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合肥经开区再获又一重量级国字号绿色名片

时间:2022-11-21 16:43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朱雪梅
作者:朱雪梅 11月19日,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主办的第十届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论坛现场,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科学技术部联合授予合肥经开区等8家园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荣誉称号,这是合肥经开区继获评首批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绿色园区和绿色发展最佳实践园区后,又一重量级国字号绿色名片。 合肥经开区自开展创建生态文明
作者:朱雪梅
  11月19日,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主办的第十届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论坛现场,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科学技术部联合授予合肥经开区等8家园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荣誉称号,这是合肥经开区继获评首批“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绿色园区”和“绿色发展最佳实践园区”后,又一重量级国字号绿色名片。
 
  合肥经开区自开展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以来,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结合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工业原理,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实践,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构建生态工业链,区内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园区整体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显着。综合发展水平跃升至全国217家国家级开发区中第10位。

合肥经开区鸟瞰图
 
延伸阅读
 
  国字招牌,为什么在合肥经开区?
 
  产业结构生态化。合肥经开区坚持“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发展思路,数字赋能传统产业,战新产业加速崛起,形成“3+6”产业体系(三大战新产业+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智能终端、快速消费品、公共安全六大主导产业)。大力引进核心配套企业,积极促进企业、行业内部及相互之间物质、能量交换,实现水和废物减量、再用和循环,构建了17条生态工业链条。
 
  基础设施生态化。持续开展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建设,建设污水管网366公里,雨水管网727公里,全面实现雨污分流。投资近2亿元,建设国内首个具备原位生物处理功能的初期雨水调蓄项目,有效解决初期雨水面源污染问题。投资近2.3亿元,对合肥经开区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尾水进行提标处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接近《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体水质标准,并配套建设9万吨中水回用工程。主要污染物排放弹性系数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0.19下降到2021年的-10.58(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标准是小于0.3)。

合肥经开区污水处理厂
 
  能源利用生态化。积极改善能源结构,区内燃煤锅炉全部淘汰,天然气锅炉全部实施低氮改造。引导园区企业降低能耗强度,使用秸秆等生物质燃料,在多个企业广泛采用光导照明、光伏发电和太阳能蓄热,并网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达144.65MW。为企业搭建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线上)。布局前瞻性、引领性的绿色低碳战新产业,重点打造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投入128辆新能源公交,实现新能源公交车应用全覆盖,新建5个新能源公交场站,66个充电桩;民用建筑附属停车场均按照不少于规划停车位20%的比例配建充电桩,新建住宅小区配建的充电桩数量不低于规划停车位的10%;招标管理共享单车2万辆,助力绿色交通体系建设。
 
  园区环境生态化。开展全域性绿化提升工程。以“增加绿量,提升品质”为主线,大力推进城市公园、道路、街头绿地、林荫广场的建设,扩大防护林、主次干道、高压走廊等区域绿地面积,打造连片生态景观带,构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公园体系,全面提升城区绿化品质,园区绿化率已达到46%。对水体面积分别为947亩和1100亩的翡翠湖和南艳湖坚持在保护原生态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进行景观性开发,使其成为合肥经开区东西两边的天然“绿肺”。
 
  公众参与生态化。目前,合肥经开区拥有国家绿色工厂4家、省级绿色工厂8家,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家,入选国家绿色设计产品89项、国家“能效之星”产品7项。省级绿色学校2所、市级绿色学校14所、国际生态学校1所。省级绿色社区1个、市级绿色社区19个。
 
  “环境是发展之本,生态是发展之基”,合肥经开区将以获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为契机,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持续推进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推进工业园区高质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