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造”12吋晶圆试产助推“中国IC之都”发展
时间:2017-06-28 00:00来源: 作者:老网站
作者:黄勇 张骅
历经20个月紧张而有序的建设,2017年6月28日,在合肥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两周年之际,坐落在园区内、安徽省最大的集成电路产业项目——合肥晶合12吋晶圆制造基地项目(一期)迎来了竣工典礼暨试产仪式的时刻:经过500多道复杂的工序,首批晶圆预计在7月中旬就能够正式下线。
作为合肥市首个100亿人民币以上的集成电路项目,项目的投产标志着合肥市打造“中国IC之都”的梦想照进了现实,使合肥市在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上至少跃进了10年;这也是安徽省第一座12吋晶圆厂,安徽省高端晶圆制造产业从此开始腾飞。在国家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总战略上,安徽省、合肥市已经有了崭新的“坐标”。
从百亿撬动万亿 “中国IC之都”在崛起
“我亲自参与和亲眼见证了24个晶圆厂的拔地而起,遍布在美国、意大利、日本等世界各地。合肥的晶圆厂,是第25个,也是与现在台湾本部的晶圆厂同等设计规模的。内地市场对集成电路的迫切需求,让我们对大尺寸晶圆制造充满了信心。”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总经理室幕僚长、品质长黄宏嘉博士介绍说,试投产之后,再经过可靠性测试和产品认证等环节,今年10月,“合肥制造”的晶圆就可以实现量产,到今年年底实现每月3000片的产能。
从一个笨重的晶锭,到一片光彩可鉴的薄薄晶圆——“集成电路被誉为工业之母,从设计到晶圆制造再到封装,产业链上投资难度最大的就是晶圆代工。”黄宏嘉告诉记者,作为合肥的首个晶圆制造工厂,晶合的投产意味着对全产业体系的迅速拉动——晶合超百亿元的投资,放到产业链里就意味着百倍至千倍的撬动作用,如此强大的杠杆效应,使这个“巨无霸”成为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当之无愧的“定海神针”。
据悉,该项目总投资约128亿元人民币,总占地面积316亩,全部达产后可实现4万片12英寸晶圆的月产能,年产值约35亿元。 该项目针对国产面板驱动设计专业芯片,开发特色工艺,使面板驱动芯片的设计、制造和使用全部在合肥实现。并且,项目的投产解决“芯”和“屏”结合的难题,5年内将使面板驱动芯片的国产化率提高到30%,打破国产面板芯片全靠进口的局面。
合肥综保区两年“井喷式增长”蕴藏无限潜能
禀赋优越的沃土,才能生长出满树创新之花。作为安徽省外向型经济的重要载体,合肥综合保税区自2015年6月29日封关运行至今两年的时间里,着力打造以新型平板显示终端产品制造,集成电路产品制造、电子信息元器件出口加工、智能装备制造等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工基地;以进出口贸易为主的国际贸易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商品展示交易中心。
两年来,园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业务开展等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一大批保税加工、保税服务和保税贸易项目落地建设。今年1-5月,合肥综合保税区完成进出口额4.07亿美元,较2016年全年的3534万美元,增长约1051%;实现税收15004万元,较2016年全年的7357万元,增长约104%。各项指标均呈现出爆发性增长,特色和优势不断显现,逐渐发挥出对外开放平台的突出引领作用,同时又与地区产业发展充分融合,对新站高新区、合肥市发展平板显示、集成电路等优势产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合肥综合保税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柳伟介绍说,截至目前,已落地合肥综合保税区的项目有合肥晶合12吋晶圆制造基地项目、汇成光电晶圆凸块封装测试项目、徽商银行数据中心项目、华厦国际大数据保税港项目、激光显示及照明产业化项目、高端芯片晶圆级测试项目、中外运公共保税库项目、泓明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供应链项目、海程邦达供应链管理项目、易浦物流保税仓库项目等,总投资达200亿元以上。
合肥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两年来,业务量呈现井喷式增长,各项数据均呈现出厚积薄发的气势和蕴藏的无限潜能。综保区作为合肥市、新站区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正在不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柳伟介绍说,接下来,合肥综合保税区将继续以保税加工为核心,大力发展保税贸易和保税物流,丰富和提升综合保税区功能,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国际结算、融资租赁、检测维修等。
- 上一篇:淮北矿业涡北选煤厂投产五年无一例工伤
- 下一篇:皖北煤电集团公司首座光伏电站并网发电
相关文章
- 10-11创元电厂让这个“党员活动日”不流于形式
- 11-16怀宁县“皖米之乡”牌福宁1号活米荣获国家级金
- 09-08涡北选煤厂着力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 10-16合肥市瑶海区“美好生活课堂”免费学技能
- 05-16中煤三建三十工程处“一机双巷”新工艺获部级
- 09-12淮北矿业童亭矿拧紧“一通三防”安全阀
- 03-19怀宁县农民收入开启“新三金”时代
- 10-09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建材三厂生活区百姓与国旗
- 05-09洛河发电厂深化“责权限”合同管理再提升
- 02-25来安县杨郢乡旱船表演闪耀永阳花灯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