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本网聚焦 >

合肥“十四五”GDP总量锁定1.6万亿元目标

时间:2021-01-18 21:35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张晓梅 / 吴明 张骅
1月18日,中共合肥市委副书记、合肥市市长凌云在合肥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上指出,合肥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GDP总量力争达
       地方两会聚焦


本报记者 张晓梅 / 吴明 张骅


       1月18日,中共合肥市委副书记、合肥市市长凌云在合肥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上指出,合肥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GDP总量力争达到1.6万亿元,在全省首位度稳步提升,人均生产总值进入长三角城市前十,综合实力迈入全国城市二十强并力争前移。凌云从八个方面阐述了合肥市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人才强市战略,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建设国家实验室,争取国家布局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力争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50个。
       高标准建设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布局建设环科大知识经济创新带,打造“科大硅谷”“量子中心”。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量子科学、磁约束核聚变、类脑科学、生命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等前沿基础领域形成更多引领性原创成果。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000户,主要创新指标稳居全国前列。构建更加开放、便利、精准的人才政策体系,打造人才“强磁场”,吸引天下英才汇聚合肥、共创未来。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
       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争创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深入实施“2833”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发展壮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战新产业,推进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迭代升级。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2-3个优势明显的服务业集群,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争创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现5G网络和物联感知体系全覆盖,建设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数据存储中心,“大智移云”产业集群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打造具有国内比较优势的数字经济高地。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链接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高质量供给引领新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打造一批国内知名商圈、特色商业街区、新兴消费场景,积极申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建设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
       健全现代流通体系,构建“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交通运输体系,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打造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
 
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打造宜居宜业人民城市
       加快构建“中心引领、两翼齐飞、多极支撑、岭湖辉映、六带协同”空间新格局。高品质建设中心城区,高起点规划建设骆岗生态公园、东部新中心,加快提升老城区、滨湖片区、天鹅湖片区功能品质。
       做强以高新区、经开区为引擎的西部增长翼,做大以新站高新区、东部新中心为引擎的东部发展翼。打造巢湖城区、长丰县城、庐江县城三大市域副中心和一批特色城镇。构建以巢湖为核心、江淮分水岭为屏障的全域生态格局。提速建设合六、合淮蚌、合滁、合芜马、合安、合铜六大发展带。
       增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实施“1155”行动计划,基本形成“时钟型”高铁网、“两环十三射多联”快速交通网。实施新桥机场改扩建、引江济淮二期等重点工程,打造区域航空枢纽和江淮联运中心。实施新一轮城市大建设,深入开展城市更新行动,高水平建设“城市大脑”,打造新型智慧城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典范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围绕争创“千亿县”目标,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提升现代种业发展水平,打造“种业之都”。优化“环湖、近城、岭上、多极”农业发展布局,加快蔬菜、草莓、龙虾等12条产业链建设,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打造百亿级龙头企业。
       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化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力争所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50万元。培育向上向善新风尚,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建设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推动国资国企、财税金融、科技管理、农业农村、医药卫生等重点领域更深层次改革。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引导土地、资本、人才、数据等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把服务绩效交给企业和群众来评价。
       推动开发区向战新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迈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经开区跻身全国十强,新站高新区争创国家级。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协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加速融合,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优等生”。引领带动合肥都市圈做强做优,打造全省发展核心增长极。
       高质量建设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高标准推进服务贸易试点、进口贸易示范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加强外贸外资外经联动,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扩大合肥的“朋友圈”。
 
加快全面绿色转型,打造美丽中国合肥样板
       坚持“两山”理念,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构建岭湖辉映、田园楔入、多片多廊的绿色生态系统。
       深入实施巢湖碧水、安澜、富民“三大工程”,开展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建设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好名片。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五控”措施,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提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实现国考断面稳定达标。加快重点地块土壤污染治理,创建国家“无废城市”。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碳,强化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际湿地城市,加快建设优质优良宜居宜业的生态高地。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
       坚持人民至上,有效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加快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结合多元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动高中教育特色多样,擦亮“学在合肥”品牌。推进托幼一体,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深化产教融合试点,支持合肥学院、安大江淮学院、合肥职院、合肥幼专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技能型大学,打造全国职教名城。
       支持中科大、合工大、安大等在肥高校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守护文化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历史街区和名镇古村,强化非遗保护,推进全民阅读,打造文化强市。
       加快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大力引进优质医疗资源,三甲医院数、每千人医师数和床位数显著增加,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争创国家卫生城市,打造更高水平的“健康合肥”。
       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持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建设体育强市。
       坚持“房住不炒”,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让人民群众同在蓝天下、共享新生活。
       凌云强调,今后五年,是合肥乘势而上、厚积薄发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通过多年努力,合肥市积累了创新发展的领先优势,夯实了现代产业的厚实根基,只要合肥市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大局大势,努力拼搏奋斗,善于化危为机,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开创合肥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