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 宿州市锁定“一城两区三基地”
时间:2021-03-05 18:43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张晓梅 吴明 张骅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谋划好今后五年发展,是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聚焦的热点话题。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军就“十四五”发展接受了《中国企业报》采访。
【高端访谈】
两会特别策划•谋划“十四五”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谋划好今后五年发展,是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聚焦的热点话题。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军就“十四五”发展接受了《中国企业报》采访。
杨军
锁定“一城两区三基地”
杨军表示,国家制订的“十四五”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确定了国家战略意图,明确了政府工作重点,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杨军认为,“十四五”时期宿州市仍将处于加快发展的历史性窗口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此基础上,宿州市充分融入国家战略,结合宿州发展实际,开门问计、反复论证、精心谋划,确立了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将通过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将宿州打造成为“一城两区三基地”。
“一城”即皖苏鲁豫交汇区域新兴中心城市。宿州市将充分发挥省际交汇的区位优势,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培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交通枢纽、物流枢纽、信息枢纽,着力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打造长三角区域的强劲活跃增长点。
“两区”即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宿州市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大力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努力与长三角精准对接、等高对接、全域对接。一方面,着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全面落实国家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24条”,高起点高质量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不断壮大提升“5+5+N”现代化产业集群,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样板。另一方面,着力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以打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为引领,全面实施“大宿城”发展战略,紧扣“建新改旧、补短强弱、智慧赋能、等高融入”的思路,确保“十四五”末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10万人。推动城市扩容升级、内涵提升,建设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加快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共进,延续壮美运河名城千年神韵,实现与现代化新都市交相辉映。
“三基地”即打造长三角数字经济基地、现代物流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其一,宿州市将高举高打、聚焦聚力,以创建国家级云计算大数据基地为引领,以阿里宿州犀牛新制造、腾讯宿州未来城、华为公有云为突破,着力构建完善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形成千亿级数字经济产业基地。其二,在未来几年,宿州市将加快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建设,开工建设宿州民航机场,力争实现新汴河航道通航,谋划建设空港新区,加强与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交流合作,形成千亿级现代物流产业基地。其三,宿州市还将充分发挥农业大市的优势,以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产业带为引领,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势特色产业带,打造长三角区域数字农业标杆城市,形成千亿级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四链合一”,谋求“最大增量”
近年来,宿州市坚持把创新驱动战略作为后发地区跨越发展的第一抓手,积极布局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先后引进华为、腾讯、京东、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会聚宿州,累计落户云计算和智能制造企业1600余家,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下一步,宿州市将坚持创新驱动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杨军说。
一方面,下好“先手棋”,高质量建设创新平台。主动对接G60科创走廊及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推进与上海科创办合作共建的“一中心四平台”建设运行,着力打造宿州与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升级版。这几年,我们探索设立了中科大技术转移宿州中心,建成国家和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服务创业团队等超过60家。下一步,宿州市将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合一”,积极培育、引进、创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打造企业、科研院所、孵化器有效整合的项目源平台,促进人才、资本、技术、企业、园区等要素互动,使一切创新创业的元素竞相涌动、碰撞耦合、彼此成全,努力将宿州打造成为皖北区域辐射力更强的科技创新策源中心。
另一方面,打好“主动仗”,大力度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宿州市将深入推进“实体宿州+数字宿州”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实施产业集群“群长制”、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产业联盟“盟长制”,注重产业内在逻辑和联系,构筑良好产业生态,精耕细作云计算、大数据、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推进阿里巴巴新制造发展模式向轻纺鞋服、家居建材等传统产业延伸,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5+5+N”现代化制造业集群。
“双招双引”,发扬“拼、盯、抢”精神
“宿州市一直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奋发有为的大舞台,加速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杨军说,去年承接沪苏浙亿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236个、到位资金300亿元,宿州高新区、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已经列入安徽省首批长三角省际产业合作园区。
首先是坚持“双招双引”和项目建设相促进。在“双招双引”方面,宿州将充分发扬“拼、盯、抢”的精神,由市政府各位负责同志牵头组建招商组,聚焦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持续加大“走进沿海”“比学赶超”“招商竞赛”力度,围绕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重点推进区域性定向招商、产业链专业招商、龙头企业带动集群化招商,切实提升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实效性。
