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绘就新图景,合肥投资638亿建成200项工程

时间:2025-11-21 17:42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彭学英 / 吴明 张骅
【聚焦十四五】 本报记者 彭学英 / 吴明 张骅 11月20日,合肥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章浩在新闻发布会上宣称:十四五时期,全市重点工程建设领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累计承担项目255项、完成投资638亿元,其中200项工程顺利完工,不仅构筑起现代化交通枢纽,更建成一批学校、医院、文化场馆,让市民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织密大交通网络:83公里快速路成型,
【聚焦十四五】
 
本报记者 彭学英 / 吴明 张骅
  11月20日,合肥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章浩在新闻发布会上宣称:“‘十四五’时期,全市重点工程建设领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累计承担项目255项、完成投资638亿元,其中200项工程顺利完工,不仅构筑起现代化交通枢纽,更建成一批学校、医院、文化场馆,让市民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织密“大交通”网络:83公里快速路成型,枢纽能级再跃升
 
  “从‘环+放射’快速路网闭环,到‘断头路’逐个打通,再到国家级交通枢纽配套落地,合肥‘十四五’交通建设实现从‘通’到‘畅’再到‘优’的跨越。”章浩介绍,过去五年,合肥重点工程领域聚焦“高快一体、内联外通”目标,累计建设快速路15条(含14座高架及延长段)、总长83公里,其中高架桥里程达55公里;建设主干路22条、总长34公里,城市交通骨架持续加密。
 
  在快速路网建设上,一批关键工程的完工让“畅通合肥”从蓝图变为现实。畅通二环、金寨路南延、包公大道、文忠路、桥头集路、G312合六路快速化改造、南二环西延三四标等项目相继建成,基本形成“环+放射”的快速路网完整体系,南二环与金寨路交口、包公大道与文忠路衔接等昔日交通堵点得到有效缓解,市民跨区域出行效率显著提升。
 
  “断头路”打通同样惠及民生。五年间,涡阳路、广德路、合作化南路、铜陵北路、珠江路等“断头路”先后贯通,临泉路、巢湖南路、习友路、将军岭路等城市主干道完成升级,市域交通循环更顺畅,蜀山、经开、新站等片区联动更紧密,“出门不绕路、片区不脱节”成为市民出行新体验。
 
  更值得关注的是,合肥重点工程主动服务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新桥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配套市政工程、新合肥西站配套设施、引江济淮(合肥段)跨河桥等重大项目高质量推进,进一步强化合肥在全国综合交通网络中的枢纽地位,为“内联长三角、外通全国”提供坚实支撑。
 
  聚焦“高品质”民生:16所学校15座医院落地,科创文化设施升级
 
  “重点工程既要‘顶天立地’支撑发展,更要‘铺天盖地’惠及民生。”章浩表示,“十四五”期间,合肥重点工程领域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建成一批教育、医疗、文化、科创项目,累计新增学位6.57万个、医疗床位1.8万张,让市民共享城市发展红利。
 
  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上,重点工程持续发力。合肥六中菱湖校区、合肥八中运河新城校区等基础教育项目整体建成,可容纳6.2万名学生就读;市一中长江路校区、六中百花井校区、五中长江校区等完成维修改造,新增学位3700个;合肥理工学院、安徽公安职业学院整体搬迁、黄麓师范学校一期等高等教育项目落地,同步高标准建成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合肥行政学院)新校区,既满足市民“上好学校”的需求,也为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储备人才。
 
  医疗健康保障能力同步提升。市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市二院老年护理院、市三院新区、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滨湖分院、市口腔医院滨湖分院、市中心血站新站、市智慧养老中心等15座医院(含新区)相继建成,新增床位1.8万余张,进一步完善“市-区-社区”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市民“看病远、住院难”问题得到缓解。
 
  科创与文化设施建设同样成果丰硕。量子创新院、中科院创新院二期、中国科大高新园区、物质科学交叉前沿研究中心、医算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投用,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供世界一流硬件支撑;安徽美术馆、安徽科技馆、安徽百戏城等省级文化场馆,以及市科技馆新馆、市中心图书馆、合肥美术馆、创新法务区等市级文化阵地先后启用,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同步落地,不仅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更让合肥“科创+文化”城市气质愈发鲜明。其中,合肥园博园凭借优质景观与多元功能,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城市新地标”,为“文旅合肥”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践行“绿色化”发展:水环境治理见成效,低碳建造成常态
 
  “重点工程建设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生态账’。”章浩强调,“十四五”期间,合肥重点工程领域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动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从水环境治理到绿色建造,全方位塑造“美丽合肥”新样板。
 
  在水环境治理上,一批项目让“清水穿城”成为现实。长岗污水处理厂中水利用项目、荣城花园排水涵下穿铁路工程、长江路西二环排水系统改造等相继完工,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十五里河河口湿地1000亩生态工程建成后,湿地水质持续改善,成为巢湖生态保护的重要“缓冲带”,擦亮巢湖这张“城市最美名片”。
 
  绿色低碳建造理念则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合肥在重点项目中大力推广预制构件、模块化装修技术,大幅减少现场湿作业与建筑垃圾;严格督促施工工地落实“六个百分百”要求(施工工地周边100%围挡、物料堆放100%覆盖、出入车辆100%冲洗、施工现场地面100%硬化、拆迁工地100%湿法作业、渣土车辆100%密闭运输),打造一批“绿色工地”示范项目,引领城市建设向低碳、环保转型。
 
  推行“精细化”管理:智慧建造提质效,47项国家级奖项彰显实力
 
  “工程质量是生命线,管理创新是驱动力。”章浩介绍,“十四五”期间,合肥重点工程领域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通过智慧赋能、制度创新,推动工程建设提质增效,累计荣获国家级奖项47项、省级奖项81项,彰显“合肥建造”实力。
 
  智慧建造技术的深度应用,让工程管理更精准。合肥在重点工程中广泛应用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在招标阶段就明确信息集成、安全管理、绿色施工等模块配置要求,实现对项目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的实时监控,管理效率与决策科学性显著提升。
 
  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持续完善。合肥健全工程安全双重预防体系,动态更新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在“施工、监理、检测、监督”四级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引入第三方独立巡查机制,为工程质量安全再筑“防火墙”;全面推行“样板引路”制度,严格落实关键工序、重要部位施工工艺与质量验收标准,确保每一项工程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合肥积极探索EPC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等新型组织模式,优化项目建设流程;在前期设计阶段强化管理,推行设计咨询早介入、多方案技术经济比选,从源头上优化投资、规避重大变更,实现“提升效率、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集约化管理目标。
 
  丰硕的管理成果转化为亮眼的奖项荣誉。“十四五”期间,合肥重点工程累计荣获鲁班奖4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6项、全国市政工程最高质量水平奖5项、中国建筑工程钢结构金奖5项、詹天佑奖1项、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5项,及国家级BIM技术大赛等其他奖项11项;省级层面斩获黄山杯31项、省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工地42项、省市政工程优质奖7项、省环境保护示范工地1项,“合肥建造”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