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包河区让“文化”和“生态”成为核心竞争力_看安徽
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合肥市包河区让“文化”和“生态”成为核心竞争力

时间:2015-05-23 00:00来源: 作者:老网站
作者:杜怀才
 
    在2014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奖名单中,合肥市包河区成功上榜。该区合肥滨湖湿地生态修复和公园建设项目,成为合肥市唯一的集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两大国字号荣誉于一身的典型案例。同时,合肥市也在全国幸福感“十强”城市排名中再度夺魁。
    城市良好人居环境和“爆棚”幸福感背后,是包河人对优质发展环境的执着追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作为全国双百强城区的包河区把“文化”和“生态”作为核心竞争力支点,通过提升文化产业、加大环境治理双轨并行,推动生态文明发展,让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不断增加“绿色GDP”,实现了发展与生态、富裕与美丽的双赢。
 
不断提升文化对发展的贡献值
    当期,新常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何谓“新常态”?在包河区区委书记看来,核心即发展的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作为由老郊区嬗变而来的新城区,经过深入调研谋划,我们把优化产业结构的动力放在了文化产业上,通过提升文化产业在发展大盘子中的比重来加速整个产业升级。”
    “发展文化产业,包河区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作为合肥‘文脉’,自身资源禀赋丰富,坐落辖区的全国唯一的‘国家广播科技影视创新实验基地’更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包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部长王海霞介绍,包河区在全市首先成立文化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和文广投资公司,专门负责文化产业的规划、招商和服务工作。同时,从创新激励政策入手,改革文化企业扶持机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近3年来区级财政投入达到2000万元。
    “在发展布局中,我们依托‘国家级的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推进文化与项目、科技结合,发展广电设备生产、数字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产业,将基地打造成为广播影视技术研发和与互联网、物联网全面融合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平台。”王海霞介绍,在平台辐射效应的带动下,万达文化旅游城、国家广电总局“三院”项目、环巢湖实验网……一批体量大、质量优的文化项目落户该区。
    2014年,新增注册规上文化企业13家,中歌富铭、华影传媒等34家文化企业加快引进,万达文旅城等投资超亿元的重大文化项目加快建设,全年文化产业投资88.6亿元,占全市总量近1/3,全省总量的10%。晋升为区域的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是一个高附加值、无污染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加速了包河对高消耗、高污染产业的淘汰,也为包河建设生态文明开辟了广阔空间。未来,我们将力争到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胡启生表示。
 
以生态建设改善发展质量
    “相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在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上,包河区同样态度坚决、力度空前。”包河区区长耿延强表示,包河频临巢湖,是合肥环巢湖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的最前沿、主阵地。
    为此,包河区把“生态立区”战略作为中心任务之一,本着“打造良好生态环境是增添发展后劲、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大力构建水绿交融、鸟语花香、品质生活的城市空间,积极建成环巢湖区域的“中央花园”。
    实践中,该区按照差异化、生态化、精品化的方向,重点推进环湖“三圩”建设。大张圩坚持以生态自然为最高宗旨,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创成国家级森林公园;东大圩坚持经济和生态并重,成功创建“国家4A”和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牛角大圩重点发展生态农业,获评安徽省首批“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形成了环巢湖三颗璀璨的生态明珠。
    与此同时,该区同步推进治水、净气、增绿工程。在全市率先推行“河长制”,实施“一河一策”, 启动清沟清渠, 推进水岸清理、污染源治理等工程,去年清理沟渠500多条、400多公里。全面打响以扬尘、粉尘、废气污染治理为重点的攻坚战,实施工业减排、节能绿色、扬尘管控、绿化生态、空气净化和尾气达标等六大工程。结合“三线三边”,大力实施城市森林、公园提升、水岸绿廊、景观大道、两型(都市绿色和田园生态)社区绿化“五大工程”,不断为城区铸绿、添绿。目前,全区森林总面积已达7.82万亩,林木总面积达11.33万亩,主要绿化指标均已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要求的标准。
    持续推进的生态建设,让包河实现了生态优势向生态胜势的转变,极大改善了发展质量。“‘让城市融入自然,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愿景,正在包河区的蓝图中逐步成为现实。”包河区委副书记葛斌说。
 
文化生态融合释放“幸福红利”
    2014年,包河区成功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区”复评,生态建设摘得多块省级乃至国字号品牌。如今,文化和生态已成为了引领包河新常态发展的“两翼”,而两者日益融合释放的红利,更让幸福的感觉滚滚而来。
    对此,区长耿延强体会最为深刻:仅2015年五一期间,全区主要景区、景点和“农家乐”共接待游客5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50万元,与去年同比分别增长14.5%和16%,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再创新高,成为合肥旅游最活跃和人气最火爆的旅游目的地。
    “是什么吸引了众多游客?是包河独有的文化魅力,是包河天蓝水清的生态环境!”耿延强表示,尝到甜头后,区委进一步加大资源统筹力度,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与产业深度融合,依托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等八大文化场馆,推动沿湖文化地标项目和“三圩”生态保护开发,建设环巢湖国际旅游目的地核心区。挖掘有巢氏、陷巢涨庐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国家级滨湖湿地森林公园文化内涵。引入北纬31°生态农业文化,建设牛角大圩国家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嵌入地域文化元素,培育罍街、庐城后街、宁国路龙虾美食街等一批特色文化街区,打造出一张又一张响亮的“包河名片”。
    在文化、生态的强力推动下,包河区“新常态”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阔。2014年,包河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59.2亿元,在市政府考核的15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 12项指标总量位居全市城区之首。在全国632个市辖区城区中,包河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由2013年的第63位跃升至第56位,并蝉联“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区”第13位,成为全省排名第一的“双百强”城区。
    随着,国家层面将合肥与南京、杭州并列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包河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未来,我们将以更大力度创新体制释放文化发展活力,以更加严格务实措施建设生态文明,让“文化包河、生态包河”为包河 ‘打造全国一流省会城市标志区’注入更强劲的动力。”胡启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