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国制造被忽略的一环_看安徽
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设计”:中国制造被忽略的一环

时间:2015-10-31 00:00来源: 作者:老网站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晓梅 / 张骅
 
 
    在阿根庭国际车展上,前通用设计师,现任奇瑞造型设计执行总监James Hope亲临现场,从造型比例、品牌DNA、设计语言、感官质量等方面对T21(瑞虎5)与M16(艾瑞泽7)等奇瑞新一代车型的设计理念进行了详尽介绍。
 
    “要在以前,再好的设计要是被企业所有,不知要花费多少周折,有的设计因为搁置多年,随着时间的变化,昔日的新潮也只有落后的份。”10月12日,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一位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产、学、研、用”的直接对接才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捷径,工业设计也不例外。
 
设计创新与企业对接的苦恼
    工业设计的本质就是一种创新,将创新成果转化成新的产品,这样的路并不好走。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是全国有名的工业设计人才摇篮,但他们仍时常为设计创新与企业直接对接而苦恼。这种情况在全国大多数科研院所都或多或少的存在。
    奇瑞汽车总经理助理金弋波就不无感慨,汽车产业是设计创新的集成所在,大到车型设计,小到一个配件,企业本身也有研发设计机构,但仅靠自身一点智力远解决不了问题。借助科研院所,甚至国外机构就成了必然的选择,但总是苦于难对接,有点像在黑暗中摸索的感觉。
    安徽省经信委综合处陈志娟在谈到这一话题时说,促进政府、高校、企业和专业设计机构及公司之间双向和多向沟通,“产、学、研、用”机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据了解,安徽省不少高校发挥多学科优势,与行业企业开展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等在内的全方位合作,从而形成战略联盟。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与安徽悦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悦玺大学生设计工坊”,目前,通过该平台设计开发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我的大师兄”系列,已经陆续设计开发出6大系列30余种小商品,并将陆续投入推广应用中。
 
中小企业设计创新的办法
    全国企业中有90%以上是中小企业,但是,由于企业小、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弱,很难摸到借助“科研院所”资源的路径。桐城市范岗镇是安徽中小企业较为集中的集镇之一,一位企业负责人直言,为了能给大企业配套,我们在设计上吃尽了苦头,有时所选择的研究设计部门与自己从事行业不对口,自身又没有专业人员把关,最终还是费力不讨好。
    对此,马鞍山市科委一位负责人说,要让中小企业与研究设计部门获得无障碍沟通、合作,关键是政府要有所作为,通过政府对方方面面资源的整合,构建一个“产、学、研、用”合资体系。
    为了做好这方面工作,马鞍山市通过政校共建,成立创新研究中心,立足于学校、政府、企业的紧密结合,对外承担企业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服务,对内兼顾学科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但是中小企业可能只需要某个方面的创新设计,因此科研院所的点对点式订单服务就尤为重要。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后万伦来认为:“创新、设计等科研成果走订单式服务不可避免,这样减少了很多盲目性,加快创新、设计成果转化成产品,更重要的是能够快速让企业争取到难得的市场契机。”
 
园区服务让设计 “足不出户”
    安徽省经信委一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随着经济转型升级进程加快,产业向园区聚集已成为必然,为更好地服务企业,工业设计产业也有向园区集聚发展的强烈意愿。为此,安徽省经信委着力推进工业设计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建设了一批具有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服务能力与影响力的工业设计产业基地。”
    截至目前,安徽省已经开园和在建的以设计服务为主体的园区达到四个,分别是蚌埠后青春工业设计研究院、马鞍山江东工业设计中心、芜湖弋江区青年创业园、合肥(蜀山)工业设计城。一个产品从概念设计到实物制造,足不出户即可在园内实现。
    马鞍山市在2014年引进上海木马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在马鞍山中小企业创业园设立了以马鞍山江东工业设计发展有限公司为主体的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马鞍山江东工业设计中心下设工业产品成果展示平台等四个子平台,并成立了装备制造产业设计中心等六大产业中心,成为连接政府、企业、设计机构的重要平台。芜湖市弋江区政府与安徽工程大学合作共建工业设计园已在去年挂牌运行,并获得“安徽省青年创业园”认定。据介绍,弋江区青年创业园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是专门为45岁以下青年人创办企业提供全程服务的孵化器,对入园企业提供各项优惠政策,帮助解决创业政策咨询、工商注册、小额贷款等。其中有三层楼与安徽师范大学、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程大学合作共建创意设计园、机电科技园、工业设计园。
    芜湖开发区一位企业分管创新工作的副总经理说:“我们企业已与多家在园区内的设计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他们也把我们企业当做实践和培养人才的基地,这种双赢的做法让企业在产品创新升级上大大缩短了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