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江苏泰州,安徽合肥三地的年味各有千秋
时间:2025-01-29 18:37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彭学英/吴明 张骅
【新春走基层】① 本报记者 彭学英/吴明 张骅 进入农历12月,神州大地一片年味,特别是随着农历腊月23,腊月24,我国北方、南方相继进入小年后,年味感逐渐走向高潮。 1月23日下午2点,重庆市合川区二朗镇,一个不逢集的日子,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寒场天,记者看到最受追捧的特色小吃油粑粑的摊位前,终于消停一会儿,记者趁机上前拍照时,老板热情招呼油粑粑,糖麻园,
【新春走基层】①
本报记者 彭学英/吴明 张骅

进入农历12月,神州大地一片年味,特别是随着农历腊月23,腊月24,我国北方、南方相继进入小年后,年味感逐渐走向高潮。

1月23日下午2点,重庆市合川区二朗镇,一个不逢集的日子,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寒场天”,记者看到最受追捧的特色小吃油粑粑的摊位前,终于“消停”一会儿,记者趁机上前拍照时,老板热情招呼“油粑粑,糖麻园,来几斤嘛”“刚吃饱饭,不买拍拍照可以吗?”“可以,可以,今天寒场天这个时间不忙,昨天赶场天你想拍都挤不进来。想感受这种气氛下次早点来,我做这个二十几年了,每天早上都忙不及”

早在上个世界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山城重庆也沐浴在改革的春风之中,刚刚从农村土地承包中获得丰收喜悦的百姓们,每逢过年就将早年冷清的集市挤得满满当当。今年,正在走向富裕的合川区二朗镇的乡亲们,更是将传统美食作为年味的象征,那种赶集的场面是传统中带着现代气息,事业有成的年轻人更是想亲近这故乡的温暖。一位在南方创业有成的青年企业主说:“重庆的小刀面已红遍全国,那么合川‘油粑粑’也应该成为国人的至爱。”

1月23日下午5点,我国南方的江苏泰州市,家家户户都在蒸‘年包子’。这是一年一度每个家庭必做的一道年味美食。一位年迈的老奶奶说:“今年我家的‘年包子’个大,馅饱,鲜美可口。”看到记者,老太太立即让记者品尝,品着热腾腾的大包子,记者美得说不出话来。
“年包子”是苏南人过年的传统美食,从选料、制馅、发面到手工制做,上蒸笼,然后是冷晾,储存,每一道工序要求严格,有的还会给“年包子”上个颜色,大多是以红绿为主,有的还会在包子馅里放点硬币等彩头,谁要是吃到了就预示着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家庭幸福。记者虽年幼时随父母移居他乡,但家乡的年味却永远铭刻在记忆里。每逢过年父母也少不了制做“年包子”,有一年家里的“年包子”个个圆润,香甜,母亲当时就说:“今年我家有又迎来了一个平安顺遂之年了。”
无独有偶,苏南过年做“年包子”,而安徽合肥却做的是“年粑粑”,现在虽然有很多人家为了省事,用机器加工的,但还是有些家庭坚持手工制作。1月23日晚上10点多,记者看到老的一位远房表叔一家正在做水磨“年粑粑”,这位表叔说:“亲自做‘年粑粑’要的就是这种年味,如果都用机器代替了,不说口感如何,过年的传统和氛围就淡多了。”

合肥人说的“年粑粑”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年糕,如果完全手工制做,可一点也不比潼南的“油粑粑”,泰州的“年包子”简单。首先是选农家自种的糯米,按6:4的比例,搭配仙米(当地称早稻米)浸泡在陶制的水缸里一周左右。
其次是将泡好的米用淘米篮将米淘洗至无白色水为止,接着将淘好的米用石磨子磨成液体(在研磨时,米和水要适量同时进人磨眼中,就是人们常说的水磨),在石磨下方用长板凳睡倒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空间,里面放足草木灰,草木灰是用一块大布顺着板凳做成一个盛米浆的池子,水磨的米浆经过12个小时左右的草木灰脱水,就成为可以搓揉的米面块了。

再者是手工做成直径约6厘米,厚度约1厘米的圆形粑粑状,并摆放在蒸笼上,在农村土灶上,用柴火烧蒸约1个小时左右就熟了,有时一锅要放5层多蒸笼,一次就可以蒸熟100多个。刚刚出笼那是最馋人的,拿上一块,粘上白糖,味道美极了。
同时,将出笼的“年粑粑”一层一层码放在大桌上(农村每家吃饭用的大餐桌),等待10天左右稍有裂纹就分成一个一个装在陶制的大水缸里,然后用腊水浸满(据老人说农历腊用的水能让“年粑粑”放的更长时间)放置在阴凉处,可以享用4个月左右。什么炒,下,油炸,烧菜各种吃法不下10多种,而记者的最爱是放在用稻草烧饭的锅灶下自然烘烤,看着那散着特别米香的焦黄“年粑粑”,真是一种无尽的享受。
相关文章
- 10-25加速培育电商主体助力肥西县农村乡村振兴
- 03-29中铁四局肃祁项目部打响东山隧道复工战役
- 04-14淮北矿业铁运处调车员马虎安全不马虎
- 08-21“海螺+盘江”创造了国企合作的典范
- 09-21上海宝冶冶金工程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举办“开
- 12-20皖北煤电恒晋煤业走好经济技术一体化“创新路
- 04-05邹庄煤矿获安徽省“煤矿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
- 11-04安徽开展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宣讲
- 12-29芜湖“Q乐节”在欢乐声中迎来奇瑞QQ冰淇淋起飞
- 03-18怀宁县“送戏进万村”活动开启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