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合肥市围绕四个方面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9-14 11:57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张晓梅/吴明 彭学
2022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5%,居全国城市21位,其中规上工业增速6.3%,居24个万亿城市第3,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关口,工业投资、新增百亿企业、规上企业数、专精特新企业数创十年来新高,工业稳增长、培育战新产业、推进产业数字化3年6次获国务院表彰激励。 合肥市围绕四个方面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张晓梅/吴明 彭学英 1-7月,合肥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
  2022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5%,居全国城市21位,其中规上工业增速6.3%,居24个万亿城市第3,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关口,工业投资、新增百亿企业、规上企业数、专精特新企业数创十年来新高,工业稳增长、培育战新产业、推进产业数字化3年6次获国务院表彰激励。
 
合肥市围绕四个方面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张晓梅/吴明 彭学英
  1-7月,合肥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较上半年提升0.9个百分点,跃升至全省第4位、24个万亿GDP城市第4位。其中,7月当月增速达13.8%,居全省第1位。9月13日,记者就合肥市制造业发展走访了合肥经信局。
 
  聚焦“一条主线”,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合肥市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近年来,合肥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探索走合肥特色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之路。
 
  2005年,合肥市委九届八次全体会议作出“工业立市”的战略决策,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实体经济”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22年,合肥五个产业规模超千亿,战新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4.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32.3%,高于全国1倍以上,高于南京、杭州等城市10个百分点。智能语音获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获批国家级战新集群。
 
  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突破2700亿元,其中新型显示产业实现“从砂子到整机”布局,液晶面板出货量约占全球10%;集成电路拥有存储、驱动芯片2条12寸晶圆生产线,形成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设备材料的完整产业链,内存芯片颗粒填补国内空白,手机驱动芯片代工世界第一。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拥有大众、蔚来、江淮等整车企业6家,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7.5%;光伏新能源产业组件出货量占全国8%以上,逆变器出货量占全国30%,应用规模居省会城市之首。高端装备产业在工程机械、工业机器人、色选装备、数控机床等领域优势明显,其中合力叉车连续30年位居工业车辆国内第1、世界第7;合锻液压机国内市场占有率约30%;美亚光电、泰禾光电等占据国内色选机市场80%以上份额。
 
  家电产业“四大件”总产量近6000万台,白电产量占全国近四分之一,连续11年第一。同时,我市加快布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创新基地,谋划布局5大未来产业集群,未来信息产业、未来健康产业、未来空天产业、未来材料产业、未来能源产业等。
 
  坚持“两端发力”,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力量,合肥坚持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带动2022年规上工业、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1.99%、2.29%,均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
 
  在创新供给端方面,合肥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引领,发挥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策源优势,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高标准打造科大硅谷、中国声谷等科创平台,引导高校院所加大应用基础领域研究,与企业共同打造新型研发机构43个。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定期梳理产业链“卡脖子”环节,高质量承接国家、省级重大专项,推行挂图作战、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机制,集中攻克一批工业“五基”领域关键技术。近3年,企业承担国家“工业强基任务表”“关键技术协同攻关目录”项目6个,7个项目入围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重点任务揭榜名单,20家领军企业完成省级揭榜挂帅项目,年内计划实施制造业产学研合作项目380个,占全省一半以上。(19纳米DRAM芯片批量生产填补国内空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国际首个新冠病毒重组蛋白疫苗推广使用,语音识别、半固态电池、硅基OLED、超高清全色显示等技术国内领先)
 
  在创新需求端方面,加快建立创新型企业培育体系,推进“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五企共育,提供资金扶持、投融资、人才培训、政策咨询和对标诊断等服务。已认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8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9户,居省会城市第5、全国第14。
 
  高标准服务智能语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邀请合锻智能、国轩高科、应流机电等20余家企业围绕工业声学、AI语音芯片联合攻关,加快中试语音和人工智能检测平台建设。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培育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超1400家,获批国家级技术中心54家、工业设计中心10家,均居省会城市前3。(企业累计获红星、德国红点等国际奖30余个)。
 
  推进场景示范创新,致力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把握为技术找场景、为场景找市场“两个定位”,分布开放企业生产、政府应用、城市建管“三类”场景,已挖掘应用场景600余个,发布市级场景清单266项。
 
  推进“三化提升”,增强产业发展质量效益
 
  坚持高端化引领。加快实施“合肥制造”质量提升工程,引导企业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控制,提升工业品质量的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累计培育国家级质量标杆6个,省标准化示范企业32家,安徽工业精品148个。合肥钢铁厂、庐江矾矿获批国家级工业遗产。
 
  提速智能化转型。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实施百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智改数转”、企业上云三大行动,讯飞图聆工业云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6家企业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型平台,组织2000余家企业“智赋合肥”系列培训,今年将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转数改”诊断、应用全覆盖(依托图聆工业云打造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度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为荣事达、皖维集团等30户企业打造“工业大脑”,年内将向4400户小微企业推广“数字化软件服务包”,平台业务量较去年底提升36%)。
 
  实施智能制造“万千百”工程,累计为1000余家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方案,培育市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超1300家;联合利华、美的洗衣机、联宝电子、海尔工业园4家入选全球“灯塔工厂”,数量居全国第2位。加快新基建布局,累计建成5G基站1.9万个,实现乡镇以上区域连续覆盖和重点区域深度覆盖,获批设立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
 
  推进绿色化发展。持续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加快绿色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每年实施节能节水技改项目40余个,近两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达13.9%,完成“十四五”目标的93%,单位GDP能耗0.27吨标煤/万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1/2,每度电创造GDP25.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2倍多。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家、绿色工厂2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9家,获批绿色产品194个、占全国5.1%。
 
  力促“四链融合”,打造最优产业发展环境
 
  打通产销链。在全国经信系统创新设立市场拓展指导处,全流程服务企业供需对接、市场拓展、产品推广,围绕“日日有对接、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成果”要求,打造“合肥市产业融合对接会”活动品牌,提升本地工业品市场占有率。已累计开展近60场产业融合对接活动,超1600家企业参加,达成合作协议及意向110余个,涉及金额超30亿元。
 
  畅通资金链。打造合肥特色投融资平台体系,整合设立建投、产投、兴泰三大市属投融资平台公司,针对初创企业、中小企业和龙头企业,分别设立天使投、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有力支撑重大项目落地。其中,市投资引导基金招引22只参股基金、规模607.1亿元,资金放大6.5倍;对接招引产业项目56个、总投资588.2亿元。在清华大学全球母基金研究中心的“2022最受投资机构欢迎的地市政府LP-TOP15”榜单中居第1名。天使投已出资超20亿元,风险容忍度30%。
 
  配置资源链。深入推进闲置工业用地清理,加快划定工业产业区块控制线。充分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的牵引作用,根据评价结果差别化企业享受市级财政政策,优先推荐亩均效益高的企业争取国家、省级资金。全市1977家规上工业企业2021年度亩均税收32.9万元/亩,居全省第1,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鼓励金融机构为企业量身定制亩均信用贷、担保贷等创新产品,建立“亩均英雄贷”金融产品库,1-4月,发放“亩均英雄贷”1291笔、总金额386.9亿元。
 
  优化人才链。加快打造“养人之城”,组建市委人才办和市人才集团,出台人才一揽子政策,2022年兑现住房租赁、购房补贴、岗位补贴等人才资金6.9亿元,惠及9000家企业4.9万人次。推出“合肥请您来,20万个岗位供您选”、人才高校行等活动,助力企业解决人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