活力绽放瓯江畔
- 07-02大鹏起处风云动,飞架新桥接宾朋--记合肥机场转
- 04-22科大讯飞2021年收入同比增长40.61% 新增员工3301人
- 03-08一瓶酒的奇幻旅行——探秘黄鹤楼酒“名酒基因
- 12-21让青春在煤海迸射光华
- 02-05“开门红”,奇瑞集团1月实销量近10万辆增长8
- 06-26皖北煤电钱营孜矿实现元月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