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营孜矿的“三个火枪手”_看安徽
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要闻 >

钱营孜矿的“三个火枪手”

时间:2015-02-08 00:00来源: 作者:老网站
——皖北煤电钱营孜矿“劳模创新工作室”侧记
李继峰 / 文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个劳模组团齐上阵,力量有多大?这个真不好说。在皖北煤电钱营孜矿机运事业部,有杨明利、邵明建、朱晓林三位劳模“领衔主演”的创新工作室,精彩不断。近两年来,攻克各类技术疑难问题120个,“技术出诊”180余次;研制的折叠式地面十字轨道系统优化、猴车限位注油装置、钢丝绳防爬绳装置、新型大地滚架改造、提升机调绳机械闭锁装置、付井推车系统等创新项目,先后获得了国家发明专业4项和实用专利11项。
 
“拼命三郎”——杨明利
    钱营孜矿推行的是“大部制”,机运部有着其它矿机电科和运输区两个职能。包括提升、运输、抽风等关键系统,出问题矿井停产不是小事;稍有不慎,弄出个机电事故什么的,都是要“摘帽子掉把子”的。这让杨明利这个部长,每天工作都是“蛮拼的”。
    大学毕业的杨明利,刚分到矿上实习,就是一位“机电好苗子”。遇到什么难题,都要向师傅问个不停。师傅传授技术,他生怕忘了,始终笔和本子不离手。不到半年,都记满了四、五个笔记本。检查时,拆开机器,中午师傅们休息去了。他对着图纸,琢磨的忘了吃饭。孜孜以求的不懈钻研,为杨明利走上技术创新道路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在他的工作历程中,技术创新比比皆是、信手拈来。为实现井下阻车器等设施的半自动液控,他潜心研究,利用废旧的千斤顶、控制阀片、液压胶管等材料,导入井下水管静压组装成液控安全门,实现半自动液控开合,此项发明以被作为井下运输管理创新成果在集团推广应用。他不但是技术创新的能工巧匠,还具有引进新技术新工艺的超前意识,他大胆推行电缆故障测试仪、主井提升系统变频改造等20余项新技术应用,为企业增加收入8000余万元。
    钱营孜矿是新矿进口设备多,安装调试都是国外专家。设备出现问题了,咱们维修人员不会修。一等就是十天半个月不说,他们开出的价格也是高呀。杨明利不服气,就带着自己的团队攻关。说明书的英文看不懂,就对着专业辞典一个字一字的扣,弄不明白,绝不休息。多少挑灯研究就天明,杨明利也记不清楚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和他的团队,在攻克一个个难关之后,已经能够顺利解决进口装备各种“疑难杂症了。为了方便工友提高维检水平,他还编写了“典型故障排除案例”,组织工友们学习。
    杨明利的“拼”很有智慧的。2012年,他担任机运部长了,认为“一花独放不是春”,身边的工友业务和他差距太大了。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开办了“机电讲堂”,把机电设备搬进教室,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安全与实践的“无缝对接”,真正做到了实景教学、现场教学,开创了矿区实操培训的新模式。培训“人机结合”,突出实践、实战、实效,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倍增”。
 
