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系统施治绿色转型守护生态底色
时间:2025-07-25 20:08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彭学英 / 吴明 张骅
本报记者 彭学英 / 吴明 张骅 近年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以系统思维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污染防治攻坚、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价值转化等多维发力,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根基不断夯实,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污染防治成效显著,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安徽省始终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本报记者 彭学英 / 吴明 张骅

近年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以系统思维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污染防治攻坚、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价值转化等多维发力,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根基不断夯实,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污染防治成效显著,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安徽省始终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核心目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约束性指标实现稳步提升。2024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较2020年改善10%,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较2020年提升11.9个百分点,污染防治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
2025年上半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势头持续巩固。监测数据显示,全省PM2.5平均浓度降至39.9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3.2%;优良天数比率达77.6%,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升至89.2%,同比提升3.1个百分点。蓝天更常现、碧水更清澈,成为安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生动注脚。

绿色低碳转型提速,发展方式深度变革
安徽省以优化引领为抓手,从源头管控到产业升级,全方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构建低碳发展新格局。
在源头把控方面,严格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省共划定1094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其中优先保护单元697个、重点管控单元293个、一般管控单元104个,通过科学分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同时优化环评分级审批目录,将存在重大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项目环评调整至省级审批,从源头上遏制高污染项目落地。
重点行业绿色转型成效突出。六安钢铁、芜湖新兴铸管等企业完成钢铁超低排放改造,水泥、焦化行业全面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完成钢铁超低排放改造2676万吨,覆盖75%以上产能,马钢无组织一体化集中管控系统的成功运行,成为行业转型的标杆。交通领域“十四五”以来累计淘汰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约3.5万台,淘汰率超95%,有效减少移动源污染。
“无废城市”建设与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合肥、马鞍山、铜陵3个国家级“无废城市”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全省域“一市一策”开展建设。淮南市、合肥高新区等4个地区入选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探索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业碳积分”等特色路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壮大,依托总规模超240亿元的母子基金矩阵,“十四五”以来推动5615个项目落地,总投资达22840亿元,“中国环境谷”等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两山”路径持续拓展,生态价值加速转化
安徽省通过示范创建、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创新等举措,不断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
示范创建成果丰硕,“十四五”以来累计新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1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6个,总数分别达22个和10个,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石台县以“硒”资源为纽带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实现生态、产业、农民三方共赢,成为“两山”转化的鲜活案例。
生物多样性保护亮点纷呈。全省首次记录到亚洲黑熊活动影像,巢湖“鸟浪”现象引发广泛关注,生态魅力持续彰显。宣城泾县中国宣纸文化园等3处场所入选首批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让生态资源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动能。
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完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深入推进,去年获浙江补偿资金4亿元;皖苏、皖赣长江干流横向补偿产生资金2.79亿元;全省地表水断面“纵向+横向”补偿累计达15.5亿元,黄山市在新安江流域的实践为全国提供借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成效显著,“十四五”以来办结案件1040件,涉及金额超3亿元,2件案例入选全国典型,2项做法纳入国家管理规定。

升级乡村环境治理,绘就宜居宜业新图景
安徽省以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创新治理模式,推动农村环境整治提质增效,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价值”。
全省坚持“改治为用”“以用促治”理念,推广低成本、易维护、高效率的生态化治理方式,大力推行资源化利用。截至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4.7%,超出“十四五”目标14.7个百分点;累计治理农村黑臭水体4655个,有效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芜湖湾沚区“庭院式人工湿地”、当涂县闲置水体资源化利用等做法广受认可,安徽省相关经验在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整改健全机制,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安徽省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问题发现与整改,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让生态保护成果更多惠及民生。
中央层面交办问题整改扎实推进,坚持“月调度、季督导、年考核”,开展“回头看”确保整改到位。截至今年6月,中央反馈的420个问题已完成整改372个。自主发现解决问题能力持续提升,构建起“天上看、地上查、图上核、网上管、全面测、全力改”的全链条机制,省级督察实现16市三轮全覆盖,2025年专项督察聚焦皖北空气质量和沿江突出问题,12部生态环境警示片推动5068个问题整改4497个。
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23年7月以来,餐饮油烟、噪声等专项整治排查问题12.46万个,完成整治12.16万个,152个突出问题督办整改139个,相关成效入选省直部门十大改革案例,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环境改善。
推进纵深协同 共筑长三角生态屏障
安徽省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在生态环保领域强化协作,推动区域共同守护绿水青山。
在区域协同方面,配合编制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方案,建立苏皖“2+12”、浙皖“2+5”大气联防联控机制,深化“浙皖合作十件事”,完善毗邻地区执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作,形成共治合力。
省内生态建设亮点突出,构建“实施意见+规划+行动”政策体系,推动美丽城市、乡村、河湖建设。马鞍山市美丽河湖项目成为首批中央财政支持的10个项目之一,也是长三角唯一入选项目,为区域生态建设提供示范。
完善治理体系,增强支撑能力
安徽省从法规、标准、监测、执法等方面夯实基础,构建系统完备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为生态保护提供坚实保障。
法规标准体系日益健全,“十四五”以来制修订5部省级法规规章,推动各市出台“小快灵”立法;发布地方标准71项,总量居长三角第二,覆盖水、气、土等各要素。监测体系全国领先,实现国控站点智慧监管全覆盖,在社会监测机构监管方面推出三项全国率先举措,确保数据真实可靠。执法监管严格规范,开展固废治理、饮用水源保护等专项行动,今年上半年发现涉嫌环境违法问题2556个,有效震慑违法行为。
从蓝天碧水的持续改善到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从乡村环境的蝶变升级到区域协同的深度融合,安徽省生态环境厅以扎实举措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未来,安徽将继续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安徽力量。
相关文章
- 05-24安徽省出台加快建设平台和企业创新体系实施意
- 02-11合肥市庐阳区:安全不放假 平安度假期
- 06-04党史专题在麻地梁矿中心组学习会上开讲
- 03-27中煤矿建29工程处信湖项目部敞亮的公示栏敞亮职
- 02-06安徽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监察再出重拳
- 03-24合肥市瑶海城市管家保障市民生活有序
- 07-04“红娘协会”有新动作 华塑股份“青春有约”开
- 02-01长虹美菱107万医疗物资驰往武汉抗击疫情
- 05-12聆听劳模“讲故事”,淮北双龙公司奏响奋斗“
- 01-12合肥瑶海:新建游园扮靓街头“迎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