其次是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提升相结合。在对外开放方面,宿州市将全力实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细化落实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发展支持政策,积极参与省“6+2+N”产业承接平台,加强与沪苏浙及合芜马等地共建合作园区。同时,全面深化与上海张江高科园区战略合作,进一步完善提升“张江创造+宿州制造”合作模式,积极与蚌埠自贸片区深度开展政策、产业、项目对接,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外向度。在对内提升方面,宿州市将推进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推动淮宿蚌城际铁路等一批跨区域互联互通项目,织紧织密皖北地区立体交通网络,加速融入长三角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与周边地市合力建设新汴河、沱浍河航道整治工程,科学谋划推进宿州航空物流港,有效填补我市出境通道空缺。
优化环境,全力帮扶市场主体
“新冠疫情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使正在转型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更多挑战,而化解这些挑战的关键仍然是激活市场主体,实现‘六保’‘六稳’。”杨军认为,激活市场主体必须准确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围绕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大力实施“稳主体增主体扶主体”行动,全力推进“五减”行动,建立健全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服务企业制度,以及重点产业链链长直接联系龙头企业专项帮办制度,积极主动为企业站台,“一企一策”帮扶退规企业、停产规上企业,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和小微、民营企业等信贷投放,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壮大提升。
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将对标长三角区域城市在营商环境方面的经验做法,全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积极开展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升级版,统一开放要素市场,加快建设信用宿州,全面完善产权制度,不断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同时,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等线上线下全面融合,在更大范围实现“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纵深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和常态化活动,完善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机制,推进“互联网+营商环境监测”,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努力打造与长三角无缝衔接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主编视点
发展是硬道理,但怎么发展?如何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全国各地在“十四五”期间需要回答的问题。可以说谋划“十四五”是今年全国两会最大的热点之一。虽然今后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人类社会的整体走势对我国发展较为积极,这是中华民族复兴最为难得的机遇期。谋划发展好“十四五”是这一机遇期的良好开局,更是对百年未知大变局主动权的有力掌控。
两会特别策划•谋划“十四五”
“十四五” 宿州市锁定“一城两区三基地”
——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军
本报记者 张晓梅 / 吴明 张骅
——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军
本报记者 张晓梅 / 吴明 张骅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谋划好今后五年发展,是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聚焦的热点话题。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军就“十四五”发展接受了《中国企业报》采访。
杨军
锁定“一城两区三基地”
杨军表示,国家制订的“十四五”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确定了国家战略意图,明确了政府工作重点,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杨军认为,“十四五”时期宿州市仍将处于加快发展的历史性窗口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此基础上,宿州市充分融入国家战略,结合宿州发展实际,开门问计、反复论证、精心谋划,确立了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将通过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将宿州打造成为“一城两区三基地”。
“一城”即皖苏鲁豫交汇区域新兴中心城市。宿州市将充分发挥省际交汇的区位优势,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培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交通枢纽、物流枢纽、信息枢纽,着力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打造长三角区域的强劲活跃增长点。
“两区”即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宿州市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大力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努力与长三角精准对接、等高对接、全域对接。一方面,着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全面落实国家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24条”,高起点高质量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不断壮大提升“5+5+N”现代化产业集群,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样板。另一方面,着力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以打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为引领,全面实施“大宿城”发展战略,紧扣“建新改旧、补短强弱、智慧赋能、等高融入”的思路,确保“十四五”末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10万人。推动城市扩容升级、内涵提升,建设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加快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共进,延续壮美运河名城千年神韵,实现与现代化新都市交相辉映。
“三基地”即打造长三角数字经济基地、现代物流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其一,宿州市将高举高打、聚焦聚力,以创建国家级云计算大数据基地为引领,以阿里宿州犀牛新制造、腾讯宿州未来城、华为公有云为突破,着力构建完善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形成千亿级数字经济产业基地。其二,在未来几年,宿州市将加快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建设,开工建设宿州民航机场,力争实现新汴河航道通航,谋划建设空港新区,加强与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交流合作,形成千亿级现代物流产业基地。其三,宿州市还将充分发挥农业大市的优势,以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产业带为引领,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势特色产业带,打造长三角区域数字农业标杆城市,形成千亿级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四链合一”,谋求“最大增量”