“创新少帅”——邵明建
    大学毕业的邵明建,命运给他安排的是一条极富挑战的路。从生产一线到机关,再从机关到运输,这种角色的转换,更证明“金子总会发光”。
    一双沾满油污的手,结满了厚厚的茧子,记录着邵明建由“门外汉”,升格到运输设备维修维护技术大拿的艰辛历程。
    运输事故夺走多少矿工生命。这让邵明建十分痛心。在一起检查中,他看到斜坡地滚架均用63毫米的角钢加工而成,由于设计制作的缺陷,在矿车下道时,因无闭锁装置,往往撞到地滚架上,直接导致整个斜坡地滚架受损报废,并容易造成伤人事故。面对这种情况,邵明建把解决地滚架防撞装置难题作为技攻重点,利用用矿上报废的旧工字钢,经过反复研究、试验、改进,终于做成新型地滚架,投入运行后,效果良好。改造后的大地滚架,灵活性增强,结实坚固,因有闭锁装置,不易伤人,钢丝绳使用时间可延长半年以上。仅此一项技术改进,每年就可节约资金近30余万元。
    斜坡运输的大地滚轮是易损部件,由于密封性差,不能防尘,更换频率高,通过多次尝试和努力,邵明建将大地滚轮的密封部位进行改进,改良后的滚轮可有效防止煤粒、灰尘等杂质进入,延长使用寿命;对机车电瓶箱、阻车器、简易道岔等运输设备的创新改良,并多次获得矿上的“小改小革奖”;针对矿井采掘生产实际,提出采用采区错时运输的管理合理化建议,解决了制约生产高峰时段的运输难题……
    邵明建把斜巷运输的安全保护与设施、方法、理念不断的应用在平巷运输管理上,如岔道口安装语音报警装置、挡车柱、阻车器、警冲标等,不断提高平巷运输的安全性,努力打造本质安全型运输系统,为今后新的斜巷与平巷运输系统的建立提供了科学系统的借鉴。把“月度机电培训”由课堂搬到了互联网上,实现了职工在线互动学习。
 
“老蔫大拿”——胡晓林
    胡晓林走起路来,总是慢悠悠的,好像在找什么东西。知道他的就知道,这是“老蔫大拿”在思考如何创新呢。
    胡晓林是位“老机电”,全矿所有新老设备的性能、工作原理都得了如指撑。他还写下了三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为尽快提高机电技术水平,解决一个个制约安全生产的技术难题奠定了基石,找到了成攻开启机电技术大门的金钥匙。
    去年8月,付井提升绞车的变频器出了故障,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胡晓林凭借平时专业知识的积累,经过反复思考,推断出问题应该在控制板上。他一边联系厂家技术人员,一边组织团队查看图纸寻找解决故障的方法。由于重点设备出现故障会导致后面的设备无法正常运转,影响到了全矿的生产,所以必须尽快排除故障,确保生产的顺 利进行。胡晓林与技术攻关小组一起在50多度高温配电室里进行着故障的检测和设备的检修,经过连夜奋战,最终排除了故障,使除尘车变频器恢复运行,保证了 全厂生产的顺利进行。
    胡晓林爱干难的活儿,尤其爱啃“硬骨头”。他先后技术改造完成了抽风机房220V电压经过转换变为24V进入PLC,消除了接触虚、电压不够、信号弱 的情况,保证了设备的可靠运行;组织维修人员付井推车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加装了阻控器,既延长推车器的使用寿命,提升了保险系数。
    胡晓林说:“做维修技术工作,用心观察是最重要的,不能急,要慢慢来。”对于煤矿来说,有什么别有事故,没什么别没安全。他认为要搞好 安全,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最重要,修理设备要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以“望闻问切”诊治安全。望,就是用眼睛去观察设备运行的安全情况;闻,就是用敏锐的听 觉、嗅觉揪出潜藏在设备安全生产中的“老虎”;问,就是以询问、交流的方式查找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切,就是给设备的运行状态把脉诊断,检查其是否 科学、规范、完整。这一套理论可以及时发现和制止“病情”的产生与漫延,加强防控,做到未亡羊先补牢。
    一个篱笆三个桩,三个劳模力量强。钱营孜矿机运事业部的“劳模创新工作室”, 实现“强强联合”,不满足“迷你创新”,把创建创新工作室与员工整体素质提升相结合,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与班组建设相结合、与互相之间的学习交流相结合,以创新工作室为标杆,鼓励职工大力开展创新,尊重员工的创新成果,提高创新的荣誉感,以创新工作室为载体,释放出更多、更强的“聚才效应”。“导师带徒”和劳模“传帮带”活动,对新入职员工进行“一对一”帮扶,“手把手”教导,每个月对“对子”进行三次谈心活动,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团队、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