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郑万全(51):我只是做了医生该做的事

时间:2025-09-01 21:19来源: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明骅英
作者:明骅英 2025年6月5日午后,一段视频跳入郑万全医生的眼里:这都过去42年了,我常常跟孩子们说起郑医生的恩情。视频里,刘仕玉的眼眶湿润了,要不是他,我可能一辈子都站不起来,这个家早就散了。他不是神医,是什么? 视频画面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对着镜头反复说着感谢,一声声神医穿过岁月的尘埃,撞进郑万全的心里。50余年的行医记忆如潮水般涌来,这位平
作者:明骅英
  2025年6月5日午后,一段视频跳入郑万全医生的眼里:“这都过去42年了,我常常跟孩子们说起郑医生的恩情。”视频里,刘仕玉的眼眶湿润了,“要不是他,我可能一辈子都站不起来,这个家早就散了。他不是神医,是什么?”
 
  视频画面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对着镜头反复说着感谢,一声声“神医”穿过岁月的尘埃,撞进郑万全的心里。50余年的行医记忆如潮水般涌来,这位平日里沉稳的医生眼眶微热,即兴提笔写下《仙神》一诗:“名叫郑万全,称他为仙神。医德治天下,挽救百万人(这首诗是画家童雨波为赞美郑万全而作)。”诗句朴实无华,却道尽了一位医者与生命的深情对话。
  作为芜湖郑万全医院的专职医生,郑万全的名字在皖江两岸几乎家喻户晓。他不仅是妙手回春的医者,还是一位笔耕不辍的诗人,更因行医50余年来累计的处方数量,正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但在他心中,这些标签远不及病人康复后的笑容来得珍贵。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染霜,他的人生轨迹始终与病患的命运紧密相连,那些散落在岁月里的救治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无数家庭的希望之路。
 
  皖江人(童玉波)发来的这段视频,揭开了一段尘封42年前的往事。视频中,70岁的刘仕玉老人缓缓讲述着改变她一生的经历:“我叫刘仕玉,是沈巷张洪村人,1955年出生。1983年生第二个女儿的时候,关节疼得厉害,连下地走路都困难。”
 
  那年夏天,产后的刘仕玉被莫名的关节疼痛缠上,起初只是轻微酸胀,后来发展到双腿僵直,别说下地干活,就连挪动一步都钻心地疼。丈夫带着她跑遍了和县、南京、芜湖的大小医院,中药、西药吃了无数,针灸、推拿试了个遍,病情却丝毫没有好转。眼看着家里的积蓄渐渐耗尽,两个年幼的孩子嗷嗷待哺,刘仕玉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甚至萌生了放弃的念头。
  就在全家陷入绝望时,邻村有人捎来消息:“沈巷郑桥村有个叫郑万全的医生,年纪轻轻却有绝活,好多疑难杂症都被他治好了,你们不妨去试试。”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刘仕玉的丈夫借来一条水泥船,决定带她去碰碰运气。
 
  1983年的秋天,天还没亮,夫妻俩就出发了。从张洪村到郑桥村,水路蜿蜒曲折,丈夫撑着船,刘仕玉躺在船舱里,听着船桨划水的“吱呀”声,心里满是忐忑。
 
  抵达郑桥村时,岸边早已排起了长队。简陋的诊室里,年轻的郑万全正专注地为病人诊脉,额头渗着细密的汗珠。轮到刘仕玉时,郑万全仔细询问了她的病史,又反复检查了她的关节,随后开了几副草药,还细心地为她打了一针,嘱咐道:“七天后再来复诊,这段时间别沾凉水,多休息。”
 
  谁也没想到,奇迹就在返程的路上发生了。当水泥船靠岸,丈夫习惯性地准备背她回家时,刘仕玉竟试着自己撑了一下船舷——她的腿能用上力了!在丈夫的搀扶下,她一步步走上了岸,虽然还有些不稳,却已能自主行走。那一刻,夫妻俩站在岸边,望着缓缓流淌的江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7天后,他们再次撑船去复诊。郑万全根据她的恢复情况调整了药方,又细细叮嘱了日常保养的注意事项。从那以后,刘仕玉的关节疼再也没有犯过,她不仅能照顾孩子、操持家务,还能下地干农活,一家人的生活重新步入正轨。
 
  这样的故事,在郑万全的行医生涯中还有很多。从最初在郑桥村的小诊所,到如今的芜湖郑万全医院,他始终坚守着“医者仁心”的信念。他常说:“病人找你看病,是把命托付给你,容不得半点马虎。”50多年来,他见过太多病患的痛苦与绝望,也见证了无数家庭因康复而重获欢笑。那些深夜亮起的诊室灯光,那些写满感激的信件,那些街头偶遇时的深深鞠躬,都成了他前行的力量。
 
  如今,郑万全依然保持着每天接诊数十位病人的习惯。他的处方单越积越厚,每一张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他的诗集里,字里行间都是对医者使命的感悟。当被问及“神医”的称呼时,他总是笑着摆摆手:“我不是神,只是做了医生该做的事。能看到病人康复,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在皖江两岸的百姓心中,郑万全的名字早已超越了“医生”的范畴。他是寒冬里的暖阳,是绝境中的希望,是用医者仁心书写的传奇。正如他在诗中所写,“医德治天下”或许是理想,但“挽救百万人”的大愿,早已融入他50余年的行医岁月,成为无数生命里最温暖的底色。