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赋能,合肥全域创新体系构建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11-18 22:15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彭学英/吴明 张骅
【聚焦十四五】 本报记者 彭学英/吴明 张骅 十四五以来,合肥市坚持以科学技术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牢固树立科技即产业理念,通过成立中共合肥市委科技委员会,构建起全市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的大科技格局,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迈入新阶段。其中,合肥市大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入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中国科大赋权+转让+约定收益职务
【聚焦十四五】
本报记者 彭学英/吴明 张骅

“十四五”以来,合肥市坚持以科学技术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牢固树立“科技即产业”理念,通过成立中共合肥市委科技委员会,构建起全市“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的“大科技”格局,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迈入新阶段。其中,“合肥市大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入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中国科大“赋权+转让+约定收益”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模式入选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二批典型案例,合肥“科创赋能高质量发展”获中央改革办推介,科创工作实现多维度关键性转变。
创新工作:从“各自为战”到“纲举目张”
合肥市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2021年成立中共合肥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建立“科技局+科创集团+科创基金”三位一体科创工作体系,一体化落实科技创新组织、要素、政策保障;同时突出产业导向,出台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等系列政策,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合肥推广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元化融资、使用者付费”模式,扩大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建立早期基金风险容忍等统一政策。
数据显示,合肥全球科技集群排名从“十四五”初期跃升至2025年的第39位,五年间上升40位,成为我国近年全球科技集群位次提升最快城市;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进8位至第12位,创历史最好成绩;稳居国家创新型城市前10位,“科创名城”影响力持续扩大。
战略力量:从“单点突破”到“体系布局”
“十四五”期间,合肥市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14%以上,位居全国前列。依托这一保障,合肥布局建设13个大科学装置,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加速崛起,国内首个深空探测国际学会成功成立。
在战略科技力量培育上,合肥国家实验室“总平台”“总链长”作用凸显,新增19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其全国主要城市排名从第12位升至第9位;新增2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全市国家级实验室总数达26家。同时,长三角、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战略布局合肥,AI物质创制中心、长三角人工智能安全实验室等加快建设,欧洲科学院亚太中心落户合肥。重大科技成果方面,“九章三号”“祖冲之三号”成功研制,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运行时间刷新世界纪录,稳态强磁场相关装置三项指标破世界纪录,实现“大满贯”。
创新成果:从“实验孵化”到“市场应用”
为推动创新成果落地,合肥成立全国首个国有成果转化持股平台,首创可转化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孵化器等载体近300家;五年间新增36家新型研发机构,总数达57家,吸引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布局,集聚院士30余名、科技人才6400余名。
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全市累计推动成立转化企业超3400家,其中估值过亿的种子独角兽企业超百家,5家企业入选2025中国科创未来之星(全国共80家)。“十四五”期间,合肥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万件,技术合同交易总额突破千亿,预计2025年底将达1800亿元,五年增长超5倍。
科技供给:从“布局成型”到“效能释放”
合肥市聚焦创新主体培育,推动资金、人才、场景等要素向企业汇聚。五年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万家,较“十四五”初期增长3倍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6万家,增长6倍以上;拥有独角兽企业10家,排名较上一年提升3位,新晋数量居全国第4位;科创板上市企业20家,位列全国第6位。
同时,合肥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通过“定向(择优)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推动企业牵头国家、省市科技攻关项目超400项,“世界首台微观量子精密测量仪”“DDR5X动态存储器关键技术”等350余项成果达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五年增长57%,研发投入强度从3.52%提升至4.11%,累计16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科产融合: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
围绕“产业靠科技、科技靠人才”,合肥成立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国际金融研究院、安徽科技大市场等,打造“实训+科研+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懂科技、产业、资本、市场、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组建合肥科创学院,成立技术经理人事务所,激发专业人员创新热情。
政策与产业布局同步推进,合肥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促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合肥市技术经理人培育发展条例》;建设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先导区,入库企业超千家;打造全国量子科技和产业中心,启动安徽量子产业园区(先导区)建设,集聚量子上下游企业近百家;组建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累计培育282个“三新”产品。
创新生态:从“政策输血”到“机制造血”
合肥全面推进自贸试验区与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双区”联动,打造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在全国率先设立国有股权直投、高风险容忍度(50%)的市级种子基金;针对企业融资痛点,推出“星火贷”“研发贷”“团队贷”等特色金融产品,科技贷款总量超6000亿元,相关工作获国务院督查通报表扬。
此外,合肥成功举办量子和科技产业大会、中国(安徽)科交会等重大活动,总台《科学之夜》(简称《科晚》)重磅推出,并在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被译制成多语种,在上合组织国家30余家主流媒体播出,助力大国外交。如今,合肥全社会关注创新、崇尚创新、参与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创动能。
相关文章
- 11-04皖北煤电集团智能公司全面部署冬季“三防”工
- 01-15宿州首家民营企业劳模工作室揭牌运行
- 03-11服务好,请您点个赞!
- 08-25同频共振 口孜东矿多方助力基层党建与安全生产
- 11-25怀宁县专项整治汽车销售和维修行业
- 03-15皖北煤电帮扶村让群众在家门口上岗挣钱
- 05-21皖北煤电智能公司:“北疆繁星”点亮矿区文明
- 04-02袁店二矿公推公选班组“当家人”
- 11-22双龙矿业公司为女职工健康筑起保护屏障
- 11-25助力乡村振兴 安徽省肥西县加强资产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