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把脉环境治理,第二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分会在合肥开幕

时间:2023-06-15 18:03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张晓梅/吴明 彭学
本报记者 张晓梅/吴明 彭学英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刚刚在合肥落下帷幕,又一高规格盛会在合肥召开。记者了解到,6月14日,由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主办,合肥市瑶海区人民政府、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管理办公室、安徽建筑大学联合主办,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合肥东新建邦环境修复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二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分会在合肥市瑶海区
本报记者 张晓梅/吴明 彭学英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刚刚在合肥落下帷幕,又一高规格盛会在合肥召开。记者了解到,6月14日,由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主办,合肥市瑶海区人民政府、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管理办公室、安徽建筑大学联合主办,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合肥东新建邦环境修复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二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分会在合肥市瑶海区拉开帷幕,会期三天,汇聚了全国土壤修复方面的产、学、研顶尖团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文清,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二级巡视员李义,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所长沈仁芳,中环协土壤与地下水修复专委会主任委员赵克强,团省委副书记叶征,合肥市政府二级巡视员徐昌,安徽省地矿局副局长侯其标等出席大会。
  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以合肥、济南、南京、杭州等地为代表的重工业核心区。记者从会上获悉,在国家持续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以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新时代背景下,本次会议聚焦工业集聚区环境治理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主题,深入研讨相关热点问题,以推动土壤修复产业更好助力工业集聚区改造升级,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此次大会分会放在合肥市瑶海区召开,正是缘于瑶海曾是合肥乃至安徽著名的大型工业集聚区,该区积极推进的土壤修复正在不断取得成效。
 
  参会的专家学者、科研院所、产业代表围绕“工业集聚区环境治理与全生命周期管理”这一会议主题进行多维度研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仪器,是信息时代生态环境科学技术发展的源头,是生态环境科学研究的‘先行官’,也是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的‘倍增器’。”刘文清院士以“生态环境超光谱监测技术进展”为题作特约报告,介绍基于光谱学原理的环境监测技术在空气、水、土壤环境治理上的成果运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骆永明研究员则长期关注城区老工业区的转型发展和有机更新的需求,在报告中从专业视角提出针对工业腾退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的若干思考与建议,以实现工业集聚区绿色低碳修复和高质量发展。安徽建筑大学副校长蔡国军教授围绕有机污染土智能探测新技术进行学术报告,详述所在团队借助孔压静力触探及综合物探技术,实现污染土壤的快速准确评估。
  作为会议的重要成果之一,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合肥东新建邦环境修复有限公司,与安徽建筑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省地勘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安徽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安徽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技术院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各方表示,将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与高校在教育、科研、人才、实践应用等方面的优势,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作关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于合肥东部新中心土壤修复。
 
  活动现场,合肥市青少年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科技创新与科普实践“揭榜挂帅”活动正式启动。这一活动旨在推动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大学生运用宽阔的视野、超前的理念和高超的专业水平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升级,助力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
  会上,瑶海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目前国内极具发展活力的工业转型区之一,瑶海正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两大机遇,加快推进污染土壤治理,已经治理出库土地超2000亩,成为安徽省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综合改革和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的典型案例,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逐渐凸显,正在变“污染土地”为“发展宝地”,逐渐实现从“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为安徽乃至全国的老工业集聚区转型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瑶海模式。
 
  记者了解到,会议期间,来自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安徽省地质调查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东理工、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等科研院所及行业头部企业的专家学者,还将围绕工业集聚区地块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管控修复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景观规划与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治理修复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四大主题方向,举行30多场专题报告,并赴合肥东部新中心工业场地修复治理项目现场交流,深入了解工业集聚区环境治理的合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