近年来,宿州市坚持把创新驱动战略作为后发地区跨越发展的第一抓手,积极布局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先后引进华为、腾讯、京东、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会聚宿州,累计落户云计算和智能制造企业1600余家,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下一步,宿州市将坚持创新驱动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杨军说。
一方面,下好“先手棋”,高质量建设创新平台。主动对接G60科创走廊及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推进与上海科创办合作共建的“一中心四平台”建设运行,着力打造宿州与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升级版。这几年,我们探索设立了中科大技术转移宿州中心,建成国家和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服务创业团队等超过60家。下一步,宿州市将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合一”,积极培育、引进、创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打造企业、科研院所、孵化器有效整合的项目源平台,促进人才、资本、技术、企业、园区等要素互动,使一切创新创业的元素竞相涌动、碰撞耦合、彼此成全,努力将宿州打造成为皖北区域辐射力更强的科技创新策源中心。
另一方面,打好“主动仗”,大力度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宿州市将深入推进“实体宿州+数字宿州”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实施产业集群“群长制”、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产业联盟“盟长制”,注重产业内在逻辑和联系,构筑良好产业生态,精耕细作云计算、大数据、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推进阿里巴巴新制造发展模式向轻纺鞋服、家居建材等传统产业延伸,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5+5+N”现代化制造业集群。
“双招双引”,发扬“拼、盯、抢”精神
“宿州市一直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奋发有为的大舞台,加速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杨军说,去年承接沪苏浙亿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236个、到位资金300亿元,宿州高新区、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已经列入安徽省首批长三角省际产业合作园区。
首先是坚持“双招双引”和项目建设相促进。在“双招双引”方面,宿州将充分发扬“拼、盯、抢”的精神,由市政府各位负责同志牵头组建招商组,聚焦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持续加大“走进沿海”“比学赶超”“招商竞赛”力度,围绕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重点推进区域性定向招商、产业链专业招商、龙头企业带动集群化招商,切实提升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实效性。
其次是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提升相结合。在对外开放方面,宿州市将全力实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细化落实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发展支持政策,积极参与省“6+2+N”产业承接平台,加强与沪苏浙及合芜马等地共建合作园区。同时,全面深化与上海张江高科园区战略合作,进一步完善提升“张江创造+宿州制造”合作模式,积极与蚌埠自贸片区深度开展政策、产业、项目对接,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外向度。在对内提升方面,宿州市将推进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推动淮宿蚌城际铁路等一批跨区域互联互通项目,织紧织密皖北地区立体交通网络,加速融入长三角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与周边地市合力建设新汴河、沱浍河航道整治工程,科学谋划推进宿州航空物流港,有效填补我市出境通道空缺。
优化环境,全力帮扶市场主体
“新冠疫情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使正在转型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更多挑战,而化解这些挑战的关键仍然是激活市场主体,实现‘六保’‘六稳’。”杨军认为,激活市场主体必须准确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围绕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大力实施“稳主体增主体扶主体”行动,全力推进“五减”行动,建立健全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服务企业制度,以及重点产业链链长直接联系龙头企业专项帮办制度,积极主动为企业站台,“一企一策”帮扶退规企业、停产规上企业,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和小微、民营企业等信贷投放,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壮大提升。
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将对标长三角区域城市在营商环境方面的经验做法,全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积极开展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升级版,统一开放要素市场,加快建设信用宿州,全面完善产权制度,不断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同时,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等线上线下全面融合,在更大范围实现“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纵深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和常态化活动,完善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机制,推进“互联网+营商环境监测”,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努力打造与长三角无缝衔接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主编视点
发展是硬道理,但怎么发展?如何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全国各地在“十四五”期间需要回答的问题。可以说谋划“十四五”是今年全国两会最大的热点之一。虽然今后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人类社会的整体走势对我国发展较为积极,这是中华民族复兴最为难得的机遇期。谋划发展好“十四五”是这一机遇期的良好开局,更是对百年未知大变局主动权的有力掌控。
相关文章
- 01-12增长8%左右,今年合肥市经济发展锁定高质量
- 03-07建议推动模块化运输加快交通强国建设
- 03-10“十四五” 宿州市锁定“一城两区三基地”
- 03-10淮河能源集团担起抗疫情保供应双重责任
- 08-23发挥聚集优势合肥经开区拓展综合服务
- 11-27解析淮河能源控股集团诞生历程
- 04-26三大亮点为江淮汽车北京车展造势
- 12-20转型发力 淮南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园投用
- 10-09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经开区块首批项目签约
- 05-24百年变局 奇瑞汽车将在世界上站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