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四局员工袁明明用技术丈量人生的宽度_看安徽
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中铁四局员工袁明明用技术丈量人生的宽度

时间:2016-04-25 00:00来源: 作者:老网站
作者:洪炜 查高英
 
    “成就感、尊严和快乐只能自我给予,同时你还需要足够的人生宽度来承载它们。”在中铁四局技能大赛中获得佳绩后,袁明明不无感慨地在自己的日志本中记下这段话。参加工作不到两年,他就在局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凭借出色的业务水平,由企业一名劳务派遣人员成为正式职工,第一次准确地丈量了人生的宽度。
事实上,他丈量人生宽度的旅途,还在继续……
    2013年,袁明明以劳务派遣的方式加盟中铁四局建筑公司,那时他仪器上的读数还是“0”,这个“0”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有的只是未知和迷茫。“那时刚到单位,领导安排什么就做什么,没有规划和目标。”刚刚加入的陌生,让这位年轻人带着懵懂和青涩,在局海南西环铁路项目经理部五分部开始了他为时不长的测量生涯。这个早已习惯步行的小伙子,从师父手中接过了测量仪器——虽然求学时期他用过不少规尺,但无疑这是最重要的一把。
    “理想和现实的最大差别就在于:现实让你认识到,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和许多怀揣凌云壮志的青年一样,袁明明也有自己天马行空的骄傲。岁月变迁,这个年轻人脸上渐渐地写满了充实与平和,也享受着工作带来的快乐感知。桥台、路基、涵洞;高度、宽度、长度……遇到的一组组数字,从图纸上计算的坐标,经过测量仪器的定位,变为现实中成型的构筑,将误差降到最低,便是袁明明成就感的来源。虽然只是施工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是袁明明那追求精准的态度和要求,没有或减小误差,对他来说就是有意义的。
    在袁明明看来,专业是一种责任。于是他每次测量放线之前,都先吃透图纸,把自己根据图纸计算出来的坐标,导入CAD进行检查,对于存在疑问的地方请师父或者工程部长进行复核;现场放过的线,他都用卷尺进行“地毯式”检查,将误差降至最低。卷尺和仪器上的读数,不断加码着他人生的宽度。那时的袁明明也许从未想过能在局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然而他尊重的却是人生的客观真理。为了完善他的工作,他从来没有放弃一点一滴的学习,正因如此,成功才会在不经意间主动叩响门扉。
 
而目前的成功,也只是他人生旅途的序曲。
    转为正式员工的袁明明,一切似乎没有什么分别,或者说从一开始敬业就是他的准则。“我目前担当的角色就是一名测量技术人员,没有什么比敬业地做好工作更为重要的事情。”唯一的不同,是袁明明开始独挑大梁了。
    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小河停车场项目是中铁四局建筑公司首次进入贵阳乃至贵州轨道交通工程的第一个项目,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对于首当其冲的测量工作来说,袁明明似乎只做两件事,要么在办公室一遍遍审核图纸,要么在现场一次次地放线、校准,心无旁骛换来一组组精准的数据。
    3月25日,项目综合楼的提前15天顺利封顶,袁明明憨厚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没有师父带了,做得好与坏全凭自己。”袁明明就是靠自己一遍遍测量,一遍遍核对,做好了基础工作,专业技术学过了,离开了师父,工地上每一个人都成为了师父。
    袁明明对工作的“较真劲儿”,让协作队伍人员如履薄冰。“苛刻……”是协作队伍人员对他的评价。有一次工序转换时,前一个工序的几厘米偏差没有得到修正,袁明明坚决不允许进入下个施工工序,并在现场僵持了2个小时,直到现场整改合格。在协作队伍看来,袁明明对待工作这种“无所不用其极”,令人回忆起来都“心有余悸”。事后袁明明在生产例会上说,一旦协作队伍对一次偏差不重视,拖拉甚至不了了之,那么第二次、第三次就会接踵而来,施工质量和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就是这种近乎“苛刻”的敬业,让项目部人缘甚佳的袁明明,成为协作队伍眼里最不好打交道、最怕打交道的人。
    “图纸审得不细,内业资料不精,业务知识不广,都是我需要不断加强的地方。”袁明明仍然在求索路上执着坚守。
    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把不足的地方改善,把错误的地方纠正,既是工作的态度,也是人生的态度。就是凭借这种态度,袁明明越走越宽,在本职工作精益求精的基础上不断充实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