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初探】新常态下安徽民航科学发展路径_看安徽
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实践初探】新常态下安徽民航科学发展路径

时间:2015-05-12 00:00来源: 作者:老网站
【实践初探】新常态下安徽民航科学发展路径
作者:陈斌
 
    2015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分析,作为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民航业的发展将相应进入一个新阶段、新常态,主要表现为增长速度相对放缓,市场竞争相对激烈,发展环境相对复杂。但调整行业结构的空间进一步扩大,行业结构呈现出国际市场快于国内市场、中西部快于东部、支线市场快于干线市场的积极态势。针对此种新常态,如何应对挑战、因势利导、谋求新的发展机遇,将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民航行业各单位面临的现实课题。
    安徽民航事业也正处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增长的战略机遇期,全省拥有合肥、黄山、池州、阜阳、安庆等5个民用机场,芜宣、亳州、蚌埠、宿州机场的建设也正在谋划和推进中,其中芜宣机场选址已获国家民航局批准,民航业发展空间较大。安徽民航机场集团公司隶属安徽省国资委管理的省属大型民用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企业,主营业务为航空运输服务保障,目前直接经营管理合肥、黄山、池州三个民用机场,同时,集团公司下辖3家经营性子公司,依托主业发展客货销售代理、航空配餐、房地产建设、广告发布、候机楼商业开发等多种经营业务。自2003年底属地以来,集团公司在实现持续安全的基础上,运输生产快速增长,航线航班不断增加,新建的合肥新桥机场、池州九华山机场于2013年相继投入运营,经济运行和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提升,年旅客和货邮吞吐量占全省95%以上。其中,合肥机场2007年至2012年实现了200万到500万的跨越,步入了全国大中型机场的行列。
    伴随安徽民航发展进程,特别是进入到当前的“十二五”收官之年,机场集团公司同时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从困难和挑战方面看,一是高铁冲击和同业竞争,造成航空运输市场整体增速减缓,市场形势严峻;二是新机场投入使用,管理与运营成本上升,使机场集团继2008年开始盈利并呈逐年增加,2013年转场后又陷入严重亏损;三是管理相对粗放,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占主导,不能快速适应新常态下高效、规范、法治的新要求;四是体制机制制约的因素客观存在,缺乏创新驱动力,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从发展机遇的角度看,一是国家“四个全面”战略的布局与实施,宏观经济总体稳定向好,民航仍保持高于全国GDP平均水平的增速,处于较快增长期;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进、大众化消费的引领,航空旅游市场前景看好;三是集团公司各机场建设与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良好的保障能力和较为丰富的商业资源,有较大的市场开发潜力和空间;四是国家和省市政府更加重视民航业战略地位和发展,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有利于民航健康持续发展。这些挑战和机遇就是安徽民航业面临的新常态。如何适应新常态,借用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中的表述,就是要“集思广益用好机遇,众志成城应对挑战,立行立改破解难题,奋发有为进行创新”。笔者认为,新常态下安徽民航科学发展路径可以从八个方面作深入实践和探索。
    一是高度重视民航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民航作为一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是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民航的发展水平也体现着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4日在对民航工作批示中明确指出,“民航是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安徽民航业这几年虽有发展,但是在全国范围内看总体是相对滞后的,民航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不够明确、作用不够凸显。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和环境下,从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安徽扩大开放、优化产业结构的迫切需要出发,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审视安徽民航业在第三产业中先导性的重要作用、重视民航业在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战略性地位,积极发挥安徽民航业在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的作用,把民航业作为重要的交通基础产业、公用事业型产业和消费转型升级产业,放在  第三产业中优先发展培育的位置。建议建立省一级的民航业发展领导组织,统筹全省民航资源和规划发展,研究制定支持民航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尽快出台安徽省《关于促进民航事业发展的意见》,及时协调解决民航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与国家民航局对接行业统筹发展地方相关事宜。强化省级民航管理机构对全省民航业的行业管理职能,统筹全省机场的建设和发展,按照分工互补、错位发展的要求,重点建设干线机场,扶持支线机场,巩固“一核、双翼、多支点”的发展格局,“一核”就是定位打造合肥机场为全省民航机场龙头和中部地区重要干线机场,“双翼”就是以黄山、阜阳机场为南北两翼助推地方民航业发展,“多支点”就是推动省内其他地方机场同步建设与发展,积极构建南北贯通、东西呼应、一干多支的安徽机场布局,积极推进全省机场资源的统一整合、建设、运营和管理。
    二是坚持深化改革助推安徽民航业加快发展。新常态下安徽民航业的发展,需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进一步激发民航企业的发展活力。建议民航行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层面能够打破阻碍资源流动和再配置体制的障碍,积极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社会资本助力民航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民航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尺度,推动民航企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民航企业内部要增强改革的紧迫性和主动性,立足转变发展方式,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首先,要在国有企业分类中找准定位,履行职责,推动主业以安全、质量、效率为中心,加快转型升级,走集约化、精细化发展道路,做强主业;其次,以市场化为导向,发展相关产业,增强二级子公司面向市场独立生存、运营和盈利能力,做活辅业;第三,结合行业特点,破解民航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的难题,建立公开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市场化工资决定机制。打破身份界限,实施岗位管理,以岗定责,以岗定薪,充分调动每个干部职工投入改革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改革的推动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三是主动争取省市政府对民航业发展的政策扶持。根据国务院《民用机场管理条例》,民用机场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地方政府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一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由省市两级财政设立民航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对机场给予政策性亏损补贴和航空市场开发补贴。扩大航线培育资金规模,简化补贴流程,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政策资金的放大效应。建议在“十三五”期间增加省民航发展专项资金,各机场所在地政府配套资金不低于1:1的比例,将用于机场安全保障的设施设备投入资金纳入省市年度财政预算。二要密切跟踪国家促进民航业发展的政策新动向,建立省部(委、局)的沟通联系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贷款和资金投入支持,引导和鼓励各金融机构加大对机场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三要积极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多渠道筹集民航发展建设资金。四要积极发展临空产业。临空经济作为一种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形态和模式,在国内外受到普遍重视,并取得积极成果。我省要依托现有机场资源积极发展临空经济,重点是以合肥机场为核心打造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争取早日获批进入国家级开发区层面。机场集团公司应为临空产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依靠临空产业发展带动航空运输更好地发展。
