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心系百姓福祉,十年攻坚合肥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时间:2022-09-09 18:55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张晓梅/吴明 彭学
本报记者 张晓梅/吴明 彭学英 十五里河河口湿地(高博 摄) 9月8日,记者从合肥这十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年来,合肥市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氛围日益浓厚,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获得感显着增强。 聚力攻坚,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 全市空气、水环境质量均达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2021年,全市
本报记者 张晓梅/吴明 彭学英

十五里河河口湿地(高博 摄)
 
  9月8日,记者从“合肥这十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年来,合肥市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氛围日益浓厚,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获得感显着增强。
 
  聚力攻坚,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
 
  全市空气、水环境质量均达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2021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49.2%;空气质量优良率85.8%,较2015年提升15.9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六项监测指标实现有考核记录以来首次全面达标,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
 
  2021年,巢湖东、西半湖和全湖水质均值均保持Ⅳ类,全湖水质由2015年Ⅴ类改善至Ⅳ类;全市20个国考断面全部达标,其中9个优于考核要求,优良率达85%。水质达标率、水质优良率分别较2015年提高26.67%、13.33%;劣Ⅴ类断面全面消除,较2015年降低26.67%;城市重污染河流十五里河、派河、双桥河水质由劣Ⅴ类改善至Ⅲ类、Ⅲ类和Ⅱ类,南淝河由劣Ⅴ类改善至Ⅳ类。丰乐河、杭埠河、柘皋河、兆河等清水河流水质保持优良。市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合肥市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包河区自动监测站。( 高博 摄)
 
  迎难而上,纵深推进三大保卫战
 
  治气方面,从“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等五方面开展“五控”治理,淘汰燃煤锅炉1811台;开展大规模重点区域异味整治专项行动,对1543家重点企业精准管控,全部完成企业绩效评级。
 
  在完成全市200余家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的基础上,完成89家年销售汽油量5000吨以上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测设备安装联网,建成机动车固定式遥感监测点22个,联网上传数据460万条,登记非道路移动机械信息27476余条。5000平米以上建筑施工工地安装扬尘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700余套,完成6000余块大面积裸土治理。通过226个铁塔远程视频监控点严控秸秆禁烧,完成城区10110家餐饮油烟专项整理。
  全力推进碳减排,完成温室气体清单、碳减排计划、碳排放核查报告、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路线图编制工作。治水方面,经开区污水处理厂四期等四座处理厂均已竣工投入使用,新建、改建雨污水管网697公里,2021年城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为248.5万吨/日,较2018年提升42.4%。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中原9处黑臭水体已达“长制久清”整治目标,完成整治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率60%。完成董大水库生态安全评估。
 
  开展南淝河、十五里河、小板桥河、店埠河、滁河等河流水环境问题整治专项行动,有效推动流域水质改善。治土方面,完成合肥市原红四方化肥厂原址场地等污染地块修复工程。加强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完成38个再开发利用地块场地调查报告备案。加强农用地污染治理,全市共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积15624亩。
 
  实现巢湖一级保护区回收网点全覆盖,农膜回收率达81%。蜀山小庙、肥西厨余垃圾处理项目,肥西垃圾焚烧厂、龙泉山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入使用,实现原生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无害化处理率100%。
  改革创新,开创“合肥治理”模式
 
  创新重点河流攻坚模式。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合肥市水务局、合肥市城乡建设局等部门针对问题河流建立联合驻点集中督查机制,先后开展南淝河、白石天河、滁河、派河等河流水环境问题整治专项行动,有效推动流域突出问题整改和水质改善。合肥市还8次围绕巢湖开展巡湖活动,在市级层面推动跨区域河流联防联治,建立“三河联席会议”制度。
 
  借鉴“新安江模式”,合肥在全省率先实行地表水质生态补偿机制,在59个跨市断面、国考断面开展污染赔付金、生态补偿金“双向补偿”。2021年全市各县(市)区、开发区产生污染赔付金合计8830万元;获得生态补偿金合计1.0890亿元。2018年,还出台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季度PM10、PM2.5平均浓度同比不降反升的县(市)区、开发区需缴纳生态补偿资金。2018年以来累计补偿各辖区6596.18万元。
 
  开展生态示范创建,肥西县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合肥高新区成功创建省内首家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方向,合肥市正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环境改善的合肥路径。
  心怀“国之大者”,巢湖综合治理成效凸现
 
  坚持“四源同治”,系统推进“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实施136个项目,完成投资93亿元。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工程总投资151亿元。
 
  基本建成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建立蓝藻防控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建设藻水分离站、深井处理装置等蓝藻应急处置设施,全面提升蓝藻应急防控能力。巢湖全湖水质基本保持Ⅳ类,有所向好,特别是2020年1—8月,历史性达到Ⅲ类。西半湖水质改善明显,基本由Ⅴ类改善到Ⅳ类;东半湖持续保持Ⅳ类。
 
  2021年巢湖蓝藻水华次数和总面积同比分别下降40%、20%,历史性实现夏天无蓝藻异味。出湖裕溪河为Ⅱ类,对长江干流的环境效益为正贡献。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环湖湿地植物达560余种,沿岸有记录的鸟类近300种,东方白鹳等珍稀候鸟成为“常客”。
  全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提速升级
 
  坚持“一减一增”两条腿走路。“减”的是排放,2021年,单位GDP能耗完成省定下降3.2%的年度目标,继续保持全省最低。每度电创造GDP达25.7元,远超全国13.76元、全省15.82元/度的平均水平,获得“省级2021年度能效引领示范城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8.6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达16.2%。
 
  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累计分别减少13908吨、44589吨,分别下降28.9%、43.5%。“增”的是效益,大力实施节能环保产业“双招双引”,全市现有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重点企业326家,实现产值1235亿元、同比增长20%。持续升级产业结构,“大力培育发展战新产业”连续4年获国务院表彰激励,成功举办“2021中国污染防治联展”。
 
  积极推进工业园区绿色转型,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7户、绿色园区1家,打造国家级绿色供应链5条,开发绿色设计产品193款,总数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