    四是加快培育和引进民航运输市场的各类主体。加快安徽民航业发展,必须加快引进更多航空公司投入安徽航空市场。从民航业发展快的地方看,拥有地方航空公司,民航产业链才更加完整,在航空市场竞争中才能掌握主动。组建我省地方航空公司应尽快提上议程,可充分利用央企合作的良好平台,积极争取国有和民营资本投入航空运输产业,或依托省属大企业组建股份制的安徽航空公司。支持和鼓励已有的基地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安徽分公司立足安徽市场,巩固和加密现有航线网络,充分发挥基地航空公司对安徽航空市场的主力军作用。同时,眼前仍要不遗余力在省内各机场引进基地航空公司或多放飞机停场过夜,并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积极同国内外航空公司接洽并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各类民航企业在安徽设立地区总部、服务中心、分支机构、研发中心、采购培训基地等。积极抢抓国家支持通用航空的政策机遇,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兴办安徽通用航空企业,积极利用好国家实施低空放开的政策,发展通用航空。
    五是打造以机场为重要枢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借鉴其他省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以地补空、空地互联的成功经验,依托省级交通行政部门在机场建设方面强化“大交通”理念,放大民航机场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引领效应,完善航线网络,加密重点城市航班,积极开发与西北、西南、东北、华北地区的国内中远程航线和欧美国际航线。统筹考虑新建、改(扩)建机场与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效衔接,预留与其他城市公共交通方式的接驳空间,谋划将高铁、高速公路、景区公路、地铁、城际铁路、公交等其他运输方式引入已建机场,配套路网建设,实现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联通,以机场为枢纽构建多式联运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六是切实调结构转方式适应改革发展新变化新要求。按照经济发展新常态新要求,要切实加快转变安徽民航发展方式,积极调整经营结构,重点是调整主辅业比重,扩大辅业的发展;调整产权结构,实现产权多元化;调整客货运输比重,提高航空货运的市场份额;调整航线布局结构,开拓国内中长线和国际航线;调整服务产品结构,做好大众化服务。注重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主业吸引力和辅业竞争力、注重服务创新、注重可持续集约发展,走保障安全、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安徽民航业发展之路。调整和转变安徽民航机场管理体制机制,致力于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明晰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职责。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抓好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稳定职工队伍。坚持完善职代会制度,工会积极参与企业民主管理。主动适应新常态带来的宏观经济运行新特征、新规律、新要求,致力于企业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致力于管理制度体系的健全完善,致力于依法治企的能力建设,致力于打造专业化、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管理人员队伍,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服务智慧型的民航企业。
    七是积极呼应国家战略抓住机遇顺势而上。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也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国家为推动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政策上给予中西部地区有力的支持,国家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给安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也推动了安徽民航的发展。安徽作为中部重要内陆省份,在实施全球化战略、打造内陆对外开放型经济高地战略中,民航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平台和交通资源,这些国家战略的实施将给民航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和机遇。《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对包括安徽民航业在内的我国民航强国战略实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机场集团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抢抓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机遇,借助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适度超前增加民航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满足构建航空网络、空铁联运的要求。针对合肥机场区域位置和市场特点,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主辅并进,相互依托”的思路,在积极抓好客运市场开拓的同时,机场集团要重点加快发展航空货运,推进传统航空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要围绕客货市场的增长,积极拓展关联性业务,扩大非航业务规模。在品牌、服务、营销等方面创新提效,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提升关联性业务在机场集团总收入中的比重。
    八是以创新驱动来推进安徽民航运输生产增长。面对国内中短程航线受高铁持续冲击、航空运输市场竞争加剧的压力,机场集团要创新发展思路,选择差异化发展战略,在巩固现有客货源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深入挖掘潜在的消费市场,积极引进低成本航空航班和运力,开拓航空旅游市场。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服务业的创新升级要顺应这种消费新趋势。国务院去年上半年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旅游业改革发展,旅游业在扩大消费内需、优化经济结构、升级产业发展方面起到重要拉动作用,旅游业与民航业相辅相成,安徽是旅游大省,安徽民航须着力把握旅游业带动的大众化消费增长,提供规范服务、特色服务和品牌服务。机场作为民航企业中的重要服务主体,区别旅客、货主群体等不同服务对象需求,在硬件条件、技术保障、信息服务等方面创新服务举措,利用大数据分析,挖掘服务对象潜在消费,积极主动创造需求,满足服务对象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采取保障运输安全、优化服务质量、创新差别供给来激活航空市场的需求动力,在服务的创新升级中来实现民航业自身的发展。(作者单位:安徽民航机场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